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其地位无可替代。是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关键,是人民生存的必需品。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1973年,我下乡当知青第二年,我所在的惠安公社为解决因大量山地改水稻田缺水灌溉状况,因而导致水稻减产的问题,经报批相关部门批准,县上水利部门考证后,决定在环绕全公社的山上修一条约四十里长的沟渠,从安宁河引水上山,彻底解决全公社四个大队,约二十多个生产小队水稻灌溉急迫问题,县上将这道沟渠起名“光明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心中升起红太阳,千军万马战太行”。这是央视大型纪录片《红旗渠》主题歌的歌词,它生动诠释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早在1934年,在江西瑞金,毛泽东同志就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水利比喻成农业的命脉,真是恰当、准确。如果土地是农业的一块块肌体,那么河流、沟渠正是输送营养的血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惠安公社所属冕宁县。全公社地处丘陵地带,优质良田很少。多数是半山腰上无水源的“地”,不能种水稻,只能种土豆、玉米。由于缺水,造成粮食减产,村民赖以生存的口粮“粗细搭配”。为了增加水稻产量,解决农民的口粮问题,确保完成上交国家的公粮计划,公社党委经研后决定,拟将大部分旱地改为水稻田,以增加水稻的产量。迫在眉睫的关键就是要将冕宁县的安宁河水引水上山,解决旱地改水稻田灌水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拿到了县上的批文后,公社用大喇叭在每个生产队从早至晚不停滚动广播。号召每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劳力,老女男少齐上阵,不限年龄,真豁出去了呀!全公社约有500至600人参加修“光明堰”的战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队的知青全部报了名。我肯定不能拉下,立即马上毫不犹豫的也报了名。一来想过集体生活,全公社知青又一次集结,好耍!另一个原因是不想收工后,又饿又累,还要自己做饭。后来得知,全公社知青的想法跟我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具体记不清是1972年底的哪一天,我们生产队的男女老少总共60多人,在队长做简短动员后,浩浩荡荡拿着挖渠工具锄头撮箕并自带口粮上山了。“管委会”通知,上山民工自带口粮上山,过称登记后交给伙食团。结果,很多村民上交的是土豆、玉米。我们知青“老实巴交”全交的大米。殊不知我们每顿吃的是粗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上山带的工具是一把小板锄,大的锄头我拿不动啊。为了轻装上阵,规定只带被子、洗脸帕,一个碗,就这三样。(我的天,真不知当初是怎么过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山上全体人员第一件事就是男工砍树杆搭住的棚棚。女工砍树枝用新鲜树叶铺床,是男女分开的通铺,十几个人一个棚子。我们大队女知青一个棚子,头几天很开心,觉得这样也不错,新鲜树叶铺床,睡上去软软的挺舒服的。可是不到一周树叶掉光了,只剩下了干树枝,我们睡在没有树叶的“床”上,背上全是树枝印的痕迹和坑,痛啊!没法,必须坚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修光明堰的工程在水利专家和公社领导带领下热火朝天,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记得当时县上来了一个水利局的副局长,专门负责修渠的具体规划和安排。我们每天就是在他指定的标注好的线上,换人不停工,挖呀挖,挖大量的土石方。渠挖到一定的深度后,渠上面站一排人必须稳稳接住渠下面甩上来装满土的撮箕。现在看来这也是个技术活,我没那技术。只负责将挖的土挨个装到撮箕,再由男劳力甩给渠上面的人。每天干活下来累得够呛。幸运的是,我会偶尔被派去协助丈量土石方。因为那个县上派来的水利局付局长认识我妈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每天都是汗流浃背!怪了,可能因为年轻吧,那么重的体力劳动居然腰不酸,腿不痛。是呢,每一铲土的落下,都是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滴汗水的滑落,都见证着坚持与奉献。我们深知,前方道路或许崎岖,任务或许艰巨,但心中的信念如同渠中清流,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不怕苦,不怕累,因为我们相信,只盼望早日通水,“地”变“田”就干成了!能插秧种水稻了,真的就这么简单的想法,汗水能够浇灌出丰收的果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沟堰管委会”抽调了三个在农村操办红白酒席的王大爷、陈大爷、刘大爷,又在知青中抽了一个男知青小陈组成炊事班,负责我们这一沟堰段200多人的伙食。我们乐坏了,“炊事班知青有卧底”!说白了就是排队打饭的时候可以多给那么一丢丢。知青都是长身体时期呀,食量大得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陈果然不负众望,在轮到知青时,碗里的白米饭是冒尖的,哈哈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和邻队的女知青约好了,去“偷”炊事班陈大爷床前桌上放的猪油第二天拌饭吃。哎呦,想起都流口水呢。陈大爷已睡下,听见脚步声,见两个女知青东张西望走到她的床前,吓了一大跳。连忙用被子裹住身体。陈大爷不敢下床,因为光着呢。农村的风俗睡觉时赤身的,我们早就了解到这一情况,所以才敢去偷猪油。陈大爷拦不住我俩,干着急呢。我们终于如愿以偿舀了一大瓢猪油,怕被夜巡的值班发现,屁颠屁颠的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长达半年的艰苦奋战与不懈努力,光明堰终于迎来了全线贯通的辉煌时刻,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展,安宁河水被引入了光明堰,灌溉全公社的“地改田”水稻田。为庆祝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惠安公社所属各大队、生产队敲锣打鼓送来了锦旗。公社为犒劳全体修沟堰的乡亲,杀了一头200斤重的大肥猪,做了一道只有盐巴的回锅肉。一顿就被全部“消灭”。每10个人发一盆(洗脸盆)装的大肥肉,围成一圈蹲在地上吃。吃得一片都不剩,光盆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原来的惠安乡已撤乡建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惠安镇水田旱地达1.83万亩,实现年农业总产值超7600万元,主产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型农牧业蓬勃发展;猪、牛、羊年出栏1.96万头,产值达4500多万元,全镇畜牧业稳步发展;工业建设从无到有,科学规划有序发展,为安宁河西岸发展注入鲜活动力;高山放养的牛羊、天然生长的荞麦和绿色有机蔬菜等优质农产品,有序推进惠安镇建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如今的惠安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源:冕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