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探秘炎陵集云仙

湘锅里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集云山的旧序新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炎陵县霞阳镇石玉村谢家坪组的山上,隐藏着两处充满神秘色彩的集云仙,新旧集云仙宛如岁月长河中的两颗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通往集云仙的半道上,古凉亭默默伫立,仿佛是时光的守望者,见证着来来往往的探秘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中一处集云仙有着几块石碑,而一块石碑上惊现的“炎陵”二字着实令人惊奇与迷惑。毕竟,酃县于1994年才更名为“炎陵”,这两个字却出现在几百年前的石碑上。这或许是历史的一个谜题,也许在当时,“炎陵”这个名称已经在民间有了一定的渊源或者特殊的意义,只是还未被官方正式定名。又或许是后来的人们在研究、修复或者解读石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解,但不管怎样,这两个字就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集云之遇:历史画卷中的兴衰交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晨有霜,远眺新集云仙,它像是一个被云雾缭绕的神秘仙境。三人来到石玉村谢家坪组,与古道热肠的谢师傅汇合。谢师傅的爽快如同山间的清风,他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并指明上山的路。问询了具体路线后,我们便朝着古刹集云仙进发。不知何时,机耕路已经修通,这对于曾经来过的我(2017年4月有过一次到访经历)来说,找到集云仙变得格外轻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集云仙与对面河焦坑山上凌云塔压住的灵牛隔河相望,仿佛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呼应。它们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似乎已经俱有灵性。当来到集云仙遗址,听老一辈人讲述,曾经的集云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那土木结构的建筑高达三层,一百多间房间错落有致。大殿和厢房中供奉着各式各样的菩萨,这足以想见当年庙宇的壮观和香火的旺盛。每逢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等日子,这里就会被香火笼罩,来“吃斋”的人络绎不绝。而每年春节期间,虔诚的信徒们更是以“三步一跪”这种充满敬意的方式上山,还会举行点地灯、打大锣、舞火龙等祭祀庆祝活动。然而,1958年的一场变故,集云仙被拆除,曾经的辉煌建筑毁于一旦,只留下一片荒芜,让后来者只能在遗址上凭吊,想象它曾经的盛景,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一场寻仙探秘之旅就此展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再次步入遗址,映入眼帘的还是整个遗址残墙、泥土墙、石灰墙、残砖烂砾交织在一起,它经历过多少凄凉,有风花雪月的繁华,也有人走茶凉的悲伤。青苔是时间逝去的痕迹,无人读懂它的思想;残砖破瓦满地,野草侵蚀了破落的冷漠,好似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还在回忆星星点点曾经的辉煌;宛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岁月如同一位无情的画师,用时间的画笔肆意地摧残着这些墙,勾勒出它们深深的沧桑。它们曾经见证过无数的故事,有那风花雪月时的繁华盛景,人群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似乎还在墙间回荡;也有人走茶凉后的无尽悲伤,曾经的热闹被寂静取代,只留下这些墙独自面对岁月的侵蚀。青苔像是时间悄然逝去的无声标记,爬满了墙面,它那神秘的蔓延仿佛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然而却无人能够真正读懂它深邃的思想,但那些星星点点曾经的辉煌还在脑海中不断地浮现,那是它们对往昔岁月最后的坚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再看那石墩座基,青苔温柔地为它披上了翠绿的外装,却无法掩盖它的脆弱。它在瑟瑟颤抖,时光的寒冷仿佛穿透了它的身躯,世态信仰的荒凉让它失去了对抗的力量。每一丝颤抖都像是在诉说着它经历的漫长岁月中的苦难与无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记事碑探秘:历史的铭刻与谜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里,一共发现了三口记事碑,它们像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第一块碑上记载着雍正庚戌八年的功德碑,有知县炎陵扶道弘名字和他的印章,能把自己的印章凿刻于石碑还是第一次见,细心的人可能看出,名字有所不同,查阅县志得出“弘”同“宏”,“康熙庚子年举人”是吻合的,或许后期他改了名字;或许石匠凿错了一个字;也或许他本人有所忌讳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有意思的是我们酃县于1994年才更名为炎陵,可令人惊叹的是,雍正庚戌八年的功德碑,那是公元1740年,距今已经284年了,原来酃县在二百多年前就已经名为炎陵了。这块记事碑还清楚地记载着当时人们的姓氏和所捐助的钱和米谷数量以及助工等情况。其中,“艮”字可能是“银”字的简写,而碑上还有些字令人费解,那下面的字,元不像元字,斤不像斤字,“卜”字与银两的称量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这一切都像是一个等待解开的谜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二块石碑,它已经裂开成了几小块,可碑上“名垂千古”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辨。落款时间是“道光四年岁次甲申孟冬月吉旦”,也就是公元1824年,距今200年了。它就那样静静地伫立着,尽管已经破碎,却依旧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块碑只剩下了一小块,上面正楷刻写着是道光四年的功德碑。虽然只是残片,但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气息。</span></p> <h3>四、集云仙密誓:酃县抗日铁血救国团的诞生</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9年,中国大地已经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多年,抗日的烽火在每一个角落燃烧。酃县这片土地也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张春晖和谭希贤,这两位充满热血与爱国情怀的志士,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他们怀着对日寇侵略的无比愤恨,以无畏的勇气邀集了10余人,在那神秘的集云仙进行了一场秘密集合。他们眼神中燃烧着对日寇的仇恨与抗争到底的决心。就在这集云仙的静谧之地,他们决定以王家渡、船形警察分队为基础,成立酃县抗日铁血救国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今,我们站在这片遗址上,仿佛能看到曾经的庙宇中香烟袅袅,听到打锣声、舞火龙的喧闹声,感受到信徒们的虔诚。集云仙的故事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神秘与传奇,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探索和解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古道探寻:荒草丛生的往昔通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稍作休息之后,我们开始沿着山脊爬升。这条古道曾经连接着源头村到霍家出山经商、求学必经之路,然而社会的发展变得无人问津,岁月的脚步几乎将它的痕迹完全抹去。满目的茅草肆意生长,几乎淹没了这条曾经的道路。我们三个人小心翼翼地在茅草间探寻前行,大约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半山垭口。此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仿佛我们离那神秘的古集云仙境又近了一步,而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又会是怎样未知的仙境奇观呢?这一切都充满了无尽的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长康亭之遇:被遗忘的记事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约经过一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半山垭口的长康亭。这是一个颇为特别的地方,在县志中竟然没有关于它的记载。回来后谢师傅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有一块记事碑,可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一些变故,多年前亭子失修倒塌,那记事碑墙体一起倒塌了,碑就被埋在了墙根之处。这就像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静静掩埋在岁月的尘埃之下,等待着有一天被重新发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神秘的目的地:古集云仙的探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接着,我们进入阔叶林继续前行。在阔叶林那静谧而神秘的氛围里穿梭了大概40分钟后,我们终于抵达了顶峰古集云仙。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我们有些失望。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残垣断壁,可映入眼帘的只是满地断成几节的火砖。这些火砖看起来普通平常,似乎已经失去了任何科考价值。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操控飞机升上天空,从空中拍摄了几张照片,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留下一些关于这个地方的影像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在该说说新旧集云仙的由来了,在岁月的长河中,集云仙有着独特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展历程。古集云仙,曾经雄踞于高山之巅,那是一个仿佛能与天际接壤的地方。在那古老的岁月里,有道长在此修行或驻守。然而,这个位于高山之上的集云仙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水源的匮乏。高山的路途遥远而崎岖,人们想要到达山顶极为不易,而对于在此生活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人来说,没有水源就像生命失去了源泉的润泽。于是,为了集云仙的长远发展,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合适的地址。终于,他们发现了河边的一块风水宝地。这是一块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河流的存在为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水源保障。做出迁移的决定之后,人们开始了浩大的工程。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古集云仙上的砖瓦一片片取下,那些砖瓦承载着古集云仙的历史与记忆。还有记事碑,它记录着古集云仙曾经的辉煌、故事与岁月的痕迹。人们借助牛马之力,一步一步地将这些充满意义的砖瓦和记事碑搬运下来,最终在河边的风水宝地上重新构建起了集云仙,也就是如今的新集云仙。新集云仙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开始续写它的传奇,它既是古老集云仙的延续,可惜现在也已荡然无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之后,我们沿着维修高压线的机耕路盘旋而下。这是一段十分考验膝盖的下山路,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膝盖承受着身体下行的压力,那种酸痛感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这趟旅途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过,这次的探秘之旅也并非毫无意义。作为湖南非遗“炎帝传说”传承人的我来说,这里石碑的发现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石碑虽然看似平凡,但它们的存在或许将有助于对炎陵地名的由来进行研究和探讨,也有助于探究炎陵与炎帝陵之间的联系,甚至能够让我们一窥当时的社会关系。可是,民间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倡导政府能够对这些古迹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加以重视。希望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能够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这些古老文化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之中,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和文化重新焕发光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