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一和十五是绛县续鲁村“灵嵓院”施斋的日子。今天是初一,我们必须在12点左右赶到那里,才有机会观瞻到那口硕大的明代古钟。快到院门口时,一位老乡用完斋下山,热情的向我们打招呼:“还有饭哩哦”。吃斋饭是寺庙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斋饭强调清淡、简单和自然,旨在让人们远离世俗的繁华和诱惑,追求内心的平静。刚走进院内又一位老乡诚挚邀请我们吃斋饭。我迫不及待想一览古钟真容,婉言谢绝,径直向大钟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那硕大的古钟悬挂在未完工的钟楼内,钟体上斑驳的锈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岁月。这口大铁钟是国家二级保护文物,高达2米,上围周长5米,下口周长6米,直径1.9米。顶部吊钟的环子高达0.5米,钟纽上的两条蒲牢爪牙挥舞、栩栩如生。钟肩环绕着的4个10厘米左右的圆形铸孔,是为了敲击时产生更加洪亮和深远的声音。钟身有6层,第一层和第二层铸有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等精美的花卉图案;第三层铸有“大明国山西平阳府绛州绛县俻求乡续鲁村灵嵓院 助工人杨普增”,“□□年乙酉夏四月十五日铸钟一万八千觔 化缘曾德□”“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这些字清晰记载了铸造人、地点和时间。根据钟体铭文分析,这口钟铸造于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距今已有439年历史;第四层和第五层是当时捐铁者的名单;第六层有9个莲花瓣形的口沿。当时能在如此硕大的铁钟上铸出这么精美的字迹和图案实属不易,我们不得不佩服先辈们的智慧与精湛的铸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从老乡那里我们了解到,古时续鲁村东磨盘山上曾建有寺庙,分为上寺和下寺两个寺院,我们现在处于上寺,古钟就放置在此院内,眼前这高大的土墙是原寺院遗存。下寺在上寺北边,下寺窑洞里还遗留着残缺的壁画、字迹。更有趣的是当地还流传着曾德和尚化缘铸钟、神仙托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相传明朝时,上寺住着一位法号为曾德的和尚。他见寺内亭台楼阁皆有,大小塑像俱全,美中不足的是独缺一口每日必敲的大钟。于是,曾德和尚决定化缘铸钟,他不辞辛苦的到附近州、县化缘筹铁。历经数载,终于筹到近两万斤铁,运回上寺,请来著名的铸造工匠,在寺外南边建炉,铸造重达9000公斤的大钟一口,放至磨盘山的崖边上。钟铸好后,曾德做了个梦,梦见神仙对他讲,你自此朝西走三天三夜,再让人撞钟,那时走到什么地方,钟声就能响到什么地方。曾德将此梦告诉小和尚,并嘱咐小和尚自己走后足三天三夜时间再敲钟,若提前或推后就不灵了。曾德启程后,小和尚便守着大钟抽起旱烟,抽罢一锅儿,随手拿起烟锅在大钟上磕了一下烟灰,这一磕不要紧,竟把大钟磕响了。当时曾德正走到距续鲁村西十多里的范壁坡上,听到钟声急忙返回,问清缘由,把小和尚训了一通:“本来钟声可以波及更远,现只能传到我到达的范壁村了,可惜,可惜!”师父的训斥令小和尚懊悔不已。在一旁的监工杨普增上前解围说:“事已至此,范壁就范壁吧,把钟吊起来再说。”谁知曾德师父回绝道:“不行,神仙托梦三天三夜时间,打不得半点折扣。否则,把钟随便挂起,不但大钟没了灵气,而且方圆十里八乡都会断了水源。”所以,这口大钟铸好后就一直躺在崖边,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被崖土埋得无影无踪。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541工程坦克基地专线铁路开始建设,(第四分指指挥部坐落在续鲁村),在修铁路时才使古钟重见天日。 </p> <p class="ql-block">文物是活着的历史,保护文物本质就是保护历史。2020年,在村领导的积极倡导下,周边企业和村民共同捐款筹集8万多元善款,重建了“灵嵓院”,让沉睡百年的古钟重获新生。敲击古钟,回荡在磨盘山间钟声如跳动的音符悠远绵长,仿佛在把续鲁村民保护文物的精神传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