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汶河水在远里村和辉山村之间,做了一个优美的大S型转弯,贴着辉山崮东侧的峭壁向南流去。这片区域开阔平坦,土质肥沃,山环水绕,是世间难得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据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期这里便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唐宋至明清,这里更是商贾云集的官道。汶河古渡口,“太平古寨”,“洪观古刹”,“将军松”,“九顶莲花仙洞”,“辉崮云壁”,“大旒仰帘”,“老猫仙居”,“双龙涧”,“润泽圣泉”,秃尾巴老李“卧龙岭”等古迹、景点星罗棋布。</p><p class="ql-block">有诗曰:</p><p class="ql-block">三面环山汶水绕,</p><p class="ql-block">古村一座始前朝;</p><p class="ql-block">河套古村何日有?</p><p class="ql-block">商周问鼎溯源流。</p> 秋冬时节,站于崮顶之上,变幻莫测的云海在脚下缭绕,时而婀娜,时而灵动,时而若千军万马,时而浩瀚磅礴,宛若人间仙境,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驻足长叹,也是当地摄影爱好者们流连忘返的采风圣地。 <p class="ql-block">日照生辉,故名“辉山”。</p> <p class="ql-block">辉山崮顶南北窄,东西长,四周悬崖峭壁,被称为“辉崮云壁”。</p> <h5> ( 山寨石碑遗迹)</h5> <p class="ql-block">这里易守难攻,原有一座山寨,名叫太平寨。</p> 据老人们介绍,太平寨的南北崖壁较低处原设有两处山门。 <p class="ql-block">山寨遗迹(南大门)</p> 除南、北两个大门外,在崮顶的东南方向有一处窄缝,又称八步紧、一线天,这里设有山寨的东南门;崮东面的悬崖中部有一条狭窄的裂隙,窄处仅20厘米,宽处在40厘米,叫做夹扳缝,可供一人侧身通过,是山寨的东门。 <p class="ql-block">寨子的东北方向是一圈非常险峻的悬崖,高度在10至20米之间,叫做猫见愁,是太平寨的一道天然屏障。</p> 崮上有清泉一处,良田二百余亩。 <div>清末民初时期,土匪猖獗。因为土匪都是从西南方向骑马过来,所以当地人管土匪叫“西南马子”。</div><div>这些西南马子大部分配有土枪土炮,而辉山村仅有两、三支土枪,很难敌挡马子的进攻。每当“西南马子”袭扰,村民们就会集体转移到辉山崮顶的太平寨避难。马子撤走后再回到村子里,而这时的家中早已被洗劫一空,家家苦不堪言。<br></div> 散落各处的旧石具,见证着这一带的风云变幻。 <div>为了防御西南马子,民国初年,辉山村的村民开始修建围墙,当地人叫围子墙或围子。</div><div>围墙采用大块头红色沙石建成,因此村里人又叫它红墙,墙体厚度约0.8米,高达4米,极为坚固。</div><div>围子建成以后,对辉山村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多次击退了马子的进攻。最著名的是与刘黑七一支小分队的对抗。据村中老人们介绍:这次全村总动员,全体青壮年英勇参战,靠三支土枪两支快枪,几十把鱼叉、镢头、铁锹和磨棍,奋战了整整一个昼夜,终于将马子队伍击退,这一仗使辉山村名声大振,从此马子们听说前方是辉山村,都会绕道而过。</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围子墙遗迹)</span></p> 辉山崮顶原有一座古刹,名叫洪观寺,始建于唐代,后因上山进香求福不方便,大约在宋代搬到了崮脚下的汶河西岸。现在崮顶西南仍存有几通石碑,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变迁。 查阅沂南县志:洪观寺位于张庄镇石门亭村北、辉山脚下。占地5亩,为古老四合院建筑,青砖灰瓦,规模宏大。内有佛爷殿、泰山奶奶殿、老爷殿、三关殿、准提殿、龙王殿、子存殿等,共有18间。其中正后方佛爷殿较大,内有三尊佛像。该寺初毁于20世纪40年代,全部毁于60年代,今遗址尚有站立和倒地碑各两通,字迹清晰可辨。村西南桥下有一石碑,尚存“旧有洪观寺,古刹也,坐山傍水,地称名胜”等字样。 <p class="ql-block"><br></p> 洪观寺东汶河岸边有一株古柏,称“将军松”。相传,为唐朝大将秦琼所植。 <p class="ql-block">1996年夏天,古松遭遇雷击,造成部分枝干受损。</p> 古松南侧石栏中间立有一碑,碑文为著名乡村书法家丁义陶手书。老人生于辉山村,亦称辉山老人。书写此碑文时已是80多岁高龄,但仍然用行楷写成,笔法苍劲有力,颇见艺术功底。 <div>洪观寺自古香火兴旺,进香、拜佛、但求平安者众多。古柏旁边是汶河西岸渡口,而辉山村西汪口的北侧,就是汶河东岸的古渡口,相传早时有用大条石砌成的简易小码头。</div><div>相传唐宋元明时期,有不少帝王大臣常从此处经过,这里更是众多商贾过往必经之处。<br></div>(现如今,在原渡口南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大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官道遗迹(辉山村书记刘庆发)</span></p> <p class="ql-block">秦琼是位大孝子,秦琼的母亲信佛,秦琼每当路过寺庙,都会代母亲奉上一炷香火。</p><p class="ql-block">有一年身为捕快的秦琼路过洪观寺,照例进寺祭拜,临走准备乘船东渡时,在渡口处亲手种下了这棵柏树。</p><p class="ql-block">据村里老人们说,后来曾驻扎在这里的八路军老四团(八路军老四团即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4团,人们称“老四团”。1940年9月改编为山东纵队第2旅第4团,1942年8月编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第4团)经常在古柏下召开会议。</p> 秦琼(?—638年),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由将军松向北,崮东南这片山梁名叫“老牛脖子”,此处原有一石室,名放牛屋子。 老牛脖子下方距汶河水面约十几米高处,有片约一亩地的较平缓石坪,石台坪的周围有九朵天然形成的巨大莲花,莲花坪下距水面五六处的悬崖中间有一石室,名“九顶莲花仙洞”。<br> 石室共三间,正厅和南北小室各一间,仙洞内常年香火不断。<br>传说何仙姑曾在此洞修炼。 如今,洞内供奉着山神等神像。<div>易中天先生曾经说:中国人其实是没有信仰的。很多农村供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文昌菩萨”、“关公”、“土地公公”等等,他觉得谁有用,他就会供奉谁。这叫实用主义的“崇拜”,而不是信仰。</div><div>这里首位供奉的是山神,而后面供奉的</div> 从老牛脖子向北这一片山坡,林木茂密,黄草丛生,名为“大旒”,当地人又俗称为大六、大溜。<br><div>关于大旒名称的来历:辉山人叫大六、大溜,可能因辉山人从东向西看,山形崮顶像一点,面东悬崖似一横,钭向东南的老牛脖子、斜向东北的转山子,这四部分组成像个很大的六字,俗称大六;又由于人们将很陡流水很顺的地势叫很溜,此处又像大簸箕形,又叫大溜;<br>由于辉山崮顶比较平坦,四面悬崖峭壁,极像一大顶帽子,因此有大顶子山、军帽山之说,加之崮东面数十米高、一条条的峭壁像皇冠前后的玉串,又似一条条旌旗的飘带,很可能大旒由此而得名。但人们管当地的景叫什么名,都应体现当地特征或历史含义来确定其名称。<br>这里有一处清泉,因此处为大旒,泉名亦称“旒泉”。</div> <p class="ql-block">继续由南向北,沿汶河边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山道,后人又略加开凿,相传这条山路已经形成数千年。山道上下两侧有诸多景观和传说。</p><p class="ql-block">再向北约百来米,上方又有一层层比较肥沃的梯田,下面一处方形地带,周边为岩石,似一个大豆腐箱,人们称此处为豆腐窝子。豆腐窝子北侧有一山泉,名豆腐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俯瞰豆腐窝子</span></p> <p class="ql-block">豆腐窝子东北侧有道弯曲的山梁,人们称为“转山子”。</p> <p class="ql-block">由转山子山路北去不足百米,有一东西走向的山涧,山涧两侧奇石多姿,景色独特,由于山涧两侧的神奇传说众多,人们称为“黑仙沟”。</p><p class="ql-block">由于涧南北各有一条曲曲弯弯连绵约二百余米、时隐时裸露的石龙,龙头深入涧底,呈现出二龙戏水状景象。北面一条为黄色,称为黄龙;南面一条为黑色,称为青龙,因此又叫“双龙涧”。</p> <div>在辉山崮太平寨南门的下方,东距洪观寺600多米。还有一处直径的5厘米清泉,水流量较大,且终年喷涌,从未干枯,润泽了山下几十亩的粮田及果园,人们称为圣泉。圣泉润泽。<br></div> <p class="ql-block"><b>关于辉山村。</b></p><p class="ql-block">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修志的记载,村中刘、于、胡、张、王等姓也未发现迁居辉山年代的文字记载。只有村后的丁氏谱碑,文载:清嘉庆十九年辉山丁氏祖林所立谱碑刻记,丁氏世辈顺序为六世大明祖丁世虎(五世以上暂缺),七世丁兰、丁鳯......。清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说明从公元1814年时,当时只从大明祖第六世记起,至2015年为止,丁氏家族已经传承到了23世。另据日照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北徙日照、沂南诸地。沂南丁氏,一支铜井,一支辉山。</p><p class="ql-block">到目前为止,考古部门发现的商周遗址,丁氏谱碑和日照族谱,是仅有的记载辉山人类生活发展的文献。</p><p class="ql-block">但从发现的商周时期鬲陶残片推断,辉山古村落自商周时期便有人居住,应为古东夷属地。相传辉山村人唐宋时期就与河西的古寺交往密切,古渡口为官路要塞,因此自唐宋时代就应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然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商周遗址商周文明遗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辉山村西至汶河东岸,原有一南北宽约40多米、东西长约100米、汪底部距地面约6.5米的大湾,当地人称为西汪,汪东头为入水处,西端为出口,溢水直接排入汶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50年代,在汪东头入水口下及西河崖头,村中老人们常捡到一些鬲片及陶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研究,考古部门认为,这是商周时期时期的物品。</span></p> <p class="ql-block">西汪</p> <div><b>秃尾巴老李~卧龙岭的传说</b></div><div>在山东,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秃尾巴老李的“家”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仅沂南境内,关于秃尾巴老李的“遗迹”、“故居”、“秃尾巴老李母亲”等就有数处之多,作为风水宝地的辉山,当然也不例外。</div><div> 辉山以东有一陵,似昂首向北尾甩东南的巨龙,当地人们称“卧龙岭”,又称“卧龙岗”。</div><div> 巨龙尾阻挡了浩荡南流的汶河水,使之折返北向,形成了一处天然的河套,守护住了辉山村,同时成为阻挡冬季东北寒风的天然屏障。</div><div>相传,有条本来白姓的小龙触怒了玉皇,被老龙王逐出了东海,不仅被砍去了尾巴,还一路追赶。小白龙逃到辉山时落下云头到汶河喝水时晕了过去,辉山先民们看小白龙受伤可怜,便把它保护了起来,还给治好了伤。为免遭恶人再次伤害,遂将其白姓改为李姓,秃尾巴老李称谓由此而得。<br></div><div>这条小龙为报答辉山先民的救命之恩,化身卧龙岭,保护着辉山村风调雨顺,连年丰收。</div> <p class="ql-block">“卧龙岭”的龙头位置,现在是“娜亩花园”所在。</p> <p class="ql-block">娜亩花田</p> 辉山村风光 <h5> (牛尾山秋色)</h5> <h5> (辉山云海)</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h5> 辉山日出</h5> 俯瞰辉山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0年与2024的照片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片熟悉但又陌生的土地,行走其间,接踵而至的惊喜总给人无限得期待和遐想,唯一令人揪心的,是那棵千年古松。</p><p class="ql-block">2019-2021年期间,我曾在这一带“帮扶”过一位身体残疾的单身老汉,他紧邻将军松而居。政府为了帮助他脱贫,帮他养了些羊。每天天不亮,他便赶着羊群从将军松向北进了大山,下午很晚才会回来。</p><p class="ql-block">每次来看他,我都会坐在古树下等一段时间。慢慢的,对将军松也有了感情。一晃4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今再次来到古树下,看着枝残叶疏,日渐凋零···不禁有些伤感,饱经千年风霜的它,难道要毁于我们这代人之手吗?</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并不缺名胜,也不缺古迹,缺的是对历史,对人文的了解、爱护、传承和敬畏。</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冬雷,一级警督,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沂南县摄影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著有纪实文学、散文集、游记、摄影等各类作品五百余篇。</p> <i><b><font color="#ed2308">辉山脚下的“娜亩花田”</font></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