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红祖籍河北武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在浙江杭州。197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落户到桐庐县农村,成了脚踏土地背朝天的农民,她虽然时常对前途感到渺茫和无奈,但也还是天天努力地种地,苦中作乐的生活着,憧憬着爱情,期待着命运的转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恢复考试招生制度,赵红考入杭州大学77级政治系系,成为文革后一第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任风险管理处处长。2001年受中行总行派遣赴美,任纽约分行风管部副总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红在纽约工作时期,经历了震撼世界的“9.11”事件,经历了纽约大停电28小时地狱般的历练。赵红用她细腻而坦诚的笔触,描绘出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赵红的这部散文集,让我们看到她从杭州城里的大家闺秀,去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种萝卜,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到国家银行驻纽约分行高管,她跌宕起伏人生轨迹,惊心动魄的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作为读者,跟着她的笔尖,从杭州西湖到纽约曼哈顿,从哈德逊河畔又回到西子湖边,截然不同的两地工作和生活轨迹,以及职业发展路径,我看到一个改开时代的职业女性彪悍的人生,如何在国际金融行业的风口浪尖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红自序中有这样的文字: “我写作和出版这本散文集的缘由。写作过程中、我好像重新行走在历史的回程路上,亲切而陌生。亲切,是因为我所记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陌生,是随着记叙时间前移,那些年代的恍若洪荒之感。”</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分享我的阅读感受,我摘录这部书中几个片段。1978年,赵红在浙江桐庐插队种地,那年参加了77级大学考试,考试完了又回去种地,考试结果还不知道,命运如何安排,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这样写到: “时隔不久,一个天色阴霾的寒冷下午,我正在大田干活,只听生产队三小队队长徐友坚的大嗓门在田间回荡:“赵红啊,县上来人给我们小队开了个会,调查你的劳动表现,我们都说你不错的!特别是你去年天冷时跟着我撒萝卜籽,认真细心,节约均匀,今年小队的萝卜大丰收,跟你撒籽撒得好大有关系,我狠狠地表扬你咧!”我乍一听有点恍惚,再细问才明白老徐的这番话:一是有关单位派人来到我插队的农村,对我进行了背靠背的实地座谈政审;二是徐队长参加了我的政审座谈会,并在会上好好地褒扬了我一通。我随即想起来,去年战战兢兢地跟着这位把“萝卜”说成“老婆”的快嘴江西佬学撒萝卜籽-他在翻理好的地上用小锄刨出间隔相等的小坑,我左手捧着萝卜籽,右手按徐队长教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萝卜籽前后两下城,每个坑里大约撒进五六籽,籽多了不仅浪费,且长大后拔掉多余的萝卜苗费时费劲;籽撒少了,萝卜苗长大了没得挑,影响收成一我认真地尽量按徐队长说的操作,生怕不符他的要求。三队地少人多,粮食不够吃,“老婆”便是很好的补充和重要替代。高挑个干练的徐队长农活把式一等,嘴皮子不饶人,见着谁干活怠慢或啥事不顺眼,扯开嗓门当场现开销,在村民中威信很高,得到他的表扬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红有优秀的考试成绩,劳动表现也得到生产队长的充分肯定,赵红如愿以偿,顺利考进了杭州大学,开始了她命运的转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红出身世家,在杭州旧城最繁华的城区长大的大家闺秀,她祖父国军高官,抗战胜利后脱离军界,买下杭州中山路的两栋楼,这要是保留在今天,那得价值连城。革命时代当然保不住,革命时代过去落实政策,竟然还赔了她家钱,赵红分到两百块,买了一只手表,却在出差时弄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我想起我祖父也是国军高官,他买了北京西城区平安里的一个四合院,革命来临,我祖父进了功德林,四合院也被没收了。革命洪流过去,我祖父也被特赦了,四合院还了一半,钱是一分也没赔。北京跟杭州政策看来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红对她童年时代生活环境有细致的描述,在今天高楼林立的杭城,她童年的场景不复存在了: “西湖大道的街口就是南宋御街精华段,走在街上,御街一号是一栋建于1883年的4层洋房,现在开了一家餐馆,修缮后的老建筑颇具气派。洋楼原是“万源绸庄”,创办人是一位叫陈丽生的宁波慈溪人,这家老字号该是杭州甚或江南丝绸业兴盛的一处佐证。洋楼对面便是1929年开张的“亨达利”钟表店旧址,年头虽晚些,但一直在此经营达60多年,九十年代初期才迁至解放路浣纱路口。“亨达利”是我父母这辈人信奉的老牌子。</p><p class="ql-block">1946年,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主任的我爷爷,不愿再打内战,遂卸甲归田,带着全家老少移居杭州,在中山路的最南端复兴街附近,盖了两幢私房安顿下来。1949年后运动不断,私房常有被收缴的风险,终于在“文革”后期,除了自住的一栋,另一栋被政府收缴后,补偿得款千余元,父亲的兄弟姐妹们人均分到两百余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红的这段文字,也让我想起我祖父给我留下的遗产,他1975年最后一批被特赦,我记得我爸带我去见他,他颤颤悠悠从包裹中掏呀掏,掏出一只崭新的搪瓷杯,我爷爷将杯子郑重地送给我,我躲闪着不要。这是他在监狱劳动所得,一直舍不得用,这是他唯一拿得出手的见面礼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爷爷毕业于保定军校一期,韩复渠的战友,老韩当山东省主席时,委任他当胶济铁路警备司令,那可是一个肥差,<span style="font-size:18px;">跟第三战区兵站主任有得一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经过n次的抄家后,竟然还留有我爷爷虎皮大氅压着箱底。我去德国之前,我妈怕我在德国受冻,把虎皮大氅剪了,给我缝制一件虎皮背心,那只大号白色搪瓷杯,我也带到德国过,经过几次搬家,也不知扔到哪里了,但还记得上印有面赫然刺目红字: 悔过自新,重新做人。</p> <p class="ql-block">还是让我们回到赵红散文集,书中有两篇札记《亲历“9.11”》,闲话少说,还是让我们读她的原文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公司所处的位置在(纽约)中城,世贸中心则位于下城的中心,从公司开车过去约一刻钟。与公司一街之隔的第5大道,街上站满了从各座大楼涌出来的人,个个西装革履,但神情肃穆,神色惊恐,面朝着同一下城方向:笔直清晰的道路尽头上空,一团几乎遮盖四分之一天空、犹如原子弹爆炸后的巨大白色磨菇状烟云,像照片一样静止耸立在半空中。街左边的Washington Mutual(华盛顿互惠银行)大楼,橱窗里的电视屏幕一遍遍地重复播放着两架飞机撞击世贸大楼,冒着浓烟的双子座大楼相继倒塌的画面。所有道路交通全部停摆,唯见一辆辆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闪着红灯鸣着警笛向着南边呼啸飞驶。人们显然无法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被这突如其来的悲剧震惊了,并深深地为世贸大楼里的人的生命安全担忧,人群纷纷议论猜测,传说当时在两座大楼内的上班族和工作人员约有4万人。</p><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巨大的磨菇状烟云,人们无法想象灾难现场会是何种惨相。一想到此,我心里由疑惑震惊骤然变得恐怖害怕,便逃也似地冲回办公室。总经理室发了通知,为安全起见,员工可以回家。我微抖着手,快速收拾了桌上东西,拔腿回家。一路上我如同惊弓之鸟小跑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抖音有点莫名其妙,它推给我很多有关倪萍的视频,过去我只知道倪萍是一个春晚主持人,赵忠祥的搭档。现在我才知道了她的很多侧面。一个职业女性,有着强大的心理素质,为了治好孩子的白内障,不惜一切代价,显示出女人作为母亲的第一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11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赵红不顾一切,拼命往家里跑,因为家中有年幼的儿子。赵红作为职业女强人,天崩地裂之际,别无旁顾,心里只有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倪萍为了给儿子治白内障,放弃央视工作,放弃春晚舞台。赵红在关键时刻,不管其他,一路狂奔,回家救儿子。正所谓,成功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同,成功的母亲则每每相似: 儿子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红的丈夫史晋川,也是我们杭州大学校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史教授也是杭州出来的插队知青,也是77级考进杭大。他们有共同的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想,大学四年,形影不离,终于成为终身伴侣。在这点上,同是时代女强人的倪萍是没法比,倪萍身边总是渣男成群,真心陪伴她的,始终站在她身后支持她的,只有她姥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倪萍的男人们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而赵红的老公呢,关键时刻每每给赵红强力的支持和强大的保护。一样都是女强人,命运为何如此悬殊,老天为何如此不公?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而此中的奥秘,也许就在隐藏在这本书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强烈推荐赵红散文集《从西子湖畔到哈德逊河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