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大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472689</p> <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月2日,骑游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古城区南山大小洞天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三亚市崖州区南山大小洞天,古称鳌山大小洞天,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以西40公里处的南山西北面,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该景区以“洞天福地、海山奇观”为脉络,融合了道家文化、长寿文化和南海龙文化,同时提供婚庆服务、科普研学、滨海休闲、空中游览和海上体验等多种旅游形式。</p> 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 <p class="ql-block">南山大小洞天始创于南宋(公元1187年),是海南省历史最悠久的风景名胜之一。景区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小洞天”,这是海南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洞内有众多古代文人墨客的题咏石刻。此外,景区内还有南海龙王庙和龙王文化广场,展示了南海龙王的传说和龙文化的发展历程。</p> 自然资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然植被——</span></p><p class="ql-block">上层树种多为散生乔木,一般树高8—12米。主要优势树种有龙血树、海南榄仁、细基丸、香合欢、厚皮树、乌墨、槟榔青、木棉、余甘子等。下层树种以有刺灌木林和小乔木组成密度较大的林相。</p><p class="ql-block">主要优势树种有:刺桑、圆叶刺桑、细叶裸实、雀肾树、海南巴豆、龙胆木、博兰树、铁灵朴、黄荆三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园林绿化树种乔木——</span></p><p class="ql-block">椰子、槟榔、散尾葵、龙血树、露兜树、木麻黄、铁西瓜、榕树、黄槐、海南红豆、扁桃、南洋杉、龙柏、海南蒲桃、蝴蝶果、非洲楝、竹类等。</p><p class="ql-block">灌木和草本:海南变叶木、三角梅、龟背竹、海芋、虎尾兰、橡皮榕、蜘蛛兰、鹅掌柴、槟榔、紫藤、朱蕉、鹤望兰、仙人掌、仙人柱、苏铁、宝巾、龙船花、黄蝉、栀子花、马缨丹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动物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三亚市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内国家和省级保护动物有:蟒蛇、陆龟、源鸡、果子狸、柳子狸、海南豹猫、鹧鸪、八哥、赖哥、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景区海域还有海参、海龟、龙虾、海马、鱿鱼、青蟹等。</p> 主要景点 <p class="ql-block">三亚市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以热带滨海生态资源、自然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气象、道家文化色彩以及历史文化内涵构建景区景点,并据此形成了六个游览区域,即“洞天福地”区域、“福寿南山”区域、“南海龙王”区域、“摩崖题咏”区域、“山海奇观”区域,共有游览景点50多个。</p><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三亚市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洞天福地:包括小洞天等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福寿南山:以长寿文化为主题,分布着三万株“南山不老松”(龙血树)</p><p class="ql-block">南海龙王:以南海龙文化为主题,包括南海龙王庙和龙王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摩崖题咏:保存了大量古代文人墨客的题咏石刻</p><p class="ql-block">山海奇观:展示壮丽的自</p><p class="ql-block">综合游览区:涵盖多个景点,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p> 南海福门 <p class="ql-block">南海福门——</p><p class="ql-block">道家文化景观“众妙之门”,坐落在鳌山脚下南海之滨,是道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网红打卡景观,也是三亚婚拍景观。景点两门似双手面对而立,似开可视天地,寓意着以小见大,大道无为的境界;似合立于水上,上下呼应,举案齐眉,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抬头石——位于景区出口广场东南海滨处,在海水潮起潮落时,犹如巨龙潜海,真龙探头,栩栩如生。古代,崖州先民认为龙抬头石是南海龙王化身,是大小洞天景区南海龙文化重要历史遗存。也是景区传统龙抬头节祭典起点。</p> 南海龙王历史与渊源 <p class="ql-block">中国的龙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是古人对各种动物和气象的变幻的敬畏,通过模糊的印象集合而成的神物。相传是三皇之一的伏氏集中了当时人们最喜爱的几种动物最占优势的那部分特征,创造了马头,鹿角,蛇身,鱼磷,虎掌,鹰爪等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一龙,并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族徽。而海南龙文化的兴起要追溯到南越国。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 年)秦未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为便于南越国统一管理、文化认同,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仍沿袭秦汉之制、礼法。其中龙文化的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汉书.地理志》载:『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注日:『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断发纹龙身就是百越族人民的习俗,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时常也举行图腾祭龙舟竞渡。先民对南海的潮起潮落、碧波万顷以及水患,当时不能作出解释,于是有海神一说。关于海神,先秦《礼记.月令》、《山海经.大荒南经》,《龙鱼河图》《老子中经.上卷》等都有提到的先民对于海洋里的海神祭祀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唐代将东、西、南、北四海各封海神,每一个神都有他的特定名号,南海神封为广利王(敖明)寓意『广利天下、福泽四海』,因此在民间,南海龙王也奉为『财神』。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篇《南海神庙碑》:『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兆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据《旧唐书.仪礼志四》:『天宝十载正月,四海并封王。遣……太子中允李随祭东海广德王,义王府长史 张九章祭南海广利王,太子中允柳奕祭西海广润王,太子洗马李齐荣祭北海广泽王。』每年在南海神祠举行国家祭祀。南海神祠作为国家级祭坛庙始得确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代自中原渡海到海南来的人士,都要先祭祀海龙王,以祈求安全波海。屈大钓《广东新语》卷六《海神》记载:『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海神甚灵,嘉靖间有渡海者,见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丽,众惊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过,有光经久不灭。次日有三舟复见,大噪拒之,风波大作,舟尽覆。语云:「上海人,下海神。」盖言以海神为命也。』这足证海南中国民间信仰的海龙王祭祀的久远普遍。广利众生与『除国微』、『去民蟊』 有润物广利品德的南海龙王,像一面无形的旗帜,飘扬在海南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滴琼期间,曾题醉中题鲛销诗》『天地虽虚廓,惟海为最大。圣王皆祀事,位尊河伯拜。祝融为异号,忧惚聚百径。二气变流光,万里风云快。灵旗摇红纛,赤虬喷滂湃。家近玉皇楼,彤光照世界。若得明月珠,可偿逐客债。』由此可见,南海龙文化在古代海南已经广为传播,影响甚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南海诸岛中保存着数十座明清祭祀南海龙王的历史遗存,如西沙群岛的赵述岛、兆岛、南岛、永兴岛、东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黄山马(今平岛)、金银岛、晋卿岛;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南钥岛、西月岛等。南海诸岛屿龙王庙的存在是证明南海诸岛屿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铁证。</p><p class="ql-block">因此南海龙王源于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是中国龙文化与海神崇拜的结合,也体现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融合。</p> 洞天福地 <p class="ql-block">“洞天福地”专指道教仙境,是众仙居所。大小洞天旅游区所在的南山,是中国最南端道家文化旅游胜地,素有南海“洞天福地”之名。曾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此地情有独钟,先后两次莅临景区游览。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当他第二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兴之所至,欣然挥毫“洞天福地”四个大字,为这一宝地写下浓墨中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海神鳌石——</span></p><p class="ql-block">鳌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瑞兽,相传龙生九子,各有所好,皆不相象,九子为鳖,又名为“最员”。古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之说。形象为龙头、龟身、麒麟尾。南山古称鳌山,因山形似巨鳌浮出海面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灵应泉——</span></p><p class="ql-block">鳌山区域泉眼很多,小洞天未开发前,这里叫“林泉”,毛奎在《小洞天》诗中就提到“丰登少公事,时得访林泉”,林泉指的是“小洞天”区域。相传,只小灵应泉是仙人常饮泉水,仙人常在灵应泉周围吸吮精气,以修身补气,当地百姓认为饮灵应泉之水可去污避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鉴真沐海——</span></p><p class="ql-block">相传高僧鉴真经常在此沐浴海水和阳光,久而久之,此处便有了一块酷似鉴真的巨石,故取名为</p><p class="ql-block">“鉴真沐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仙桃石——</span></p><p class="ql-block">传说王母娘娘曾赐给八仙一颗仙桃,后被仙牛偷吃了一半,便被八仙弃于此。几千年后,此仙桃变成了石头,故名“仙桃石”。</p> 老子塑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子——</span></p><p class="ql-block">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一说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由于文献记载不同,古今学者对老子籍贯的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楚国、陈国、宋国三种说法,见本词条“籍贯之争”部分。效力周室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书出关——</span></p><p class="ql-block">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道理论——</span></p><p class="ql-block">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辩证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会理论——</span></p><p class="ql-block">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p> 南极仙翁 <p class="ql-block">南极仙翁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又称南极真君、南极长生大帝,是南斗星的象征。故名寿。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明朝以后,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合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成为人们最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三个福神。作为民间吉祥如意的象征。顾民间在祝寿时,常在正屋面墙上悬挂福、禄、寿中堂两侧面寿联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名高北斗,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户外露营地</span></p> 南山不老松景区 <p class="ql-block">南山不老松学名“龙血树”。属龙舌兰科,绿植物,其树脂可入药,有止血。养气生肌的功效,白垩纪恐龙时代就已出现,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世界科教文组织列为保护树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龙血树”这一珍稀植物树已濒临灭迹,但在三亚市南山一带却生长着六万株之多,其中三万株主要集中于大小洞天旅游区。郁郁葱葱、蔚为壮观。树龄有的有两多年,最长的有六千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延寿桥——</span></p><p class="ql-block">相传宋代郡守毛奎卸任后,入南山,走到此处木桥便飞身而去,不知所踪,当地人为纪念毛奎,称木桥为“延寿桥”。传说走一走,可延年益寿。</p> 三亚“寿”字碑 <p class="ql-block">寿字碑位于三亚市以西的南山,“寿”字碑高2.67米,宽1.1米,厚0.3米,“寿”字乃清朝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清光绪年间,慈禧将此“寿”字赐给即将派来南山所在地区的崖州(今三亚市)任知州(行政长官)的王亘。王莅位后,特别在崖州城内正对南山主峰地段建筑“同善堂”,在堂中树碑刻上慈禧御赐的“寿”字真迹,寓意“寿比南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善堂”被毁后,原碑在此重树。这座“寿”字碑正面镌刻巨大草书“寿”字,顶额正中阴刻篆书御印,印文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两边还分别刻有铭文落款。在碑的下部还刻有铭文108字,记载了慈禧御笔赐予的经过。现在,寿字碑被列为三亚市十九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p class="ql-block">旁边的“南山”二字为我国佛教协会的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老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椰林吧——椰林吧是该景区椰树最多之地,是整个景区最大的休闲场所,不仅有凉亭摇椅,更有的椰子和各种海南当地特色小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婚纱摄影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