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明理学36大名儒</p><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p><p class="ql-block"> 2024年03月21日 10:27 福建 听全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理学的名称始于南宋(1127-1279年),为儒家的哲学思想,亦称“新儒学”,又称“道学”,历经宋明六百年理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以儒为宗”,融合诸子百家之说,吸收外来文化,开创中国文化发展新方向。它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还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元朝,发展至明清中期逐渐衰弱,但一直影响至今。中国的儒学包括理学,理学又名道学。理学实际上分:气学、理学、心学三个学术派别。理学其发展最核心的人物是程朱和陆王。朱熹建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一、北宋名儒(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道学六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马光、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安石、谢良佐、杨时、罗从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1、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拜李之才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的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邵雍患病垂危期间,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这些名人早晚都在他跟前守候照料。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人称“邵夫子”、“家先生”。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2、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理学家、哲学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九江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1040年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丞程珦在江西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重庆合川解职回京,偶遇回京述职的王安石,王安石对周敦颐充满崇敬,相见恨晚。1063年五月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一气呵成挥笔《爱莲说》。周敦颐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3、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人,生于河南光山县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世称涑水先生 。1038年中进士,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1071年开始主持编撰《资治通鉴》,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对于理和气的关系,司马光主张以理为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二程有不同之处。对诚意、正心的问题,司马光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对《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4、张载(1020-107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祖籍开封人,生于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1057年张载、程颢、苏轼、苏辙同登第进士,张载还是程颢、程颐的表叔。张载博览群书,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以“气”为核心概念的气学派还有:罗钦顺、王夫之、王廷相等。其弟子有:苏昞、游师雄、吕大钧兄弟等。著有《张子全书》《张载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5、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 ,河南洛阳人。1057年中进士,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一定程度上又继承了张载的思想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皆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后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有《二程全书》。</p> <p class="ql-block">宋明理学36大名儒</p><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p><p class="ql-block"> 2024年03月21日 10:27 福建 听全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理学的名称始于南宋(1127-1279年),为儒家的哲学思想,亦称“新儒学”,又称“道学”,历经宋明六百年理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以儒为宗”,融合诸子百家之说,吸收外来文化,开创中国文化发展新方向。它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还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元朝,发展至明清中期逐渐衰弱,但一直影响至今。中国的儒学包括理学,理学又名道学。理学实际上分:气学、理学、心学三个学术派别。理学其发展最核心的人物是程朱和陆王。朱熹建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一、北宋名儒(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道学六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马光、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安石、谢良佐、杨时、罗从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1、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拜李之才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的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邵雍患病垂危期间,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这些名人早晚都在他跟前守候照料。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人称“邵夫子”、“家先生”。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2、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理学家、哲学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九江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1040年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丞程珦在江西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重庆合川解职回京,偶遇回京述职的王安石,王安石对周敦颐充满崇敬,相见恨晚。1063年五月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一气呵成挥笔《爱莲说》。周敦颐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3、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人,生于河南光山县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世称涑水先生 。1038年中进士,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1071年开始主持编撰《资治通鉴》,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对于理和气的关系,司马光主张以理为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二程有不同之处。对诚意、正心的问题,司马光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对《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4、张载(1020-107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祖籍开封人,生于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1057年张载、程颢、苏轼、苏辙同登第进士,张载还是程颢、程颐的表叔。张载博览群书,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以“气”为核心概念的气学派还有:罗钦顺、王夫之、王廷相等。其弟子有:苏昞、游师雄、吕大钧兄弟等。著有《张子全书》《张载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5、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 ,河南洛阳人。1057年中进士,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一定程度上又继承了张载的思想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皆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后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有《二程全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6、程颐(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1056年程颐京师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胡瑗授予程颐"处士"的身份。1059年程颐廷试落第,遂不参加复试。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程颐的思想是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进士杨时、游酢拜程颐为师,侍立一旁,门外下大雪,才有“程门立雪”的典故。二程弟子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口、尹焞、张绎等人。辑录有《程颐文集》、《二程全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7、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市人 。1042年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1070年拜相,主持熙宁变法。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著作《临川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8、谢良佐(1050—110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官员、学者。字显道,河南上蔡人, 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公元1078年拜程颐为师,公元1085年谢良佐中进士。谢良佐的学说以仁、天理为主体,讲究修身养性,掺杂禅学思想。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谢良佐的“格物穷理”论,上承二程思想,下启朱熹“穷理”学说,又开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先河。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清代时从祀孔庙。著有《论语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9、杨时(1053-113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祖籍陕西华阴,福建三明人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及第。杨时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他学于程颢、程颐。1088年杨时北上汴京赴调,被授虔州(赣州)司法一职,还曾在庐山濂溪书院讲学。杨时家训10条:父慈、子孝、臣忠、夫义、妇从、友恭、敬长、择友、睦族、和邻。杨时、游酢(1053-1123)、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杨时、罗从彦(豫章学派创始人)、李侗(1093-1163年,朱熹的老师)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被后世尊为“闽学鼻祖”。杨时和游酢是“程门立雪”的人物之一。著有《二程粹言》《龟山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10、罗从彦(1072-113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字仲素,号豫章先生,生于福建沙县,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1112年拜杨时为师于龟山。当年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他继承发展程颢、程颐“穷理”学说和杨时“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说,创立“静中观理”说,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罗从彦又是闽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上承程颢、程颐、杨时,下传李侗、朱熹,为闽学的奠基人之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为“闽学四贤”。著有《中庸说》《豫章文集》。</p> <p class="ql-block"> 理为天下先而通四海,理清脉络而达宗泽,是故:理者,道之行也!法之根基!儒之巧簧也!</p><p class="ql-block"> 无理则府不清,脑不明,心之昏也!</p><p class="ql-block"> 人以理为轨迹,事以理为明灯,物以理为符身也!</p><p class="ql-block"> ——论理</p><p class="ql-block">作者:张飞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