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风光(29)榜眼府第

钟田(田中艾美)

<p class="ql-block">  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江南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古镇的老街已然少有古韵,但老宅确实可圈可点。山塘街上,《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一字排开,比肩而邻。严、郑、徐、蔡四家富甲一方。而《榜眼府第》冯桂芬的故居,倒是屈居于小巷深处、下塘街一隅。 </p><p class="ql-block"> 冯桂芬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榜眼府第是冯桂芬晚年归隐木渎后所筑。科举时代,以殿试及第之首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则为探花。冯桂芬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因而邑人习惯将冯在木渎下塘的故宅称为榜眼府第。</p><p class="ql-block"> 上次游木渎,寻访冯桂芬故居,因内部修缮,叩门而不得入。此次重游,专程前往,一探究竟,了我心愿。</p> 冯桂芬故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 <p class="ql-block">正对正门的影壁墙,上书:区宇一清</p> 前宅现存三进,分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在原园址废墟上重建,以池为中心,厅、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 <p class="ql-block">穿过门厅,大厅豁然入目,大厅由轩廊、抬头轩、内四界组成。抬头可见“ 显志堂” 匾,白底黑字,古朴凝重,为冯桂芬当年自题堂名 。 大厅为主人在家接待贵宾之处,宽敞高爽,气宇轩昂,不难想见当年冯桂芬在家设修志局,编纂《苏州府志》, 集九邑才俊,商榷一堂的盛况 。</p> <p class="ql-block">显志堂两侧,有生平简介:冯桂芬 (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 ,苏州府吴县人,晚年归隐木渎。 冯桂芬自幼聪明颖异,二十岁时补县学生员,后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识拔,招入抚署学习,赏识有加,称冯为 “国士, 一时无两” 道光二十年 (公元1840年)冯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从此进身仕途 。咸丰六年( 公元1856年) ,任詹事府右春坊中允 。咸丰九年( 公元1859年 )辞官回乡。</p> <p class="ql-block">走出后轩廊,可右折至书房。</p> <p class="ql-block">书房建筑颇有特色,其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两根步柱并不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短柱雕刻成花篮模样,高高挂在草架梁上,因而俗称花篮厅 这种厅堂的特点是空间大,采光好,作为书房尤为适宜。</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晚年在此读书著述, “校邠庐” 匾额之下,清代诗人张船山的一副对联道出了冯桂芬晚年的心迹,同时也对桂芬的坎坷一生作了归纳:“ 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 哲理背后透溢出一股辛酸和无奈 。</p> 出大厅,一条长长的花岗石路直通楼厅,东西两侧是两条长廊。 <p class="ql-block">墙上,依次是: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两侧的两句话出自冯桂芬的《收贫民议》</p> 东侧廊中陈列一幅长九点六米,高零点七米的石刻《姑苏繁华图》,原图为清人徐扬所绘,写实性地描绘了康乾盛世姑苏的繁华景象,图中描绘的一村 一镇 一城 一街,竟有一半在木渎。&nbsp; 此图为木渎民间雕刻家所刻,由八块长一点二米的灵岩山砚石组成,采用阴刻手法,画面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成功地表达了原作意境,实为宅中一宝。 楼厅前有一砖雕门楼,所刻戏文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中枋刻有四个大字 通德高风 ,为桂芬座师潘世恩所书,笔力遒劲,寓意深远,体现了主人的人生境界。&nbsp; &nbsp;芙蓉楼。与书楼相连的楼厅,是冯家生活起居之所,宅第部分的厅堂均为清代中期建筑,保存完好。 咸丰末年( 公元1861年) ,冯桂芬任李鸿章幕僚,期间,他完成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冯桂芬写定《校邠庐抗议》时,正是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北京条约》签订以后。主张 采西学 制洋器 ,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努力寻求救国良策,成为洋务思想的先导。戊戌变法时,曾被光绪帝印发群臣阅读。 出芙蓉楼步入后花园。花园的布局中规中矩,但感觉平平,建筑、花草都不算精巧。亭轩廊榭等少量建筑漫不经心地点缀在偌大的园子里,倒显得清新而不空寂,疏朗而不呆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