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朝古都安阳西大街容光焕发

刘书民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朝古都安阳浮光掠影</b></p><p class="ql-block">洹水安阳名不虚,</p><p class="ql-block">三千年前是帝都。</p><p class="ql-block">中原文化殷创始,</p><p class="ql-block">到此胜读千古书。</p><p class="ql-block">这是郭沫若1959年视察殷墟商朝古都小屯写的观后感。</p><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我向望已久”。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安阳市视察殷商古都感慨万千的说。</p><p class="ql-block"> "十九朝古都"安阳,指的是现今中国河南省的安阳市。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从北京南下沿着京广铁路,京广高速公路500公里,就进入河南省安阳市。</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安阳先后成为颛顼、帝喾,夏朝、夏晚期,商早期,商中期,商晚朝、春秋邶国,卫国早期,卫中期,卫晚期、滑伯国,赵国中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北魏(陪都),东魏,北齐以及大魏的国都,因此得名为"二十朝古都"。然而,实际算起来,总共有二十个政权在安阳定都,因此,安阳又被称为"二十朝古都"。</p><p class="ql-block">二十朝古都:</p><p class="ql-block"> 安阳,这座城市拥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城。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且还是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成员。因为殷墟——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地,出土了中国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还有中国第一座监狱(文王拘羑里城而演易——划地为牢),还有贸易流通的货币贝,以及丰富的青铜器尤其是司母戊鼎等等。这是国家形成的硬标准条件。这让安阳又多了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华第一古都"。 </p><p class="ql-block">1, 三皇五帝时期的颛顼,帝喾。建都地址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一带。</p><p class="ql-block">2,夏早期,启,</p><p class="ql-block"> 在安阳市内黄县建都——夏朝</p><p class="ql-block"> 夏太康在黄河故道内黄县建都,中康被后羿所取代,夏少康复兴。夏相又兴旺。</p><p class="ql-block">3,夏少康中兴,</p><p class="ql-block"> 后羿射日的故事,就是指夏太康无能为力,被后羿推翻,经历了中康的沉淀,少康复兴王室,才恢复了夏朝的正常统治。</p><p class="ql-block"> 夏朝统治不够完善,起码是没有完整的文字,没有交流的货币,所以只能称谓是大的部落联盟。</p><p class="ql-block">4,夏中期相,</p><p class="ql-block">河覃甲居相。河覃甲是商朝王,因为黄河泛滥成灾,不得已又迁移到当年“夏相”所在地。</p><p class="ql-block">5,夏晚期,</p><p class="ql-block"> 夏朝第十三代君主,姒廑(胤甲)即位,建夏都于西河(今安阳汤阴西河)黄河的西岸。廑是夏朝的一位守成之君,此时的夏王朝国势强盛。</p><p class="ql-block"> 第十四任夏王:孔甲,迁徙到安阳市汤阴县西河——黄河(故道)岸边。</p><p class="ql-block"> 第十五任:皋,</p><p class="ql-block"> 第十六任:发,</p><p class="ql-block"> 第十七任:桀。</p><p class="ql-block"> 夏朝第十七代君主,桀即位,使夏朝国势更加强盛,后来被黄河下游居住在内黄县的商汤所灭。</p><p class="ql-block"> 所以历史上有夏都西河之说。西河夏都的下游,指当时黄河由南向北流去,内黄县在汤阴县下游,东北方向。如今,内黄县田氏乡有“汤王庙”,纪念商汤王的丰功伟绩都城在“亳”。</p><p class="ql-block">6,商朝早期,商汤,太戊,河覃甲,祖乙。</p><p class="ql-block"> 商汤灭夏桀,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建都黄河之畔内黄县亳城(镇)。</p><p class="ql-block"> 商汤的孙子太戊在内黄县亳城一带建都,现在有大型的墓葬陵——太戊陵。</p><p class="ql-block"> 商朝中期,商朝第十二任君主,河亶甲在位,河亶甲元年,当时商朝的国势再度衰落 ,河亶甲为了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王族内部的矛盾)。无奈之下,将都城从嚣迁到相(今河南安阳内黄),如今历史知识上有“河覃甲居相”之说。</p><p class="ql-block"> 安阳市内黄亳城曾经是殷商古都,而且比安阳殷墟还早呢。自殷商的太戊、河亶甲、祖乙三代王都在此建都,加起来有百余年。太戊在亳城住了71年,死后葬在刘次范村的中宗陵,距今3000多年。他在位75年,是中兴之王,庙号中宗。《内黄县志》里描述了中宗陵的规模。现在陵虽平了,但遗址还在,还有宋代立的碑,碑文850字很清晰。碑的尺寸都有记载。陵地两米深的地方有黑土文化层,有商、周陶片。商中宗陵成为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7,商朝中、晚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第十九位国君,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太行山麓的漳河、洹河冲积扇扇缘,史称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安阳河(洹河北岸一带),182年。</p><p class="ql-block"> 1999年至2001年,考古博士唐际根与美国考古专家,联合考古,发现洹河北岸(安阳河)为商朝中期,达182年。因为一场罕见的大火所致成为一片狼藉。然后武丁迁徙到安阳河(洹河)的南岸小屯一带,(洹河南岸)继续推行商汤的政令,历经八代十二王255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殷商文明,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甲骨文称之为“天邑商”、“大邑商”。商朝鼎盛时期,甲骨文记载——四方来朝。如果那一个“小邑”行动怠慢,大邑商立刻出兵征讨。</p><p class="ql-block"> 许许多多的甲骨文(至今已经发现17万多片)就是在洹河南岸发现的。奇怪的是在洹河北岸没有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至今发现17万多片。分为五期,第一期是武丁时期开始形成的(洹河南岸)。第五前是帝辛,也就是殷纣王时期。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始祖,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也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对推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国王——帝乙,帝辛。</p><p class="ql-block">8,邶国,</p><p class="ql-block"> 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被周武王封在汤阴县为邶国的国王。《诗经》有记载。</p><p class="ql-block">9,卫国,</p><p class="ql-block"> 周朝三个王叔与武庚联合造反,被周公旦所灭,封周公旦最小的弟弟康叔取缔“邶国”为“卫”国的国王,《诗经~酒诰》为证明。</p><p class="ql-block"> 卫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周公将纣王的儿子武庚留在殷都,并派其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后来管叔、蔡叔与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将殷都附近的领土交给康叔管理,建立卫国。‌</p><p class="ql-block"> 卫国在卫武公时期达到鼎盛,曾一度强盛,出兵帮助周平王东迁,晋升为公爵。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卫国多次遭遇外敌入侵和内部动荡,国力逐渐衰落。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狄人攻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杀,卫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国、郑国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楚丘——滑(曹)国——如今安阳市滑县。32年以后,公元前659年,卫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迁都于帝丘,如今内黄县一带。卫国在帝丘休养生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卫国在卫文公时期国力有所恢复,并在前635年灭亡邢国。</p><p class="ql-block"> 进入战国时期,卫国先后成为晋国、韩国、赵国、魏国的附庸。公元前252年,魏国囚杀卫怀君,继任的卫元君是魏国的女婿,从此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取卫国等地,设立东郡。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名存实亡。</p><p class="ql-block"> 卫国从建国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掉卫君角,卫国彻底灭亡,大约800多年。</p><p class="ql-block">10,滑伯国,</p><p class="ql-block"> 昔时,周室兴盛,分封诸侯,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功勋卓著,周公姬旦膝下育有八子,长子伯禽承袭周公封地鲁国,其余七子则分别获封于凡、蒋、邢、茅、胙、祭、滑七国。</p><p class="ql-block"> 伯爵(雀)因乃周公第八子,周公在世时未曾对其分封。直至周公之弟康叔接替周公辅佐成王时,康叔念及伯爵年幼,又是兄长周公的爱子,遂于自己封地国卫国的东部划出一方土地,赐予伯爵。世人尊称为滑伯。自此,滑县之名,因滑伯而显,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滑伯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治国有方,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昌盛。滑伯辞世之后,葬于滑台城西北角,百姓感念其恩德,在墓旁修祠祭祀。而后时光荏苒,墓地四周渐起官署,遂成墓、祠与官署并立之奇异景观。而有关滑伯墓之传说,更是流传甚广,为世人所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的儿子被周公封在安阳市滑县一带。</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60年,卫国国王被狄族侵犯,卫懿公死,其儿子们急忙帅众人逃跑到“滑伯国。滑伯国王念祖上旧情,收留他们。</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58年,卫国在齐、宋国帮助下复国,建都于楚丘,今安阳市滑县32年。不久因为黄河泛滥成灾迁徙到内黄县称谓帝丘。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在后来的战国时期安阳还是魏国的陪都。《左传·闵公二年》:“ 僖之元年, 齐桓公迁邢于夷仪,封卫於楚丘 。”</p><p class="ql-block">11,赵国,</p><p class="ql-block"> 赵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于公元前423年赵献侯由都城耿(山西晋阳)迁至河南中牟(今安阳市的林州市)2010年左右,在林州市考古出土许多赵国时期的车马坑,青铜器,编钟,等等文物。在林州市林淇镇一带发现赵国长城文物。历经四个国王,大约37年后,于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至河北邯郸。</p><p class="ql-block">12,曹魏,</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曹操战败袁绍,曹操居邺(今安阳北),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建安九年(204年)使邺城成为东汉实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魏国之都于此,也是五都之一,在此建都约52年。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邺仍然陪都,为“五都”之一。此时,今安阳市所辖地区仍分归魏郡(治邺)与河内郡管辖。同时,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p><p class="ql-block">13,后赵,</p><p class="ql-block"> 公元335年,石勒侄子石虎篡位,建武元年(335年)迁都邺城(今安阳北)。冉闵灭后赵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后赵在邺建都约15年。后赵所建的都城豪华无比,时安阳亦被称为邺京、邺都。</p><p class="ql-block">14,冉魏,</p><p class="ql-block"> 公元350年至352年,冉闵据邺称帝,史称冉魏,为前燕所灭。冉闵以其出身地为古魏郡,都城也为魏郡治所邺城,冉魏在此建都约3年。</p><p class="ql-block">15,前燕,</p><p class="ql-block"> 公元357年至370年,前燕开国皇帝慕容儁由蓟(今北京西南)迁都于邺(安阳市区北),被前秦所灭。前燕在此建都约13年。</p><p class="ql-block">16,南燕,</p><p class="ql-block"> 南燕(398年~410年),十六国时期慕容氏诸燕之一,由慕容德所建,398年建都滑台(安阳市滑县)。</p><p class="ql-block">17,北魏,</p><p class="ql-block"> 魏武帝在进军中原之前,在安阳市邺城作为陪都8年时间。魏文帝从安阳出发到洛阳市建立北魏。</p><p class="ql-block"> 不久北魏分为西魏,到西安市。同时分为东魏,到安阳市邺城。</p><p class="ql-block">18,东魏,</p><p class="ql-block"> 公元534年,高欢别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东魏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邺城,538年开始营建邺南城,别出心裁将城垣的平面布局由方形改为乌龟形状,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龟形城”。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灭东魏。在此建都约16年。</p><p class="ql-block">19,北齐,</p><p class="ql-block"> 公元550年,高洋自立为皇帝,即北齐文宣帝。仍都邺(安阳市区北),邺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p><p class="ql-block"> 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仅邺城周边就有大型寺庙4000余座,僧尼8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公元577年被北周所灭。北齐在此建都约27年。北周灭北齐攻克邺都后,周武帝惊服于邺都的建制的壮丽,为崇尚节俭,下令拆毁邺城宫殿建筑。</p><p class="ql-block"> 隋以后由于战火连绵,加之漳河泛滥,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当年威武雄壮的古邺城和巍峨壮丽的铜雀台已楼去台倾,不复存在,邺城毁于隋代。</p><p class="ql-block">20,大魏,</p><p class="ql-block"> 魏国是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瓦岗政权,时东郡(今安阳滑县东)发动农民起义,因以韦城瓦岗寨(今安阳东南)为根据地,故称瓦岗军。在此定都7年,后迁都郑州(今河南郑州)。</p><p class="ql-block"> 安阳,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和易经的故乡,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座城市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处于南北交通的要冲位置,东面紧邻齐鲁,西面倚靠着太行山,北面接近幽燕之地,南面则远望中原。安阳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p><p class="ql-block"> 古人建都都是选择风水环境好的地方,可以藏风聚气,同时便于防御敌人进攻。</p><p class="ql-block"> 安阳市西部是蔚为壮观的太行山,由太行山自西向东流出来的河流有滏阳河,漳河,洹河(安阳河),洪河,羑河,汤河,淇河。由南向东北流的黄河,卫河。古人一般是选择有河流的地方居住,生活用水方便,河水中有许多生物,另外交通方便。</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天)邑商——殷商古都的宫殿区,</p> <p class="ql-block">殷商古都——甲骨文称为“大邑商,天邑商”空中览视。</p> <p class="ql-block">(照片为,周文王,在安阳市汤阴县羑里城演易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热爱家乡安阳,需要了解家乡历史,</p><p class="ql-block">——刘书民</p><p class="ql-block">河南省安阳市至今仍然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尤其是文化,历史知识,非常复杂,令人难以想象,摸不清头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乎,许多人是人云亦云,死搬教条,读死书,死读书,缺乏创新,我们有责任有担当,要深入研究挖掘,不然久而久之,被复杂性的历史尘封已久,渐渐地远去……无怪乎外边的人直呼——安阳市太低调了,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如同《围城》所言,外边人想进入,里边人想出去。</p><p class="ql-block">是呀,许多安阳人有一种自卑感,你看看,安阳地图,歪歪扭扭,中心还被掏空,让人看了就不舒服。许多安阳人可谓是——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可是,世界许多圣人达贵,视安阳为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埋在土里的“黄金”。研究安阳市为什么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故都,</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出现甲骨文?为什么在这里形成《周易》?为什么货币(贝币)最早出现在安阳?为什么代表工业最高水平的“司母戊鼎”形成在安阳?为什么这里出生的历史达官显贵颛顼帝喾,夏禹,河覃甲,夏桀,商汤,太戊,盘庚,武丁,傅说,妇好,帝辛,姬昌周文王,蔺相如,吕不韦,商鞅,韩琦,岳飞,梅花拳文化创始人杨炳,现代著名人《红楼梦新补》张之,曾经的中共书记赵紫阳,抗美援朝特级英雄孙占元,航空英雄刘洋,还有许多……</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佛教进入中国多年没有存在感而在后赵时期,才在安阳(邺城)扎根,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至隋唐安阳出现五个僧人领袖——僧统,观世音菩萨原型张猛出现在安阳,少林军在安阳形成,南征北战。为什么善应镇灵泉寺在东魏至北宋时期是中国佛教首都,玄藏从灵泉寺走向西域取经,历经坎坷成大道。在安阳形成的佛教汉化渐渐地发展壮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世界历史学者认为,北美州出现的印第安人来自于中国安阳——殷商的残兵败将十万人井然有序的逃跑至遥远的地方?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建国最长的国家“卫”在安阳800多年?</p><p class="ql-block">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8个朝代在安阳建都?为什么秦始皇最后灭的国家是卫国?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十二年,其中十年在安阳(卫国)。苏秦拜六国相印的历史发生,被称为最早的联合国,地址在安阳市殷都区洹河南岸。</p><p class="ql-block">魏国邺县令西门豹在这里治理泛滥成灾的漳河,西门豹的墓志铭现在漳河南岸——今日安阳县(龙安区北丰村)。</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曹操、袁世凯功成于安阳,葬于安阳?</p><p class="ql-block">值得自豪的是,甲骨文书法,魏碑书法在当今成为人们练习书法的热门专业。安阳市练习书法的人们数不胜数。许多人书法在全国颇有影响力。2008年,全国书法协会评比十大书法名城,安阳市融入其中。</p><p class="ql-block">另外,不能忘记的是,中国画北派风格,形成于太行山林州市河涧镇的洪谷寺,唐朝僧人荆浩在此修心养性期间,被太行山壮丽如画的气势如虹以及秀美风景所陶醉,于是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画画风格,成为中国画北派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这些许许多多复杂性问题和遗惑,不值得中国人尤其是安阳人深深的思考、研究吗?</p><p class="ql-block">安阳市虽然地安方不是很大,但是历史非常厚重。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安阳历史上人才辈出?在安阳市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现在年轻人有多少还记得?</p><p class="ql-block">历史是云卷云舒,有聚有散。有些问题是时间,空间造成的,安阳紧紧的抱着,并且抓住机遇,才能够得到阳光四射,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甲骨文曾经记载,殷商王朝——大(天)邑商威振天下,四方来朝。</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安阳真的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落伍了,所以被称为没有存在感。起码是在河南省都进入不了前列,更不用说全国了。</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安阳市曾经辉煌,值得自豪。</p><p class="ql-block">当下,我们应该好好的面对现实,现实是残酷的,据说一些事业单位几个月开不了工资。四十年来,行政区划被周边城市分割,一些大企业利润大户迁移到郑州市。</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领导者出谋划策,重新发愤图强,振作起来,主要是智慧,一切都会好的,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明天更美丽,星光灿烂……</p><p class="ql-block">梦想飞扬,努力奋斗。未来可期,前程似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刘书民,</p><p class="ql-block">易子,精气神时空流,</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5日,</p> <p class="ql-block">周易八卦,形成的地方安阳市汤阴县羑里城,</p> <p class="ql-block">(照片为殷商古都宫殿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夕阳西下,那灿烂的余晖洒在水面上,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天空中云朵的形状各异,它们与水面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日落景色。这让我想起了西大街,那里的历史与文化如同这日落般绚烂而迷人。</p> <p class="ql-block">  安阳市文峰区西大街曾是古城东、南、西、北四条重要商业街之一,东起南大街,西至彰德路。</p><p class="ql-block">  全长约700米,传统街面整治面积约15282平方米(涉及沿街房屋约123栋,立面整治面积约5980平方米,屋顶修缮面积约9302平方米),公有用房修缮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这是西大街保护提升项目的部分“数字档案”。</p><p class="ql-block">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8年,仓巷街、西大街及城隍庙——高阁寺街区入选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随着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项目陆续推进,仓巷街、县前街等一条又一条老街逐渐复苏,再现芳华。</p><p class="ql-block">  作为古城内传统建筑遗存最为密集的街区,西大街有清代建筑,也有民国时期的建筑等,建筑类型丰富多元,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随着保护传承意识逐渐增强,安阳市不断探索,如何留住老街传统格局,延续历史文脉,形成整体协调、和谐共生的古城风貌?</p><p class="ql-block">  触摸老街的一砖一瓦,感受烟火氤氲的古城风韵,倾听着古建筑背后的传奇故事。40号院曾是德聚诚老店,124号院曾是中国银行旧址,118号院是民国居住建筑……短短的老街,说不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比如这个院子,追溯历史,了解到它是民国时期大和恒面粉厂旧址。”一面上下雕花的影壁墙,一扇样式独特的六角门,一件精美的瓦当或山花构件,留住的是记忆,为老街增添了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走过历史。西大街两侧理发店、小饭馆、百货商店等多不胜数,车辆与行人络绎不绝,满满都是生活气息。“我20多岁就来到西大街生活了,以前晚饭后,大家都爱到鼓楼广场坐坐,如今老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希望保护提升项目能留住老街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曾经,西大街是古城商业中心。项目完工后,如何为老街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p><p class="ql-block">  “‘古街区’与‘新业态’融合碰撞,是很多地方的成功经验。”站在西大街西口,杨朝中看着手中的规划图告诉记者,“图上画的就是这里。将来,相关部门会借鉴已有经验,在保护历史遗存基础上,延续传统商贸特色,将西大街打造成融合老业态复兴和新业态植入、传承历史风貌和古城格局的宜居、宜商、宜旅的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安阳市是甲骨文称为大邑商——殷商的都城。风云变幻,安阳市老城几千年来,变化可谓是面目全非。但是老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养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杰,安阳市的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名气大,大到国际上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上在最鼎盛时期,四方来朝殷商王朝,可谓是,威风凛凛,那一个小邑(方国)朝圣来的慢一点,就必然受到惩罚。</p><p class="ql-block"> 而今,安阳古城老街是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作为安阳市入选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街巷之一,西大街历史建筑、人文遗存弥足珍贵,传统业态多元、传统美食荟萃。</p><p class="ql-block"> 走进老街,透过烟火升腾的市井生活,仿佛遇见了旧时光,看到商贾云集、商铺林立的繁华街市,触摸到藏于晨钟暮鼓、光影流年里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老物尽用,古建筑走向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安阳是一座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西大街作为古城中的重要商业街,有着千年历史,曾经文商兴旺、名人辈出。</p><p class="ql-block">  12月20日,记者来到这里,正在紧张推进的保护提升项目已接近尾声。街巷上,工人正忙着铺设地砖、进行供电线路改造。路两侧,一座座灰砖黛瓦的老建筑已装上黄色的木质门窗,重现光彩。细看这些老建筑,一截被替换的梁柱、一根檩条、一块砖瓦,处处体现着古建筑保护理念。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古城办负责人张洋毓告诉记者:“修旧如旧、老物尽用是对历史遗存的尊重。保护提升项目坚持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原则,采用微改造方式,充分保留和延续古城历史文化风貌,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街区人居环境,让老街重焕光彩。”</p><p class="ql-block">  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至鼓楼坡街与影壁后街,西至西营街和西南营街,北至文峰南街,南至南门西街,包含20余条街巷。街区风貌古朴典雅,有我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也有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建筑风格,文物集中分布。</p><p class="ql-block">  走过市西大街小学,琅琅书声声声入耳。文峰区西大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曾是文教兴盛的彰德府儒学文庙,经历元明清重修,在20世纪60年代改为市西大街小学。</p><p class="ql-block">  漂亮的纹饰、细腻的砖雕、精美的图案、别致的栏杆……西大街精美的古建筑让人流连忘返。走进134号院,一座高大古朴的独立影壁映入眼帘,院内砖石铺地,幽静雅致,处处皆景。128号院则是一座三进四合院,临街有一排门面房,是目前古城保存完好的珍贵建筑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古建筑是社会经济生活与历史文化的载体,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值得珍视的不仅是整幢建筑,上面的瓦当、山花等构件也极具研究价值。”安阳古都学会副会长、古城文化研究专家安民告诉记者。</p><p class="ql-block">  将来西大街开街后,这里会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建筑博物馆,向八方游客展示安阳古城建筑的魅力。工作人员会为街区与古建筑制作“身份证”,游客扫码便能了解背后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二,文化传承,老故事演绎新传奇</p><p class="ql-block">  作为安阳闪亮的历史文化名片,古建筑与非遗、老字号的碰撞,激发出新活力,让历史文化在传承中发展。</p><p class="ql-block">  “粉浆饭,大豆儿,烧饼、火烧夹肉儿。”这个顺口溜老安阳人都耳熟能详。如今,在西大街西段,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家粉坊门店,有展销非遗产品的,也有生产粉皮、粉浆的,走进大西门,粉浆的香味便扑鼻而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安阳城内大大小小的饭店都把全盛郑家老粉坊的粉皮作为必备的菜肴原料。“粉浆饭飘香安阳古城有200多年的历史,店内两口制浆的老缸也有百余年历史。”全盛郑家老粉坊第十二代传承人郑斌说,2009年他们的粉皮制作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街后,他希望非遗产品与文化故事能让更多游客了解。</p><p class="ql-block">  今年10月,第二批安阳老字号公布,全市20家企业的20个品牌入选。其中与西大街相关的就有全盛郑家老粉坊、市豪森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p><p class="ql-block">  许多老安阳人都记得,曾经一进大西门,就能听到“叮叮当当”“刺啦刺啦”的制作木器声。安阳地方文化研究专家齐瑞申回忆,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西大街是木器作坊比较集中的地方,街北原44号是“大来板店”。1954年,原建华木工厂的掌柜之一徐天存组织成立了安阳市木器合作社,地址就在西大街122号。后来合作社改为地方国营安阳市木器厂,1970年又更名为安阳木器厂。这是入选第二批安阳老字号的“豪森”木业品牌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西大街曾是古城重要的商业街,有很多妇孺皆知的商业品牌。西大街与鱼市街交叉口附近的128号院是大和恒粮行旧址,是大和恒面粉厂设在城里的加工经销处。曾经,大和恒面粉厂是安阳城区最早使用机器加工面粉的工厂,有技师和工人近百人,日产面粉1000袋,依托安阳优质的小麦资源,这里生产的“狮子”牌面粉质优价廉,很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虽然一些企业已经搬迁,但留在街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印刻着老街的历史,浸润着城市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安民表示,新时代,挖掘文化宝藏、讲好古城故事,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同时也让地方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激荡出地方发展新动能。</p><p class="ql-block">  三,业态重塑,老街区迎来新发展</p><p class="ql-block">  最近,社交平台上与西大街相关的视频与照片异常火爆,很多市民都非常关心这条老街的功能定位。</p><p class="ql-block">  安阳古城公司负责运营的副总经理李娜对记者说:“曾经,西大街有着粮行、木器行、药材行、粉坊等传统业态。将来,我们会延续老业态,植入新业态,让街区传承历史风貌和古城格局,把西大街打造成中医药文化主题的开放街区。”</p><p class="ql-block">  安阳古城地处通衢要道,水路交通便利,是我国最早的中药集散地之一,城内药商云集,仅西大街就有多家药材行、中药馆。走进西大街40号院,这里曾是德聚西药栈。院内菱形二门南北两面雕刻着“晏子风”“陶朱业”六个大字。据西大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于海洲介绍,这六个字出自一副对联,表达了建造者对道德修养高尚的古人的仰慕之情,也是对子孙后代的勉励,体现了独特的人文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  眼下的西大街喧闹着、忙碌着,正在为开街做着最后冲刺。老街的40号院、50号院、128号院、134号院等较大院落已经制订了详尽的经营计划,商家将围绕中医诊疗、中医养生餐饮、中医文创等提供服务。</p><p class="ql-block">  正在查看场地的商户周俊超告诉记者,将来沿街会开设很多如养生汤、社区食堂、AI智能中医体验、中药饮品等店铺,还会让孩子们穿上汉服开展中医药相关研学活动。“我和几个姐妹喜欢手工制作,我们想通过中药磨粉加工珠串与香囊、中药拓印明信片等方式,让更多人在参与体验中了解中医药文化。”一家店铺的负责人卢华说。</p><p class="ql-block">  西大街,连接着过去,承接着未来,是承载老安阳人乡情与回忆的载体。许多市民表示,保护提升项目是旧情怀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完美结合,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了文旅业发展,也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激发了人们的归属感、认同感,期待早日在焕新的老街重聚。</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又克安阳,始建安阳城。</p><p class="ql-block">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在今安阳城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安阳城。</p><p class="ql-block">东魏天平初年(534年),把安阳县划入邺县,自此安阳县并入邺县直到590年(重置安阳县)共56年时间。</p><p class="ql-block">邺城文峰</p><p class="ql-block">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p><p class="ql-block">因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认识,即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又因古邺城已不复存在,特别是邺县移治安阳后,安阳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邺城。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都是指的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邺中”及杜甫《石壕吏》诗中“三男邺城戍”等。</p><p class="ql-block">宋景德三年(1006年),增筑安阳城(包括今安阳城和北魏天兴元年之安阳城)周长19里。金代将安阳改为彰德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安阳城改筑为彰德府城。</p><p class="ql-block">明彰德府城,呈方形,周长9里113步,裁得原宋安阳城之半。墙高2.5丈,厚2丈,外砖内土。有四门:东曰“永和”,西曰“大定”,南曰“镇远”,北曰“拱辰”,门上各建有楼,又建4个角楼,40个敌楼, 63个警铺。城外周围有护城河,阔10丈,水深2丈。城中央建雄伟壮观的三重檐鼓楼,北大街中段建钟楼。城内街道90多条,主街道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西大街,全长1657米,南北大街,全长1548米。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有9府1 8巷7 2胡同之说。</p><p class="ql-block">所谓九府,即六府、平府、西府、老府、林府、铁拐府、娘娘府、洛阳府和学儒府。十八巷,即乔家巷、小颜巷、丁家巷、唐子巷、纪家巷、竹杆巷、仁义巷、裴家巷、西钟楼巷、东钟楼巷、西冠带巷、东冠带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鹅脖巷、夹巷和香巷。以南北大街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东府西巷”的分布排列格局。府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东,巷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西。至于七十二胡同,无有详细史料记载可考,可能是城内所有街道之总合,取一吉利数字而已。</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修。清代康熙十六年 (1677年)、康熙五十二年(17l3年)、雍正七年 (1729年),又重修三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增建“新安门”,即后称的小西门。古城内的楼、阁、庙、塔布置恰当,组成了城市的空间轮廓,文峰塔、高阁寺、鼓楼、钟楼、府城隍庙等高大古建筑点缀着古城的立体景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古商业街,沿街多为中国传统式的民宅四合院,特别是仓巷街和东大街路北有多处九门相照四合院,还有双层楼四合院,使彰德古城形成了中国传统式的古朴典雅的老城风貌。</p><p class="ql-block">建国前,鼓楼、钟楼被毁。建国后,城墙和城门都被拆,但古城内的街道和民宅建筑基本完好,城内名胜古迹甚多,护城河和城内多处蓄水坑池尚存。西南城角保护完好,辟为三角湖公园。沿护城河外辟为环城公园,成为游览和休闲散步之地。</p><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彰德府城面积约2.4平方公里,城内以居住和商业为主。8 0年代以来,依据安阳名城规划,改建了北大街北段,修建了府城隍庙、钟楼、郭朴祠和许三礼祠。2000年开通文峰大道、新建商业街。城内大街小巷已经整修为水泥路面,部分坑塘已砌护栏,并植树绿化,使安阳名城的地位不断提高。殷墟和彰德府城是安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已将文峰塔、小白塔、昼锦堂、韩王庙、高阁寺、文昌阁、崔铣祠、袁府和部分明清九门相照四合院等名胜古迹进行了整修,为彰德府城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色彩,变为一个具有安阳特色的旅游城市。</p><p class="ql-block">古城特色</p><p class="ql-block">总观彰德古城的构建设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东门与西门相错,东西两条大街并非以鼓楼为中心建在一条直线上。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据说是安阳地处黄河故道,倘东西二门正对,会使犯城的河水通行无阻,造成灾害;相错少许,不易畅通,黄河水怪就不会光顾。二是古城街巷分布和名称极有特点。这里主要街衢,号称“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p><p class="ql-block">称“府”者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东,称“巷”者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西。所谓“七十二胡同”,原来都是城中的小夹道,到后来有的有了正式街名,有的则因其过于短小又只有一个出口而不再被视为独立的街道。此外,又有“十八罗汉街”和“龙凤街”之说。所谓“十八罗汉街”是指以南北大街为界,在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九个街口,相传每个街口曾各设石雕罗汉像一尊,用来护卫各街道的安全。所谓“龙凤街”,是指甜水井街和仓巷街。这两条街的房屋整齐,结构较好,大都是二进、三进甚至是四进,其中不乏“九门相照”的豪宅大院。其中,甜水井街住有两家大户,因宅院最好,称龙街;仓巷街略逊一筹,称凤街。安阳城历史悠久,正史之外还留下了不少趣味盎然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阳市文峰区古城概貌。</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文峰塔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圆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的祖上是微子启,殷商遗民,周武王为了拉笼人心,封纣王的孩子(武庚)在殷商范围今日的汤阴县建邶国,为王。为了监督邶国,周武王封蔡叔、霍叔、管叔所谓的三监,在邶国附近分别建国。不久,他们联合起来造反,被周公所镇压。微子启第十代——孔子,自他爷爷逃到鲁国,孔子的父亲落魄不得志,孔子也总想恢复周礼,过上皇亲国戚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不断的改变流通方向。到宋朝,岳飞故里就是因为黄河泛滥成灾而逃,由南向北顺其自然的来到内黄县。</p><p class="ql-block">孔子来殷商故地寻找往年遗址,回想祖上当年的风光,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曲沟镇就有孔子当年来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出生汤阴县的“子路(贡)”是孔子得意门生。</p><p class="ql-block">孔子时期卫国国都在内黄县一带,称为“帝丘”。</p><p class="ql-block">孔子写《易传》,肯定是去过汤阴县羑里城。</p><p class="ql-block">据说,吕村有微子启庙。不会空穴来风。而孔子是微子启第十代孙,到殷商故都寻根祭祖,于情于理,都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他不得志时期,更是需要祖上保佑。</p><p class="ql-block">对待复杂性的历史问题,应该多考察,辩证法的分析。</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也存在一些问题。起码是没有殷商故都——大邑商的详细记载。因为司马迁没有看到过“甲骨文”。所以对商朝历史,只是道听途说,扑风捉影。这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正因为史记有误,把殷商故都,写成“朝歌”,造成的伤害、影响极其严重。</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特写</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大院里建设文峰塔,始建于952年。</p> <p class="ql-block">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面积达32.6公顷。曾经,这里是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今,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建筑依然屹立不倒。走在西大街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往昔的繁华。政府也采取措施保护这里的传统风貌,让古老的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在西大街上,我看到了一家名为“同盛洗浴”的店铺。它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绿色屋顶与灰色墙面形成鲜明对比。店名下方还挂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同盛郑家老粉房”。我想象着,在过去,这里或许是一处热闹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享受着洗浴带来的舒适,品尝着美味的粉房小吃。店铺外墙上的空调设备,也暗示着它在现代社会中不断适应变化,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p> <p class="ql-block">九府十八巷,是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老城街道名称。九府指的是平府、老府、林府、六府、铁拐府、娘娘府、洛阳府、学儒府、西府。十八巷指的是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乔家巷、小颜巷、夹巷、东钟楼巷、西钟楼巷、东冠带巷、西冠带巷、唐子巷、竹竿巷、香巷、仁义巷、裴家巷、纪家巷、丁家巷、鹅脖巷。1</p><p class="ql-block">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上点年纪的老安阳说起这些往往兴致浓厚。一个城市的街巷里有着太多的历史积淀,浓缩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对于那些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尤甚。仁义巷、小颜巷、洛阳府、姚家胡同,它们是安阳历史中光彩一页的见证,它们体现了安阳人传承不息的道德价值,重读这些故事,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些历史的片断,更多的是对我们身上流淌的精神找到了印证和源头。</p> <p class="ql-block">沿着西大街漫步,我走进了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巷子。两侧都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些老房子见证了西大街的兴衰变迁,如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走在小巷子里,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小巷子里,一家名为“赵家酱肉坊”的店铺吸引了我的注意。门口停着一辆摩托车,似乎刚刚有顾客前来购买酱肉。旁边的店铺则是一家卖酒的地方,招牌上写着“河南老字号”。这里的人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饮食文化,酱肉和酒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顾客们在这里挑选着心仪的商品,与店员交流互动,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看到了一家名为“老字号安阳烩馍扣碗”的中式快餐店。门口挂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灯笼,显得格外喜庆。店内摆放着一些桌椅,供顾客就餐。这家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味的快餐,也成为了一个社交的场所。顾客们在这里品尝着美食,交流着生活中的点滴。</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有一家名为“大西门赵家老粉坊”的传统小吃店。它位于中国北方,是西大街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走进店里,能闻到阵阵米粉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这家店传承着古老的制作工艺,为顾客带来最正宗的北方风味。</p> <p class="ql-block">在西大街上,我还看到了一家名为“学盛郑家老粉房”的店铺。门前摆放着绿豆粉丝等商品,这些传统的小吃承载着人们的记忆。顾客们在这里挑选着心仪的商品,感受着那份熟悉的味道。这家店不仅是美食的汇聚地,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看到了一家名为“西大街郑家老粉坊”的老字号店铺。它的外观古色古香,门上方挂着一块木制牌匾,上面写着“安阳老字号”五个大字。这家店见证了西大街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份珍贵回忆。走进店里,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走在西大街上,我仿佛置身于一条古老的街道。两旁都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这些老房子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们承载着西大街的历史记忆,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一家名为“全盛郑家老粉房”的店铺。这家店与其他老粉房一样,传承着古老的制作工艺,为顾客带来最正宗的风味。它不仅是美食的汇聚地,更是西大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顾客们在这里品尝着美味的小吃,感受着那份熟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一栋两层砖砌建筑。门上方挂着一块木制牌匾,上面写着“安阳老字号”五个大字。这栋建筑见证了西大街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份珍贵回忆。走进里面,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西大街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一个狭窄的入口。两侧都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门头上写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些标语显示出这条小巷的历史背景,让人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历史氛围。走进小巷子,仿佛穿越回了过去,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在西大街上,一家名为“泉博文具”的店铺。店门上方挂着一块红色招牌,上面写着金色汉字:“泉博 文具 玩具 食品”。这家店不仅经营各种文具和玩具,还提供美味的食品。它成为了西大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众多顾客前来光顾。走进店里,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热闹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目前,安阳市许多文人,还是停留在“七大古都”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安阳市是中国历史二十朝古都,我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考证,才写出来的,经得起推敲。</p><p class="ql-block">做文章不容易,费心费力,费时间。还需要经得起推敲。</p><p class="ql-block">安阳市是中国第一古都,是我在1987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p><p class="ql-block">2015年,在中国古代年会上发表“安阳市是中国13朝古都”。</p><p class="ql-block">这些年一直在考察、论证,才一挥而就写出——安阳市是中国历史上20朝故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