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小营巷,是杭州市上城区马市街中段通往直大方伯的一条小巷。</h5> <h5>如今的“江南名巷”,已不仅仅是这一条巷子了,而是一个由小营巷、直大方伯、方谷园、马市街等巷子合围而成的景区,入口就在小营巷的西面。</h5><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营公园</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毛主席到过的地方</b></div>1958年1月5日,毛主席亲临小营巷,先后走进小营巷61号、56号和42号三个墙门,向居民了解日常生活情况,察看了巷内卫生工作。他对小营巷的爱国卫生运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说“你们这里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嘛”毛主席这一句肯定的话,给小营巷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据悉,这是毛主席唯一视察过的居民区)<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主席到过的地方</h5> <h5>1958年1月3日,毛主席在杭州起草了关于在全国各地进行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指出“杭州市已决定在两年内基本肃清四害”。1月5日上午,毛主席正要离开杭州,在去机场的路上,问起杭州的卫生情况,陪同的人员都说小营巷的卫生工作做得最好,于是毛主席决定到小营巷去看看卫生工作。这一次,这位伟人在小营巷的历史中留下了令人永难忘怀的精彩故事......</h5> <h5>从这一张张朴实的纪实照片上,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66年前那一幕的非凡与精彩,感受到66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与居民之间的温暖与感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小营巷先后7位卫生委员的感悟</h5><h5>自毛主席视察小营巷之后,小营巷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爱国卫生工作上一路高歌,毛主席亲临视察的精彩故事、一贯保持的清洁卫生面貌等等,令小营巷从1958年起连续被各大媒体争先报道。从而66年来诞生了一个个精彩的小营新故事.<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江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h5> <h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9月初,浙江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一中共杭州小组在皮市巷3号宣告成立。自此,浙江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以星火燎原之势,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h5> <h5>天井中立有一组雕像,共由4人组成,他们是徐梅坤、于树德、金佛庄和沈干城。其中,徐梅坤是杭州小组创建人,于树德是组长,另外两位则为小组成员。只见他们目光坚定、脚步沉着,仿佛正在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前进。</h5> <h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杭州小组(后为支部、杭州地委)不仅在杭州地区,而且在浙江省内绍兴、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区发展了党的组织,领导了全省范围内的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6月,在中共杭州地委的基础上,中共浙江省委成立。</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牺牲的九位省委书记(代理书记)</span></div></h5> <h5>波澜壮阔的历史,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h5> <h5>2003年12月19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小营巷社区,参观了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与社区居民群众进行座谈,关切询问社区建设与居民生活情况,并对公共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了小营巷人民极大的激励与鼓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巷精神:敢为天下先; 甘为孺子牛</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h5> <h5>纪念馆总面积两百余方,通过文字、画板、照片、音像和实物等形式向参观者展示了爱国卫生伟大创举、爱国卫生选协函发展与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化和创新爱国运动的组织和保护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65年的发展历程,生动反映了爱国卫生运动把群众路 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杭州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杭州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span></div></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受人民委托</span></div>申纪兰同志从1954年到 2020年,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连任了六十六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常青树”“活化石”。这是2018年3月申纪兰代表手拿选票,在全国人代会上庄严投票的场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届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杭州的社会实践</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胡宅旧址</span></div>这的注意的是这个中心所在的是胡宅(杭州著名实业家胡迪生家族),是杭州为数不多的一处结构庞大的中式建筑群。坐北朝南的五进院落,十个墙门,两层楼房,数十间房,面积千余平方米的大院。胡宅遵循江南传统民居的营造方法,大到院落、天井、道路、门墙、水井等大件巨制都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小至窗户、台阶、瓦片、插销、门槛等也精心制作,透发能工巧匠浓郁的艺术气息。如此规模的深宅大院,在杭州已不甚多见。<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谷园</h5> <h5>这条小巷是一整面墙的院士代表和院士群像浮雕,长110米。因此,那条小巷被称为院士巷,是一条为纪念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杭州籍院士和以竺可桢为代表的曾在杭州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院士的小巷。</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在这里是钱学森的故居</h5> <h5>钱学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杭州人民爱戴、引以为豪的“老乡”。方谷园2号是钱学森早年生活、休养的故居,牵起钱学森与杭州的故乡情缘。</h5> <h5>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br></h5> <h5>方谷园3号是一栋三进三开间的木屋民居。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写信给杭州政府,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h5> <h5>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体里,一艘巨轮正在海上航行,其实,这是一部微电影。影片分为明暗两条线,一方面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客观叙述了钱学森一家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经过20多天的风雨雷电海上航行,艰难回到祖国的历史性事件,另一方面又通过钱学森的回忆、默剧、旁白等手法,象征着从1950年到1955年间,钱学森历尽磨难,最终成功回国的艰难历程。</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钱学森成功之路</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流教育奠定成才之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哲学指导开启智慧之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艺术修养开拓创新思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学无止境铸就学术高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祖国信任成就辉煌人生</span></div></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后院的塑像</span></div>钱学森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健全的的小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巷小乐胃食堂 也对游客开放</h5> <h5>太平天国听王府 旧址 《杭州市志》记载,小营巷在南宋时曾为朝廷禁卫军金枪班、银枪班驻地(现存“银枪班巷”)。因禁卫军小营部队驻扎,故称“小营巷”。又据记载,太平军二次攻克杭州后,太平军主将听王陈炳文在此设指挥部,俗称“听王府”,故曾为太平军营地而得名。今小营巷61号(太平天国听王府)后院,仍留存一幅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在太平天国短短的十四年中,留下不少内容丰富、笔触粗犷的壁画,当时的杭州太平军驻地,有许多类似壁画,目前,仅存听王府这一幅,弥足珍贵。(可惜,我去的这天,不知为什么没有开门?只能拍了个门口…… )</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最后请跟随阿春的手机镜头,再看看小营巷66年后的现状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营民居的现状</h5> <h5>小营巷内民居轮廓分明,整洁漂亮,古色古香,既有白墙黑瓦的老墙门,也有青砖实叠的西式小楼;既有王府、公馆的深深庭院,也有普通民居的小小天井,旧巷者街,古树名木,高墙深院,矮屋平房,还有那一口一口的水井,基调或灰白、或青翠、或黑。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太平天国听王府、钱学森故居、小营公园胡宅、方谷园别墅等院落穿指其间,构成一幅具有小营巷独特历史印记的“武林坊巷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篇中全部图片均由国产手机荣耀80所拍摄</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