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南街记忆:入冬时节……

南街马工

一、前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改革开放前的通州南街,数九寒天的冬季没有密不透风的楼房、没有各种时令的新鲜蔬菜、也没有各式各样的取暖设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冬天来临之前,老百姓需要做各种过冬的准备,将漏风的门窗糊好、冬储过冬的大白菜、搪煤球炉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今天,咱们南街马工就跟您说道说道改革开放前,南街的居民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运河文苑编辑序言</b></p> 二、晚秋湖窗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南街过去的居住条件和今天完全不同,现在大部分人住进了楼房,即便是住平房也都是铝合金和塑钢做的门窗,通透的玻璃窗令屋内亮亮堂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胡同里大多数住家户居住的房子大多低矮破旧,窗户是用木条做的方格窗,屋门有的还是两开扇的木板门,门上方设有一个小小的抬头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每当过了中秋,为了防寒保暖,这些窗户上的旧纸都要去掉更新,购买新的高梁纸重新糊上,高梁纸虽说是纸但又似布、柔软耐风,透明度也好。买不起高梁纸的人家,大多用旧报纸糊窗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人们蹬着凳子,踩着桌子,爬上爬下,在窗户棂子上涂抹浆子、在炕桌上裁纸。黑乎乎的窗户用白色的高梁纸糊得平平整整,白白净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走榫子的、快散了架的、缺撑子的窗户极其难糊。俗话说「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风」,糊窗户绝对不能马虎,要认认真真,浆糊涂得不均,掉风时窗户纸会呼呼作响,漏抹浆糊的地方的缝隙处会进冷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那时虽然没暧气,一个铁桶炉子蓄上煤,后半宿自然熄灭,烧热炕的余热,糊好了窗户纸,让南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b></p> 三、过冬买冬储大白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过去,在通州这个地方,也是初入冬季节,卖大白菜的时候早以是冰天雪地,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仍冻得手脚冰凉,但那时的南街人没有因为寒冷而不去起早排队买大白菜的,南街更没有人因为大白菜的平淡而厌倦吃大白莱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那时买大白菜分等级,凭票供应,买完票上的等级菜以后,南街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家庭人口多而不够吃,要买「等外菜」,甚至是「挂落菜」,等外菜的心很少,挂落菜则没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还是那时南街许多人家要买上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大白菜,人们把刚刚买来的大白菜摆放在胡同里,院子内,甚至墙头上,一棵连着一棵,时常还要去翻动一下,为的是把大白菜的水汽都吹掉。到晚上的时候,还要一棵一棵地把白菜头朝里叶冲外码成园形的堆,用草帘子或破棉布帘子盖好,因为晚上的气温低,怕把大白菜给哨了,第二天还要把成堆大白菜再一棵一棵地摊开摆好,这样要连续摆弄好多天才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我知道当年胡同里的人争先恐后的去排队买大白莱,只是迫于生计和物质的匮乏,与今日富裕的生活相比,当年更多的是无奈。屈指算来,那种全民购买大白菜亦苦亦乐的穷生活,己经离我们很久远了。</b></p> 四、过冬收拾煤炉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南街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使用的炉子,是用铁皮做的煤球炉子,炉面是正方形,中间是一个圆形的炉眼,从这里蓄煤点火。炉膛底部是炉篦子,四条腿,炉膛下部与炉篦上面之间有一个小圆眼,是用火快子擞火用的,烧乏了的炉灰从篦子漏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为了防止炉子散热和延长使用寿命,炉子的炉膛里必须用耐火材料和成泥搪上。旧时煤铺买青灰钢砂,「青灰张力好耐高温、钢砂做骨料防裂、黄胶泥黏性大」,把三种材料按比列和成泥,摔成长方形的小块,搪在炉膛内壁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每天早晨生火时,先往炉眼里放引柴、点着火、倒入劈柴、再加入煤球,最后把拔火罐(小烟茼)罩在炉眼上,炉子冒出浓浓的黑烟,当劈柴烧完了,煤球开始冒蓝色火苗,便可烧水做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七十年后,老百姓开始使用称之为洋炉子铸铁炉子,炉子安在室内,有烟囱通到室外。屋内什火,免去了来回搬弄,洋炉子有封火功能,不需要每天点火,十分方便。再后来到烧蜂窝煤时,炉子有了特制的炉瓦,从此人们不用年年搪炉子了。蜂窝煤炉子被称之为「两用炉」,既能做饭又能取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另:南街老人都有早晨起来空腹就喝茶的习俗。当时做开水用「水氽子」,长铁筒上带有长长的把儿。烧水时,把汆子里盛上水后放到炉眼里面烧,由于汆整体大部分都在炉眼里,受热面积大,炉堂温度高,水很快就能烧开啦。</b></p> 五、过冬叫煤铺的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过冬买煤铺的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通州解放前的南街,有煤店有三家,回民胡同中部张记煤店、回民胡同东头刘记煤店、周仓奄陈记煤店,这些煤店都是私人作坊,卖手工摇的煤球。旧时手工摇煤球是一种行业,是个力气活,手摇煤球要经过和煤泥、摊片、切块、用簸萝筐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解放后的通州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对煤这种燃料的需求大增,煤球也由手工摇制向机械化方向转变,出现了机制煤球。五十年代中期,私人煤铺与国家公私合营,通县成立煤建公司,归属一商局统一领导,六十年代初政府为了保证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禁止私人经营,将煤与粮油一起,统购统销,买煤实行计划供应,分片凭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那时通州凡是平房聚集地,都设有国营煤铺。南大街光煤铺就有两个,它们是煤建公司的第十组和第六组,分别设在回民胡同和南街南口,十组供应的片儿大,它还有子库房在刘菜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说起南街的煤铺,住在这里上了点岁数的人都很清楚,过去南街人管卖煤的地方,因公私性质、规模大小、机械化程度的不同,叫法不一,起初岁数大的人叫「煤店」,年轻人则称「煤场子」,最后统一叫「煤铺」,煤建公司及内部职工为了管理都说「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当时通州城内卖煤的组共有十二家,分别是水月院、北大街、牛作坊、西门、九棵树、赵登雨大街、西海子等、九棵树等,每个煤场子基本一样,地方都很大,大门临街,便于大汽车运煤,煤场子和周围的地面都是「黑啦吧机」的,令人绕道而行。</b></p> 六、后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天然气(燃气灶)的大量投入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本世纪后,电力事业的大力发展,煤改电工作全方位展开,各种家用「电取暖」的产品相继出现,它们操作简单,安全洁净。糊窗户、煤炉子、煤铺、甚至是冬储大白菜也都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默默淡出了人们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南街马工于通州南街老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1月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