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阿强 美篇号:382509081</p> <p class="ql-block"> 三棒是要饭的,“三棒来了!”小孩们一哄而出,大人在门口张望。</p><p class="ql-block"> 三棒到的地方处于杭州西部的最远端,一个叫宋家埠的小山村,这里山川秀丽,溪水潺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农村还普遍贫穷,衣服上打几个补丁很常见,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动也才刚刚能温饱。</p><p class="ql-block"> 三棒看上去是个中年人,我还是小孩子,判断不出来他有多少岁,个子很矮,也不胖,但在清贫的岁月里,三棒显得有些块头,衣着虽破还算整洁,手上拿着一根竹棒,斜挎一个包,包里不知道有些什么,很想知道,却不敢造次,碗是肯定有的,走路时,前进三步,倒退一步,比较慢,小孩子们不懂事,看三棒的样子挺搞笑的,他一来就作弄他,三棒也生气,但声音说不太响亮,一点也凶不起来,小孩子不怕他,反正也追不上。</p><p class="ql-block"> 乡下母亲吓唬夜间哭闹的孩子,有句口头禅“讨饭的人来了!”要饭的一般都破衣褴褛、蓬头垢面、不露表情,孩子见了会有些害怕,但三棒给人的感觉不是这样,这里的人们带些情感,因此,小孩子们总带些喜闹。</p> <p class="ql-block"> 宋家埠的一个冬天,小学旁边有户人家在炼杂草堆,炼出的灰是肥料,杂草堆还没有烧旺,青烟在往外冒,没有风,青烟升腾。三棒在旁边取暖,课间一群小孩过来,又去欺负三棒,大家齐齐地用手、用嘴使青烟往三棒身边飘去,三棒被呛得咳嗽不止,眼泪也被熏了出来:“小屁孩,没人教的。”三棒真生气了,竹棒本来是走路和打狗用的,这回要用来打小孩,小孩子一哄而散,逃回了教室,三棒没有追,上课铃也响了。</p><p class="ql-block"> 乡下深冬的夜晚寒冷,早上八点的太阳却是暖洋洋的,一群小孩结伴去上学,要过一座又窄又长的小木桥到主村庄,来到桥边,三棒也到了,只不过他在桥的另一头。桥面上结着一层薄薄的冰霜,很滑,三棒这时一改往日,说话的声音大了许多,尽力地朝桥对面的孩子喊:“小屁孩,等一下再过来,我先扫一扫!”三棒从旁边的稻草堆里抽出一把稻草,一边拖着有些不便的双腿,一边清扫着已经开始融化的冰霜,人在小木桥上行走,不太好交汇,小孩子们只能等在那里,直到三棒扫到头朝孩子们扬扬手,小孩子们这才过桥,到了桥的另一头,大家都转过身来看,三棒已经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日子里,小孩子们仍旧会跟在三棒的身后,但不再象以前那样恶作剧了,象是给三棒壮胆似的,有时甚至和三棒一起到村民们家门口,女主人一见,立即就去给三棒盛饭。</p><p class="ql-block"> 三棒隔一断时间就会来宋家埠,如果长时间没有来,村民们就会念叨:“三棒怎么很久不来了?”三棒很喜欢宋家埠,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东家都会把他的碗盛得满满的,要饭的不止三棒一个,就是没有三棒这待遇。三棒乞讨,晚上一般住在村民的稻草房里,也不会在同一个村待太久,人家还没有轮遍就走了,等下一次再来,免遭人嫌弃,村民们这么对三棒,是有点道理的,人懦弱,生活更需要有章法。</p><p class="ql-block"> 堂弟四岁了,很顽皮,三棒来了,伯母把他的碗盛的很满,还夹上了几块肉,堂弟拉着伯母的裤子,眼睛往上望着三棒,伯母低头对堂弟说:“囡囡,你认他做老爹吧!”</p><p class="ql-block"> 三棒成了堂弟的老爹,他是多少人的老爹,我不知道,乡下有这样的习俗,如同给孩子取小名叫狗儿一样。正月里三棒摸摸索索来了,还给堂弟一个红包,伯母招待后,数倍奉还,目送着三棒离开,三棒是哪村人,我不知道,应该不远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三棒带着一个女的来了,名叫清香。清香个子很瘦小,蓬散的头发中参杂些许白发,头发下的一张小脸却也白净,有一点呆呆傻傻,笑嘻嘻的,胆子很小也不说话,碰到人就拉着三棒的衣服,村民们问三棒:“你讨老婆了?”三棒也笑嘻嘻的,但不笑出声音:“一个伴!”俩人年龄相差有点大,恩爱的样子,看着却还般配。</p><p class="ql-block"> 俩人一起来过宋家埠几次,已经没有以前的次数那么多了。一个早上,俩人从稻草房里出来 ,身上粘满了稻草,村民们出工正好碰到:“清香,什么时候有孩子啊?”清香难为情地笑笑躲到了三棒身后,三棒嘿嘿笑,仍旧不笑出声音:“就是一个伴,生不出小孩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就离开了家乡,再回去,乞讨的人也不再有了,应该是被政府照顾上了,我没问过伯母。</p><p class="ql-block"> 传说三棒的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小说林介子老师对拙作的评述,怎么说呢,老师读透了作者的心思!</p><p class="ql-block"> 小说《乞丐三棒》以朴素生动且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乞丐三棒与其伴侣清香的生活,勾勒出特殊年代里乞丐三棒的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性的纯真与复杂,以及独特的乡村习俗和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人性中的善良、无奈以及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小说开篇简洁明了,“三棒是要饭的,‘三棒来了!’小孩一哄而出,大人在门口张望。”仅这一句话,就营造出一种热闹且好奇的氛围,使读者瞬间对三棒的到来产生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 小说对三棒外貌和动作的描写细腻且真实。“个子很矮,也不胖,但在清贫的岁月里,三棒显得有些块头,衣着虽破,还算整洁,手上拿着一根竹棒,斜挎一个包”,通过这些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虽贫困却仍努力保持些许体面的乞丐形象。他走路时“前进三步,倒退一步,比较慢”,这独特的步态不仅展现了他身体可能存在的缺陷,也从侧面反映出其生活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在描写小孩与三棒的互动时,小说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三棒的无奈与宽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孩子不懂事,作弄三棒,觉得他的样子搞笑,而三棒即便生气,声音也不大,凶不起来。这种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三棒内心的善良,他或许对孩子们的调皮感到气恼,但并未真正去伤害他们。</p><p class="ql-block"> 其中,宋家埠冬天的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孩子们使青烟往三棒身边飘去,致使他被呛得咳嗽不止、流出眼泪。三棒这次真生气了,拿起竹棒要打小孩,可孩子们一哄而散,上课铃也响了。这一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也揭示了孩子们的顽皮和三棒在困境中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小说通过细微的生活情节,让我们对三棒这个人物充满同情和理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三棒作为社会底层的一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但他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善良。而孩子们的行为,既反映了他们的天真无知,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以及缺乏教育引导。</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三棒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宋家埠的乞丐,村民们对他的态度格外亲切。长时间不见他来,大家都会念叨,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村民们对三棒的牵挂。当他走进任意一户人家,东家都会把他的碗盛得满满当当,这种待遇是其他乞丐所没有的。这不仅体现了村民们的善良和慷慨,更反映出他们对三棒的特殊照顾,彰显了乡村人民内心深处那份质朴的同情心。</p><p class="ql-block"> 而伯母让顽皮的堂弟认三棒做老爹这一情节,极具乡村特色。在乡下,给孩子取小名如同狗儿之类,认乞丐做老爹,这些习俗或许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但在这片土地上,却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孩子的祝福方式。正月里,三棒给堂弟红包,伯母数倍奉还。在这一来一往的互动中,没有施舍与被施舍的冷漠,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礼尚往来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小说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温情和互助精神的乡村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虽生活不富裕,却懂得关心弱者,遵循着一种朴素且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法则。三棒的存在,成为检验村民善良品性的试金石;村民们对三棒的态度,则是乡村淳朴民风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极为精准。三棒的形象虽模糊,但通过他的行为和村民的反应,能感受到他的老实与本分。村民们的形象是群体式展现,他们的善良、热情和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共同构成了乡村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三棒,一个乞丐,他的笑容总是带着几分羞涩与内敛,“笑嘻嘻的,但不笑出声音”,这一细节描绘出他性格中的憨厚与朴实。清香,身材瘦小,头发蓬散且有白发,小脸白净却有些呆傻,胆子小且不爱说话,如此形象让人顿生怜悯。当她遇到他人询问时,笑笑便躲到三棒身后,展现出她对三棒的依赖。</p><p class="ql-block"> 小说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尽管他们年龄相差较大,且面临无法生育的困境,但他们相互陪伴,恩爱的模样让人感受到在艰难生活中爱情的力量。“就是一个伴”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三棒对清香的珍视,他们的关系超越了世俗对夫妻的定义,仅仅是彼此相依的伴侣,这种纯粹的情感在简陋的生活条件下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氛围。稻草房这一背景,暗示了他们生活的贫困与简陋。而村民们与他们的交流互动,如询问“什么时候有孩子啊”,反映了乡村生活中人们的质朴与关切。</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结尾引人深思。作者离开家乡后,乞讨的人不再出现,或许是得到了政府的照顾。这一结局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让人感叹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然而,作者未进一步追问,这种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我们自行去揣摩三棒和清香在新的环境中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篇小说以冷静且克制的叙述,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简洁的叙事风格以及含蓄的情感表达,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角呈现在我们眼前,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但看到一个乞丐的生活,还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众生相,从而引发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善良,让我们对人性的温暖和乡村的淳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百态和人性的闪光点。它不只是对一段乡村生活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爱情与社会的深刻审视。让我们在感受生活的无奈与艰辛时,也能够看到那一丝温暖的希望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