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堂回忆录》“县考”一节说到做八股文章的破题,他举例子说,题目是“三十而立”,有秀才破题写到:“圣人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板凳椅子而不敢坐也。”我看了之后险些喷饭,古时秀才也是十分可爱的,真的如而今小孩子在做脑筋急转弯,看来古人也是十分有趣的。</p><p class="ql-block"> 余生亦晚,没有赶上早先做八股文章的时代。自北宋王安石创立“制义”,亦即时文,于熙年四年“以经义取士”,明成化功令八股程式,直至清末彻底废止。</p><p class="ql-block"> 所谓八股,即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八个部分。通俗地说,这是做八股文的模具,尤其是清代的秀才们做文章都没绕过它,甚至把它视若神器,就是它给彼时的文坛带来了无数的喜怒哀乐和死气沉沉。这种文式刻板呆滞,人们是不喜欢它的,却又按它的套路走了很远的路。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极力反对它的,他的《反对D八股》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好文章,他批评说做八股文就是开中药铺,它规范了种作文模式,也即科举考试的模式。后人说这种模式是僵化的、教条的,限制了人的想像,做出来的文章当然也就杳无生气了。</p><p class="ql-block"> 教员说做文章最忌八股腔,他老人家的呼吁已经几十年了,八股文、八股腔却是香火不断,而且越来越盛。比如许多做遵命文字的大秘们,多是做八股文的高手,他们大致沿用的还是开中药铺的套路。</p><p class="ql-block"> 当然,公文有公文的格式,文首怎样写,正文怎样铺排,这都是有讲究的。这是表面上的骨架,不能说它就是八股架势,但如何把话说出新意,把话说得有趣味,或者说把话说到老百姓心坎上,就得避免八股腔。</p><p class="ql-block"> 昨日刷视频号,见泽林S基的元旦献词,除却他的深情,他的语言范式就少了我们常见的八股腔,我便觉得有些新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八股文也没有统一的样式,当今的文学场域,八股文也是花样百出的,诗歌、老干体诗词、散文大多都有八股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昨天收到乡党陈艳萍女士的散文集《追故乡》,一个朋友读过她的《故乡的女儿》,他说故乡被许多人写烂了,但陈写的故乡别有意味,他说陈是一个善于“破题”的高手,她打破了平常的泛泛而论的所谓的多愁,她笔下的故多是活色生气的人物、美食,其题旨是司空见惯的,但表达范式却突破了写故乡的唠唠叨叨的惯常模式。</p><p class="ql-block"> 我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2025/01/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