【星空游记520】游四川乐山大佛景区 观三江之水佛前交汇 赏千年摩崖石刻艺术 感古人智慧坚韧精神

星空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天气:阴。昨天,入驻千年古城成都。今天,清晨早起,早餐后,队友集结,直奔乐山观赏大佛,后入住峨眉山市。星空是因为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而得知乐山大佛的,先后来过几次,对三江之水汇于佛脚之下印象很深,这次又来了。 【乐山市】古称嘉州、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嘉定府治置乐山县。现在是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南部,北与眉山市接壤,东与自贡市、宜宾市毗邻,南与凉山州相接,西与雅安市连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中亚热带气候带,总面积12720.03平方千米。乐山三江汇合,大渡河,青衣江在乐山大佛脚下汇入岷江。 乐山曾是古蜀国开明部落故都。战国秦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灭掉开明氏原管辖地区统治,秦国在今乐山市市中区建立南安县,"治青衣、江会"即今青衣江与岷江交汇处,属蜀郡,并从陕西泾水地区迁来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 乐山市有3处世界遗产:乐山大佛、峨眉山和东风堰。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密度达每万平方千米25个,是四川省平均值的3.6倍。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乐山睡佛与乐山大佛构成了“心即是佛”的千古奇观。 秦统一中国后,于市境内置南安县,隶属蜀郡,后曾改属犍为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取“郡土嘉美”之意,置嘉州。宋改嘉州为嘉定府,元改为嘉定府路,明降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复升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至乐山”为名,“乐山”之名沿用迄今。 有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内涵和历史。星空感觉,乌木博物馆、水晶博物馆很值得一观,在其他地方很难碰到。 在大佛景区内,还有一座乌木博物苑,是一座以乌木雕刻艺术为主要内容,集乌木雕刻艺术的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位于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乐山大佛、峨眉山绿色旅游通道上。<br> 【乌木博物馆】乌木又称阴沉木,是一种极其珍稀、不可再生的珍贵木材,主要产于中国四川盆地,尤其集中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乐山段。远古时期这里还是浩瀚的原始森林,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因地壳运动等自然原因,大片森林中的名贵古木被深埋在河床泥沙之下,历经千万年之后,由于施工、采石、塌方等因素才得以重见天日。 乌木质地坚硬细腻、色泽古朴凝重。因其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且上千年才能形成,故有“软黄金”之称,许多专家学者把乌木艺术品同国宝大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相媲美,堪称“四川一绝”、“四川文化旅游的又一张金名片”。 乌木艺术品博物馆展场面积达七千多平方米,设大小展厅12个。分为序厅、时光隧道、乌木形成厅、中央大厅、原始乌木森林厅、人工现场雕刻展示厅、乌木精品展示厅等,将乌木的形成、开采、收集、加工过程详尽地呈现在游客面前。<br> 馆内展示的每一件乌木艺术品,都是经过选材、创意、设计、精雕、细磨、艺术内涵发掘等十几道程序以及传统、现代工艺有机的综合运用而成的。 其中央大厅的镇馆之宝——四大名著之一的木雕《三国演义》就是最好的说明。该作品系80位福建莆田的能工巧匠历经三年零七个月时间,用一株树龄为850年,形成年代为8700年,直径2.5米的完整的红椿乌木精心雕刻而成。 作品塑造了近500个人物形象,配上宏大的历史场景,立体地展现了三英战吕布、大战长坂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 作品借助乌木独有的色彩、质感、光泽及乌木兼备石的神韵和木的古雅,将其“瘦、透、漏、媚、伟、妙”的特点尽情发掘并加艺术夸张,焕发出迷人的光芒,传神地表现了三国古战场的刀光剑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堪称“天之灵绝、地之珍绝、人之意绝”。 【水晶博物馆】乐山市天工开物水晶博物馆地处四川省乐山市,是以天然水晶结合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四川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主体建筑分为三层,陈列了4000多件展品。展馆以现代科技展示传统文化与水晶文化,为游人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神秘世界。 设计是一种类似于宗教仪式的反复的净化过程,是一种对某种信仰的实现过程,是一种对自我心灵的洗礼,是一种和周围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桥梁。 水晶博物馆,是以天然水晶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博物馆,主体建筑分为三层,共有五个重点展区,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水晶成长的过程和可贵精神。其中的展品多于佛教文化相结合。 这座以水晶为主题的博物馆内,运用现代声光电等形式展示了水晶这种天然矿石的孕育、生长形成以及人类利用水晶雕刻的手工艺品。 馆内陈列着一尊水晶乐山大佛头像,是国内大体量水晶头像作品之一,由整体达8吨的巨型白水晶柱雕刻而成,前后历时五年。水晶佛像端庄祥,栩栩如生,也因此成为镇馆之宝。 水晶博物馆采用菱形建筑形态,不仅展示了水晶的形状,也是对建筑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尝试。在乐山,这样的建筑风格独一无二。 这个项目作为乐山新型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区,将成为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的补充和延伸,从而推动乐山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这座全球最大的天然水晶博物馆也将大放异彩,用现代科技展示传统文化与水晶文化,为游人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神秘世界。 这次出游的队友普遍年龄偏大,大部分对人文历史又没有兴趣,属于打卡式度假休闲游团队,故在乐山放的时间很短,我们只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而已,的确是很休闲,很享受,也是一种经历,就算出来度个假吧。在此,只能把前几次的游历一起汇总在本游记之中,留待星空走不动时消遣一下,哈....... 乐山大佛有三条游览线路:一是,从北门沿着游山步道到凌云山,可在山顶近距离一览佛容;二是,沿游览步道步行下山,可抵大佛脚下;三是,坐游轮,从岷江上瞻仰大佛。 大巴车一路顺利抵达乐山大佛景区。乐山大佛景区面积很大,很多团队安排来乐山只是坐船看看大佛而已,游览景区属于乐山深度游的范围了,一般需要住一夜,我们时间有限,只能坐船看一下大佛。 乐山市,因拥有世界最高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而驰名中外,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瞻。我们只是乘坐游船观瞻一下大佛,大巴车直接开到乌尤寺停车场,然后直接前往游船码头乘船观瞻大佛,之后游览了一下乌尤寺,没有去景区。 如果,从乐山大佛景区北门进入,会看到一个十分宽广的大佛文化广场。漫步于广场一隅,仰观高高的阿育王柱,细观永绽的莲花,默念石牌坊上的文字,感受着浓厚的佛教氛围…… 乐山大佛所在地的凌云山,数峰竞秀,遥峙峨眉,俯临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乃龙湫虎穴之地,古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的美誉。 【乐山博物馆】博物馆依山而建,外部色彩为极具特色的乐山地区红砂岩颜色,内部最具特色的是山崖竟然是馆的墙体。参观乐山博物馆,可以知晓大佛的前世今生,了解大佛的历史和文化。<br> 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85万㎡,建筑面积6578㎡,是乐山市内最大的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万件。博物馆大门门楣石刻画像体现了乐山文化两大特色即“汉风唐韵”,“汉风”指乐山广泛分布、文化内涵丰富的汉代崖墓文化,“唐韵”指以乐山大佛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唐代佛文化。<br> 【凌云寺】从北门进入景区,沿步道前往凌云山,可看到凌云寺。在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 《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清代张船山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br>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 凌云寺,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 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在寺字中别具一格却另有一番情趣。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岷江边的一处地名,在四川话里,“浩”常指江面较宽,江流较缓的地方,而崖墓是古代流行于乐山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其主旨体现的是“事死如生”的孝悌观念,是汉朝忠孝文化表现在丧葬中的一种世俗风情。 麻浩崖墓是乐山东汉崖墓墓群中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墓葬群,整个墓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一共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 麻浩崖墓依天然的红色砂岩凿成,洞内宽敞,有的深达数十米,多为东汉年间所凿,是古人特有的一种丧葬方式。 瑞兽、乐伎、秘戏、舞伎、方士、门卒、朱雀、挽辇、六博、垂钓、挽马等雕刻画像,在墓门、墓壁上随处可见,如此精美的雕刻唯有“精雕细琢天上有,鬼斧神工人间无”方能形容。 崖墓出土的铜、铁、陶、石器中的精华,和部分石刻画像题记等,都深刻的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建筑风貌和思想意识。 【沫若堂】位于灵宝峰西北一隅,由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房修葺而成,青砖灰瓦,朴素雅致。这是为纪念出生于乐山沙湾的现代文化巨匠郭沫若而建的。门额"沫若堂"三字为楚图南所书,门两侧是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上联:峨眉钟灵,大渡铸魂,中华唯怀,黎庶系心,笔摇落山河,真是文豪本色;下联:女神惊世,屈原壮魄,雷电为颂,洪波度曲,诗成泣鬼神,果然名士风流,高度赞颂了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业绩。 【佛国天堂】游览乐山大佛之后,左行不到200米,顿觉梵音绕绕,古刹生辉,在一座古树参天、松竹苍翠 的丹霞峰上,涌现出一座巍峨壮观的仿唐古式官殿, 它就是乐山大佛文化内涵的延伸景观——佛国天堂。 佛国天堂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画、彩 绘为一体,景色优美,仿唐式古建筑有天桥、天门、 天梯、云台、云梯、三大宝殿等12个单体,弥勒金佛安样高座,大肚佛爷笑脸迎宾,仙女飞天,巨龙盘绕,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佛国天堂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画、彩 绘为一体,景色优美,仿唐式古建筑有天桥、天门、 天梯、云台、云梯、三大宝殿等12个单体,弥勒金佛安样高座,大肚佛爷笑脸迎宾,仙女飞天,巨龙盘绕,雕梁画栋,金碧辉煌;1000余米的石刻长廊镌刻有以《弥勒三经》和敦煌壁画为依据,造形精美,妙趣 横生的弥勒佛生平和经变故事,它与乐山大佛遥相呼 应,其文化内涵丰富,是游人参观乐山大佛之后值得一游的胜景。 游船观瞻乐山大佛,首先能近距离看三江汇流情景,其次能远望睡佛,最后能观大佛全貌。远远望去,数座凌云山浮在宽阔的江面上,宛如巨大的天然睡佛,而乐山大佛正处在睡佛的胸口处,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随着游船的缓慢行驶,可看到乐山大佛的全貌,可感受一下“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奇迹! 大佛景区还是很有看点的,主要是看看大佛的防水工程,古人是如何使大佛至今保存完好,而没有风化的古老智慧,以及近距离感受一下大佛到底有多大,整个大佛的设计是如何完成的,感受一下这么大的大佛是如何一锤一锤雕琢出来的。 我们是乘船观瞻大佛。景区有两个旅游码头,一个是景区游客中心旁的八仙洞码头,另一个就是我们要上船的乌尤寺码头了。 路过乌尤寺山门,领队安排,回来进去一观。乐山也是古代的无坝引水工程,乌尤寺山门前有一块“离堆”的石牌。乌尤山原本是与凌云山连在一起的,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江畔,统称青衣山。凌云山峙其右,马鞍山居其左,乌尤山介于其中,古时候叫青衣中峰。而这中峰的乌尤山又名“离堆”,是两千多年前蜀守李冰的治水业绩之一。 据《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青衣山正当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汇流处,尤其是沫水自西而来,惊涛拍岸,水脉湍急。 为了分洪减煞水势、减缓水速和通正水道,李冰在凌云山和乌尤山连接处开凿麻浩溢洪道,引一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这就使得乌尤山成为水中孤岛,也就是所谓的“离堆”。 左边的山为凌云山,中间的桥为濠上大桥,右边即为乌尤山,两山之间、桥前就是离堆所在,也是无坝引水的关键。 乐山市境江河众多,拥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和众多中小河流,属丰水地区。还有清朝是修建的水利工程:东风堰。 【东风堰】位于长江三级支流青衣江夹江段左岸,是夹江县境内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城市防洪、发电及城乡工业、生活供水、城市环保功能的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延续使用350余年。 东风堰现为乐山市第二大水利工程,夹江县骨干水利工程。灌区由官方和民间共同管理,渠系配套完善,分布合理,自流灌溉。东风堰现于青衣江夹江县五里渡千佛岩水电站库区无坝引水,灌区覆盖夹江县境漹城、黄土、甘霖和甘江4个镇48个村,农业灌溉面积达7万余亩。 350余年来,古堰渠首曾多次上移,以抵消青衣江河床不断下切的影响,从而保持了灌区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传统的无坝引水技术,实现自流灌溉,推动地方农业发展。 青衣江源于四川省宝兴县夹金山,全长289公里,流域面积12928平方公里,水量丰沛。为灌溉农田,元、明时期逐步形成众多小型渠堰如八小堰、市街堰。清康熙元年(1662)青衣江水资源短缺,时任夹江县令王世魁于青衣江竹笼筑坝、开渠,引水灌溉,并将下游的八小、市街等灌渠纳入工程体系中。堰首引水口位于毘卢寺外,因寺得名毘卢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更名为龙头堰。 1930年,渠首引水口因河道下切,引水困难。时任夹江县长胡疆容将取水口由龙脑沱改到上游迎江石骨坡。1967年更名为东风堰。1975年取水口由石骨坡再次上移到迎江群星村五里渡。东风堰延用至今,已有350余年悠久历史,成为青衣江流域传统无坝引水灌溉工程的典范。 工程沿线遗留了千佛岩等大量历史文化景观。千佛岩摩岩造像景区,与千佛岩风景区构成青衣江畔动静相宜的历史文化走廊,治水碑刻与石窟造像并存,传播了灌溉文明,深化灌溉文化的内涵。此外,东风堰东、西干渠穿夹江城而过,完善了城市供排水体系,美化了城市环境。 没有安排景区游览的团队基本都在乌尤寺码头上船。我们到码头后,发现游人稀少,就直接上船了,过去每次来都要排队1-2小时。 【三江交汇】大佛修建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乐山的相汇之处,形成肖公嘴。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岷江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乐山大佛处在三江汇流之所,江面宽阔,江流湍急。青衣江在上游数公里处先汇入大渡河,大渡河再汇入岷江;当黄黄的大渡河汇入青绿的岷江之时,好比巨大的四川鸳鸯火锅了。 【青衣江】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名叫青衣水,又称沫水、大渡水,以青衣羌国而得名。青衣江,是长江支流、岷江支流、大渡河支流,主源为宝兴河,发源于邛崃山脉巴朗山与夹金山之间的蜀西营(海拔高程4930米),流经宝兴在飞仙关处与天全河、荥经河汇合后,始称青衣江,经雅安、洪雅、夹江于乐山草鞋渡处汇入大渡河。 【大渡河】古称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泸水、泸河、阳山江、 羊山江、中镇河、鱼通河、金川、铜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历史上作为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从河源学上应为岷江正源。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阿尼玛卿山脉(或巴颜喀拉山脉)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经阿坝县于马尔康县境纳梭磨河、绰斯甲河后称大金川,向南流经金川县、丹巴县,于丹巴县城东纳小金川后称大渡河,再经泸定县、石棉县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于乐山市城南入岷江。 【岷江】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岷江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过实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长江正源。岷江传统上以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的一支为岷江正源,但实际上,其西支大渡河从河源学上才是正源。 岷江东西二源:东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岭,两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穿过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经青神、乐山、犍为;于宜宾市注入长江,水文水利界认为东支为长江正源。 站在凌云山顶,可看到你与乐山大佛的螺髻齐平。俯视,大佛脚下人如蝼蚁;远眺,三江澄澈相交汇。在这里,青衣江入大渡河,大渡河入岷江,这两条长江支流都藏在乐山人郭沫若的名字中,“沫”指大渡河,“若”指青衣江。 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公元803年,乐山大佛建造完毕后,将开凿之时剩下的石头尽数倒入江中,改变了江水流向,船民从此经过三江交汇确实安全了许多。 在游船上沿江观瞻大佛时,可看到大佛周边的崖壁上,有很多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题刻:南无啊弥陀佛。 乐山大佛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建造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折射出唐代嘉州发达的经济和便捷的交通地位;苏轼、陆游、范成大等文人墨客在此游历,留下了诸多千古名篇;大佛周围的题刻、窟龛造像及凌云寺与大佛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佛教文化空间。 乐山大佛建造从唐开元初年(713年)修建到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历经三代建造者,四位皇帝,历时90年才完工。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 乐山大佛自凿造竣工以来受到了历代人们不懈的保护,可考证的修缮大约有12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乐山大佛共有过6次修缮记录。其中2001年的修缮规模最大,耗资近百万元人民币,一改大佛当年发髻脱落、鼻梁发黑的苍老神态。2001年以后,大佛也曾几次被小规模的修护。 题刻:凌云寺。 题刻:回头是岸,阿弥陀佛。 题刻:中流砥柱。在夏季雨水洪流中,乌尤山在三江汇流冲抵的态势中,“离堆”确实就像一个中流砥柱。500多年过去,时至今日,在古代嘉州如今的乐山,“中流砥柱”依然在乌尤山的临江崖壁上。考证史料得知,这“中流砥柱”是中国明朝嘉靖年间乐山人彭汝实书写,并找人在临江绝壁上凿刻而成。 很多题刻都被绿植遮挡住了。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佛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 据说,唐朝时,贵州有位名僧名为海通,他云游四海,只为普度众生。这年夏日,他来到四川,听闻凌云山下江水滔天,经常将过往的船只打翻在江底,或者一阵激流将船打在悬崖之上,木船立刻摔得粉碎。海通大师亲自前往查看,遇到了正在石壁上打凿篙眼的石匠石青。 石青同样为死去的船工痛心,所以他想要凿下篙眼,好让船工们的竹篙插在篙眼中,撑住木船不碰在石壁上。两人在攀谈之中又见一只木船被大浪掀翻,沉痛之下两人合计在这里造一座大佛。一来以佛祖的法力收服水中的邪祟,二来将此处的凿下的山石堆积到江水之中,使得水势减缓,保护行船。 海通大师主持修造乐山大佛,积劳成疾,在18年之后圆寂。海通大师圆寂之时,乐山大佛只完成了头部和胸部的雕琢。后来此事便交由政府,先后由章仇兼琼还有韦皋主持,两人都不辱所望,这个浩大的工程继续完成下去。乐山大佛由民间发起,最后成为了政府支持的巨大工程。这90年间耗损的人力和财力数不胜数,这三位主持建造者也都是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支持。 由于工程浩大,海通没有等到完工便圆寂了。后由剑南道西川节度史章仇兼琼和韦皋先后续建,从公元713年到公元803年,跨越了唐玄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代,经历90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大佛建成后,唐代始建时,大佛被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宋代有人称“凌云大像”、“九顶大像”;明代有人称“凌云大佛”;民国时有人称“嘉定大佛”,现统称“乐山大佛”。 大佛出现过“闭眼”和“流泪”,分别是1962年、1963年、1976年、2000年。对此,民间有显灵等类似解释。但从科学角度解释,大佛闭眼流泪的真实原因是空气污染形成酸雨的后果。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业建设、大兴土木,大气污染逐年加重,而且四川盆地空气湿度较大,酸雨沉降更为严重。受到空气污染导致的严重酸雨腐蚀,人们就会看到大佛眼睛下面像泪一样的水痕。 【栈道】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大佛雕凿完成后,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另有9层或13层之说),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但佛阁屡建屡毁。 【石块发鬈】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木质双耳】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大佛的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 【胸部残碑】1962年,大佛维修时候,时任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当时,修理人员把这个碑移到坑里保存,可惜的是在1966年,因为一部分人的愚蠢,把洞穴口中隐藏的石碑给毁了,使我们失去了值得纪念和保护的珍贵文物。 时光流逝,当世人争论千年前的谜团时,一想到今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就埋在大佛的胸前,修理人员发现的这个高度约3米,宽约1米的密封石孔,其实石孔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排水,乐山大佛的耳朵和头部后面设计了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这个在正面看不到,在大佛正胸处的洞口和其他部位的沟渠,构成了科学的排水、防潮和通风系统。 乐山大佛佛像的左右两侧为两尊护法天王石刻,身高均超过16米,但风化的很严重,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 佛龛中的石刻佛像同样风化严重。 大佛的手,手指甲都这麽清晰。 大佛的脚,脚趾头生动逼真。 在游船上可以清晰看到景区的凌云栈道和九曲栈道,从栈道的有人数量来看,景区中的游人还是不少的。 【凌云栈道】位于乐山大佛左侧栖鸳、兑悦两个山峰的悬崖绝壁间。全长约500米,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栈道南端与碧津楼相连,北端直达乐山大佛脚下。凌云栈道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凌云栈道被诗人们誉为“崖壁上的交响诗”。它削壁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婉蜒曲折,似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栖鸳、兑悦两个峰的悬崖绝壁间。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 约500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碧津楼相连,与大佛右侧 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从乐山大佛开始, 绕过佛脚,穿“洞天”,便到了栈道北端。相传这里龙王太子求学于苏东坡的上山路径因此被称为“三太子人海处”。 再往前是一段悬空架设的“百步栈道”,崖壁上刻着张爱萍、马识途等人的题咏。走在悬空栈道上,脚下滔滔江水,浪涌翻卷, 过悬空栈道,攀“窄宽” 、“低高”的险坡,上“天梯”,便可到松韵亭小憩。 距松韵亭10米处有一独立的巨石,高30多米, 人称“降魔柞”。立于降魔柞上,叠叠青峦。漠漠沙洲、渺渺烟霜、点点舟帆似二幅画卷映人眼帘;水击、松涛,鸟鸣像交响乐章在耳畔回荡。 离松韵亭前行,数十步便到了栈道南端一方亭,名“兑悦”。亭为凿栈道时所建。因分为上、下两层,又名“子母亭”。歇息于亭中,抬头苍峰屏峙,低首流水漏漏。回首望栈道婉蜒曲折,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的雕凿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四川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至大佛脚,这便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栈道第一折处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线条优美,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九曲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 乐山大佛修建之时,远望此处已有一处卧佛,乌尤山为佛首、眉眼清晰,凌云山为佛身,自然分明,乐山大佛恰处在卧佛腋下位置,呼应“圣人处于腋下”的说法。 【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这尊睡佛全身长达4000余米。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联襟而成,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 【灵宝塔】睡佛肚子上的那座山是:是位于市中区凌云山九峰之一的灵宝山巅,那座塔是:宝灵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宋,明、清均曾修葺。为砖筑、方形十三层空心密檐式四方锥体,坐东向西,塔身墩厚挺拔、巍峨灵秀,与递延黛九峰和三江水相映衬。下层特高,以上层层收缩,直至塔顶,每层设佛龛,有石刻佛像。清人有诗:“秘开灵宝擘云根,三水交投万马奔。光相婆罗坪外见,诸峰罗列此峰尊。 宝灵塔,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13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下层特高,须弥座以上的一级塔身,高5.1米,宽7.7米,以上层层收缩,直至塔顶。塔内实为5层,有通光小孔,以供登临眺望。塔四面设有券门,西券门通内室,有石阶可盘旋达顶。 世上的古佛塔有的葬有佛教徒的舍利子,相传海通法师的骨灰就安入在灵宝塔中。灵宝塔的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每级都开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登临塔顶。登临塔顶,视野开阔,东面山峦重叠,气势雄伟;南面可见藏经楼、东坡楼;西面江水似天外泻来,三峨如舟浮云海;北面鸟瞰乐山全城,如一只展翅彩凤俯卧在绿波之上。真是东西南北,气象万千。 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如今,灵宝塔已成为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清人有诗:“秘开灵宝擘云根,三水交投万马奔。光相婆罗坪外见,诸峰罗列此峰尊。 乐山市还有大量未被开发的自然原生态景区,如木城桫椤沟,境内桫椤茂盛,堪称自然界的活化石王国。乐山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乐山大佛、麻浩崖墓、峨眉山古建筑群、大庙飞来殿、杨公阙、犍为文庙、千佛岩石窟、郭沫若故居、乌尤离堆、三江宋塔等。 游船开始返航,可看到景区内的一些建筑。 游船大大码头后,队友们集结,前往乌尤寺游览。 【乌尤寺】位于乐山市东岸乌尤山的山顶,与凌云山(乐山大佛)并列,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时改今名。寺建于乌尤山上。乌尤山又称离堆,又名青衣山,位于乐山市东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铜河(即岷江)汇流处。不知为何,这个山门不开放,需要从另外一边前往。 寺内建筑结构森严,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乌尤山头,现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大雄殿、观音殿、罗汉堂等。由前殿西行还有怡亭和尔雅台等胜迹。尔雅台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在乌尤山注释《尔雅》的地方。寺之周围竹木扶疏,楼阁亭台错落其间,更显得格外清幽。尔雅台右侧临江绝壁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径5米,为明嘉靖乐山人彭汝实所书。寺中还有罗汉堂等许多楼台殿宇,绿瓦红墙,掩映其间,景色佳丽。 乌尤寺的开山祖师是唐代僧人惠净,禅师结茅山中,十年不下山。现后山顶建有结茅亭,亭壁上刻着“唐惠净上人结茅处”八字,遍能和尚撰联:“竹杖绳床开胜境,莲花贝叶悟禅机。” 唐代诗人岑参任嘉州刺史时,曾上山参拜惠净大和尚,并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有“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之句。这说明岑参访惠净上人时,寺已建成。 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谖抱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队友们沿山中步道前行,一路都是苍松翠竹,空气清新。 乌尤山四面环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绿荫重叠。据《史记》、 《汉书》记载,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开凿江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使之成为水中孤岛,也称之为青衣别岛。现山上有“离堆”石碑,离堆即离岸之意。 沿途的摩崖石刻上长满了绿苔,自己一看不清楚。 途径“止息”亭。 普同塔,也有称普同堂、普同宫,是道、佛教场所的宗教设施之一,内设有普同生基,是僧信供奉衣(剃度出家时的俗装)发(剃度时剪下的头发及胡须)之处,以此作为修行的一种方式,往生后其骨灰、舍利等供奉于该普同生基之内。 乌尤菩萨。乌尤为印度语之音译,汉译为面然,为佛教密宗瑜伽部主尊之一,为佛教密宗瑜伽部主尊之一。佛教世界充满了神秘的菩萨和佛陀,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神秘菩萨就是面燃大士。他被形容为“半佛半魔”,这个称号饱含深刻的宗教内涵和哲学思考。 面燃大士作为菩萨,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被描述为周围燃烧着火焰,这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越。面燃大士的形象同时融合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以及密宗信仰中的神秘元素。在佛教教义中,面燃大士被看作是,观音菩萨在阿修罗界传法的化身。后被道教吸取,改称“幽冥教主冥司面燃鬼王监斋使者羽林大神”或者“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 "面燃鬼王"与阿难相遇的原因有多个解释,佛教传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解释是,他是观音大士在阿修罗界传法的化身。另一种解释是,他曾是众多鬼王中的首领,但在接受了观音大士的教化后,皈依了佛门,从此被尊称为“大士爷”,成为中元普渡事项的守护神明。 乌尤菩萨像建于唐代,是乌尤山最早的佛教造像,系用青铜整体浇铸,高两米,重约三千公斤,造型古朴,威严生动,纯属印度造像风格。据佛典记载:面然为观世音菩萨化身相,相传观世音菩萨至此见两河沙岸,鬼魅啾啾,乃变面然像,为观音七十二化身,貌甚奇古,近似鬼王,以镇妖蜮。 乌尤山、乌尤寺以乌尤命名,即源于此。面然大士像原置罗汉堂中,世代迁流,铜像毁坏,弃诸草莽,幸得寺院住持遍能大和尚掩藏保护,后又蒙善信出资,修复面然大士像,使乌尤镇寺宝像,得以复现于世。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均无此类造像,而以面然大士为镇寺之宝,并以寺名之,实属鲜见,世间故而奇之,无不争相一睹,以慰平生。 乌尤寺寺门正中书写“乌尤寺”三个大字,两侧的对联为: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山门上还有“青衣别岛”、“慈云”、“法雨”等题字,使气氛顿然庄严、静穆。 入寺门为天王殿,新塑有四大天王像。 穿过天王殿,迎面是弥陀殿,弥陀殿立于岷江断崖旁的参道上,建于1920年,依崖而立,风格迥异。内供一尊高约5米的阿弥陀佛像,泥塑金身端身站立,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众生,又称接引佛。 身后有48尊塑像,代表着阿弥陀成佛前所发的48愿。后为弥勒殿,清末咸丰(1851一1861年)、同治(1862一1874年)年间重修。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分列着四大菩萨。弥勒殿后为韦驮殿,正中塑韦驮像,左右两侧为伽蓝、龙神像,这三者都是护法神抵,此殿又称护法殿。 弥勒殿后为韦驮殿,正中塑韦驮像,左右两侧为伽蓝、龙神像,这三者都是护法神抵,此殿又称护法殿。 穿过天王殿,迎面是弥陀殿,弥陀殿立于岷江断崖旁的参道上,建于1920年,依崖而立,风格迥异。内供一尊高约5米的阿弥陀佛像,泥塑金身端身站立,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众生,又称接引佛。 身后有48尊塑像,代表着阿弥陀成佛前所发的48愿。后为弥勒殿,清末咸丰(1851一1861年)、同治(1862一1874年)年间重修。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分列着四大菩萨。弥勒殿后为韦驮殿,正中塑韦驮像,左右两侧为伽蓝、龙神像,这三者都是护法神抵,此殿又称护法殿。 【大雄殿】是寺内最主要的殿宇,重修于1930年。两相辉映,富丽堂皇,雄伟庄严,门上雕刻的花卉构图大方,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门楣正中高悬“大雄殿”金匾,字径一米,是清末书法家黄云鹄所书,笔势雄健庄重,骨韵兼胜,为近代书法所鲜见。 正中檐柱楹联,为近代诗人赵香宋撰书:遍飞曼陀罗花,唯我独尊,天上地下;此即宝庄严土,出门一望,山虚水深。寥寥28字,既高度概括了释迦牟尼毕生之史事,又形象描绘出乌尤寺踞山临水的地理形胜,可谓千锤百炼,字字珠玑。 殿内供奉着慈祥肃穆的释牟尼佛像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像,教内尊称为“华严三圣”。这三尊佛像系香樟木精雕细镂而成,全身贴金,高约三米,重修大殿时由浙江杭州运回,佛龛后为西方境,中立阿弥陀佛,左右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佛教称之为“西方三圣”。其中阿弥陀佛像为宋代用铁铸成,体态匀称,妙像庄严,为寺中造像精品之一。 大雄殿外左右分立着八角双檐的钟亭和鼓亭。钟亭内悬钟为明代永乐年间所铸,亭外壁嵌有西南保存最完好的石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清末名士赵熙书。 大雄宝殿后为如来殿,为清末同治年间重修,双层结构,上层为藏经,藏有《频伽藏经》、《日本续藏经》各一部,约万余卷。殿前两个撑枋上,雕有凌云、乌尤两山的全貌,玲珑剔透、巨细尽致。殿正中供五尊如来像,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称五方五佛,分别为阿閦佛、宝生佛、弥陀佛、成就佛和毗卢遮那佛。两旁为二十四尊护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罗汉泥塑像,表情动作风趣幽默。 如来殿右侧西廊尽头为观音殿,重建于1925年。殿内观音菩萨像,高3米,造型优美,仪态万方。 如来殿左侧东廊尽头是方丈室。方丈室为一四合小院,幽静雅致。 四壁嵌有不少匾联题词,其中宋代名士张方的诗,写出了乌尤山的气势:竹桥沙水乌尤渡,绝壁孤崖意气骄。故与凌云分半坐,僧窗假寐见金蕉。 【罗汉堂】出正觉禅林,右行数十步是罗汉堂。罗汉堂原为乌尤殿,清宣统元年扩建,因塑有500罗汉,故名罗汉堂,原塑济癫像活灵活现,传神致极。后500罗汉被毁损殆尽,1986年在地方政府和十方檀越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由寺住持遍能大和尚率大众师修复,于1989年竣工。 新建的罗汉堂建筑面积1189平方米,“罗汉堂”三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书,由遍能方丈委托学僧果彻从北京带回。堂正中塑有四面观音,金光闪烁,令人敬仰。殿内500罗汉每尊高1.35米,宽0.66米,一尊一貌,喜怒哀乐溢于其表,各有神韵。 【尔雅台】《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宋代文学家苏辙在《初发嘉州》诗中写道:“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鱼虫,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说郭舍人长年勤奋写作,洗砚的残墨竟染黑了江水,染黑了鱼头。这样一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郭舍人勤苦治学的敬仰心情。 尔雅台原址的旷怡亭处,1921年重建时迁至现址。尔雅台原为三层,整体相连,曲折有趣。解放后维修时拆去第二层,保留了顶层和底层。顶层后又改名为听涛轩,尔雅台仅余一层。尔雅台临崖而立,视野开阔,北望乐山城廓,下瞰三江,景色绚丽。台内正中壁上傍书“汉犍为舍人注尔雅处”,下面镶嵌着赵熙《尔雅台记》碑文。 尔雅台名闻遐迩,是乌尤山著名古迹之一,历代名人留下了不少关于它的诗文。1936年(壬子年)夏,赵熙在乌尤山避暑,张元济(菊生)、陈衍(石遗)、金松岑(天翻)、林思进(山腴)等海内名士,齐聚于此。是为尔雅壬子之会。次年,诸老所著,汇集历代咏颂,刻有《乌尤山诗》行世。 1939年,郭沫若先生登临尔雅台,作《登尔雅台怀人》七律一首,怀念战斗在抗日前线的朱德总司令,盼望抗战胜利:《尔雅台》依旧危台压紫云,青衣江上水殷殷。归来我独怀三楚,叱咤谁当冠九军。龙战玄黄弥野血,鸡鸣风雨际天闻。会师鸭绿期何日,翘首燕云苦忆君。 1944年,朱德同志步原韵《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回顾西南满战云,台高尔雅旧情殷。千村沦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廿军。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殒越可先闻。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这两首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为古老的尔雅台增添了光彩。从尔雅台右侧拾级而上是听涛轩。游人到此,听滔滔江水,观片片帆影,揽物怀古,感慨油然而生。 乌尤寺各处还多众多名人题刻,如近现代名家赵熙、马一浮、何绍基、赵朴初等都在乌尤寺留下墨迹,是书法爱好者的好去处。其中,尤以蜀中大名士赵熙所书最多最有名。赵熙荣县人,为清末进士、御史,近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词人。民国时隐居荣县,与乌尤寺传度大师是至交,遍能大师又是其弟子,因此常在乌尤寺小住,留有众多诗文书法真迹。 民国时出版的《乌尤山诗》,收录赵熙咏乌尤寺诗有70余篇。乌尤山上到处都有赵熙的书法题刻,如尔雅台楹联、“离堆”山门及楹联、《如此江山》词匾额、止息亭石刻等,以及钟鼓亭四周所嵌石碑上的14通《心经》石刻,《心经》石刻最为世人所知,赵熙53岁所书,书刻俱精,姿媚遒劲,错落有致,变化多端,有“民国兰亭”之誉,是为书法极品。 峨眉山、成都宝光寺都有此《心经》的复制碑刻。 离开乌尤寺,队友们集结后,大巴车前往今晚入住地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