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肇庆,原名端州,是宋徽宗的封地。他认为这里带给了他好运,成功登上了皇位,因此赐名肇庆,寓意“升龙之地、吉庆肇始”。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并非广州,而是肇庆。</p> <p class="ql-block">包青天在此执政期间,留下了包公井、丰济仓等丰富的历史遗产。包公文化、端砚文化、裹蒸粽文化等,都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签。</p> <p class="ql-block">肇庆市博物馆新馆,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十字路5号,总建筑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是一个汇集历史、艺术和文化的宝库,向广大游客展示着肇庆的深厚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肇庆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11483件/套,珍贵文物228件/套,年度观众总数129612人。</p> <p class="ql-block">广东自驾游第11天,早上游览肇庆古城墙、参观肇庆博物馆、逛宋城骑楼老街,下午游览星湖风景区的七星岩景区,晚上观看七星岩大牌坊广场夜景、音乐喷泉。肇庆的几个景区间距离很近,所以今天开车没有多少里程,基本就是在景区间转悠。</p> <p class="ql-block">肇庆作为千年州府,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之外,也有比较深厚的历史底蕴,想要了解肇庆的前世今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来博物馆看一看。肇庆市博物馆新馆,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物的新展览地,虽然展览内容不算丰富,但足够让人快速了解肇庆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肇庆历史文化陈列楼层分布图</p><p class="ql-block">1F:粤人源起:01远古溯源,02神秘百越,03广府文化;粤地初开:01设郡置县,02南北融通</p><p class="ql-block">2F:千年州府:01古端名郡,02宋城风韵;总督两广:01控扼西江,02岭南都会</p> <p class="ql-block">岭南第一州——肇庆历史文化陈列</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粤人源起</p><p class="ql-block">岭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动物植物和淡水资源,使肇庆地区自远古时代就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特有的地质条件,众多的自然山洞,为原始人类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生活场所。肇庆地区是岭南人类起源、文明形成较早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溯古寻源</p><p class="ql-block">肇庆是岭南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提出“两广地带是远古人类东移的必经之路”,肇庆众多的河流山谷正是先民迁徒交流的通道,肇庆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不但时代久远,而且数量多、类型丰富,系列相对完整,在岭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第一组 广东最早的人类化石</p><p class="ql-block">肇庆下辖的端州区、德庆县、封开县和怀集县均有石灰岩岩溶洞穴发育,这些洞穴是远古人类藏身、居住及躲避猛兽的良好场所。七星岩发现大量更新世晚期动物化石,封开县同时期的洞穴发现了相同的动物化石和石器、人牙化石等人类遗存。堀中岩、罗沙岩、黄岩洞等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存为我们揭开了岭南早期人类的种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七星岩古生物化石,发现于肇庆市端州区星湖风景名胜区狮岗、较杯石等地点。七星岩属石灰岩岩溶地貌,以岩峰、湖泊为主要特色,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被称为“岭南第一奇观”。1956-1984年,在七星岩景区的狮岗、蛟杯石、蟾蜍岩、仙掌岩、阆风岩、玉屏岩、碧霞洞、鹿骨洞等处经过多次挖掘,发现在岩山洞穴堆积的黏土层保存有较丰富的以哺乳类动物牙齿为主的化石,经收集整理,计有东方剑齿象、纳玛象、熊猫、巨貘、鬣狗、虎、野猪、水牛、鹿、羊、箭猪、猩猩、猕猴等共7目27属32种,属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这批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为肇庆地质、气候和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p> <p class="ql-block">黄岩洞遗址,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狮子岩西南山麓。1961、1978年先后发现大熊猫、剑齿象、犀牛等30个种属的动物化石,朵集砾石打制石器近千件,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锤、穿孔器等,多在一个边缘单面或双面打成刃部,制作原始粗糙。1965年在黄岩洞洞口堆积发现两个人头骨化石,经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1930年。1989-1990年考古发现大批打制石器及哺乳类动物牙齿化石,还有年代较晚的新石器时代墓葬1座,发现有人骨、陶器,填土中还出土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和磨制石器。黄岩洞遗址具有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西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早期肇庆地区尚缺乏典型的文化遗存,但从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起,西江地区的人类已从洞穴走向广阔的河旁山岗、台地和海边。肇庆地区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遗址,包括岗地、台地、贝丘和水上建筑各种类型,居址、墓地、临时营地、石器加工场所等各种性质,是广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系列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簕竹口遗址,位于封开县江口镇簕竹口村。1984年发现,1995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60平方米。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石器包括砾石打制的砍砸器、石锤、石核和半磨光石器斧、铸和砾石,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有极少量篮纹,全部为夹砂粗陶,磨制石器仍保留有许多打制疤痕,这是早期磨制石器形态的反映。另外出土有大量的砾石石料和石器成品、半成品等,推测遗址性质应为石器加工场所。其文化遗物与广西柳州和南宁地区同类器物存在密切关系。年代距今约6000-7000年。</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灿烂的青铜文化</p><p class="ql-block">第一组 肇庆的青铜时代遗存</p><p class="ql-block">肇庆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存在夏商时期,就开始了几何印纹陶的传统,进入西周至春秋,纹陶文化成为主流。春秋战国之际,由于楚国的发展和长期的楚越战争,一方面,本地区延续了几何印纹陶的古南越族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了来自楚文化的一些影响;战国中期以后,越人核心地区的米字纹陶进一步进入岭南及肇庆地区,使米字纹陶文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平南越之前的西汉时期,封开利羊墩墓葬群很好的反映了这个阶段的历史变化。</p> <p class="ql-block">勾连雷纹青铜编钟,战国。</p> <p class="ql-block">松山墓,位于肇庆市端州区睦岗街道北岭松山,1972年11月底发现,12月发掘。土坑木椁墓。墓坑长8、宽4.7、深6米。出土器物139件,其中可辨器形青铜器108件,包括饮食器、乐器、兵器、工具、杂器等。另有陶器21件,金、玉、石、琉璃器10件。松山墓是迄今发现的广东同类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圆茎铜剑</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剑身通长33厘米,剑柄通长7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龙嘴岗与铜鼓岗墓地</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肇庆地区不但大墓分布较多,还出现了多处大型连片的随葬青铜器的墓群,包括广宁铜鼓岗与龙嘴岗墓地和封开利羊墩墓地。这些墓地分布墓葬多、清理出土器物多,包括大量的武器和生产工具,反映了当地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斗争和社会经济状况。</p> <p class="ql-block">铜鼓岗墓地,位于广宁县南街街道城南社区铜鼓岗。1977年发现,共清理战国墓22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等随葬器物共350余件,其中青铜器高达295件,多为兵器。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器物推断,其年代应属战国中到晚期,出土青铜器的数量,是当时广东西部地区发现的战国墓中最多的一处,对研究广东古代青铜文化和几何印纹陶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人首柱形器(仿制),战国,前475﹣前221年,通长24厘米,1973年四会鸟蛋山战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粤地初开</p><p class="ql-block">秦汉以前,岭南地区统称百越地,虽然青铜时代深受楚文化与越文化影响,但社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历史记载散落在各种文献中,秦始皇进军岭南设郡管辖、汉武帝进一步统一岭南,岭南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府文化开始形成。</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秦汉统一岭南</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灭六国后,先后两次发动征伐岭南的战争,岭南第一次正式纳入中央统一王朝管辖。秦汉之际,赵伦建立南越国,与秦汉并存90余年。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国,西汉终于真正实现了对岭南地区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秦朝至清朝肇庆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据《淮南子·人间训》《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镖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成以备之。在命令监御史史禄凿通灵渠之后,保障了征服岭南军队的物质供应。于是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使任器、赵伦两位将军率领楼船之士,发诸尝通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成。终于平定了岭南,设三郡,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p> <p class="ql-block">南越国,是在秦汉之际,由南海都尉赵伦起兵兼并桂林都和象都后于约前203年建立的。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秦始皇三十三年(214),肇庆始为南海都的辖境,赵伦立南越国,则为南越属境。</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肇庆府,嘉靖四十三年(1564)两广总督府从梧州迁到肇庆。</p><p class="ql-block">南明,隆武二年(1646)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建立永历政权。</p><p class="ql-block">清,仍置肇庆府、两广总督府驻肇庆,乾隆十一年(1746)两广总督府迁往广州。</p> <p class="ql-block">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驽机是弩的机件,置于弩的臂末。构件有:钩弦的“牙”、牙上的瞄准器“望山”,牙下的扳机“悬刀”。三者铸成一体,用穿轴固定于机身“郭”内发射时扳动悬刀,牙向下缩,将所钩住的弦弹出,箭就被发射出去。弩机最早见于春秋晚期,战国、秦汉均盛行。</p><p class="ql-block">铜弩机,汉。</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西江地区农耕文明的初步发展</p><p class="ql-block">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梁武帝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当地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诸如造船这样的手工业也兴盛起来。</p><p class="ql-block">第一组 农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中原先进铁器、牛耕等技术在岭南地区得到传播推广,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也非常普遍,古代人“事死如事生”,从肇庆地区出土的大量两汉六朝时期墓葬的陪葬品中,可以反映当时农业生产与家畜饲养情况。</p> <p class="ql-block">帷帐座,出土于康乐中路墓地,分两对置于墓葬前室的两侧。泥质橙黄陶,陶质略软,形制相同,呈柱础状,上下对接,上部为圆台形,下部为近正方形台座,中间有一圆孔以插帷帐杆,尺寸略有细微差别。帷帐座的使用在我国最早出现于西晋,延续至南北朝。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分析,帷帐在当时多为上层贵族使用,使用中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出土帷帐座的墓不多,凡有设置帷帐座的墓葬,均为皇室和贵族墓,而皇室墓内出土的帷帐座基本上都有龙、虎装饰。</p> <p class="ql-block">陶鼎,鼎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既是烹煮食物的实用器,也会经作为表征身份地位的礼器,形成严格的列鼎制度,甚至作为国家的象征。汉代墓葬陶鼎已经失去昔日辉煌,同一般生活用具已无太大区别。康乐中路墓地出土西汉陶鼎3件,东汉陶鼎2件,均为釉陶,带盖,一般盖上饰三环,鼎身多折腹、平底,兽形三足,腹部多施弦纹。</p><p class="ql-block">青釉三足陶鼎,东汉(25-220年),口径20.8厘米,底径16.7厘米,高23.1厘米,2004年康乐中路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刻划纹双耳带盖陶鼎,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口径21.5厘米,底径14.8厘米,高22.5厘米,2004年肇庆市康乐中路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釉瓷虎子,</p><p class="ql-block">东晋(317-420年)</p><p class="ql-block">长26.5厘米,宽14.5厘米,厚20.6厘米</p><p class="ql-block">2001年北岭大路田东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釉瓷鸡首壶</p><p class="ql-block">东晋(317-420年)</p><p class="ql-block">口径9.7厘米,底径12厘米,高21.2厘米</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东晋陶城堡模型,呈方形圆角围城,墙上刻划出瓦脊,四角有方形角楼,每个角楼有五个门窗,上有顶,刻划出瓦脊。城堡前后设门,门分两扇,上有屋檐瓦脊,城内中为通道,一侧为房屋,中间开门,门前有踏阶;另一侧为廊庑,开两门,两侧之间有一瓦顶相连接。城堡前后两门内侧各有一人俑,头戴帽饰,耳鼻突出,双手环抱一条棍形棒,上有弯勾,表示守城堡门。</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定居与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农业的产生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类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秦汉时期,肇庆先民定居生活已经非常普遍。考古发现各种各样的房屋建筑、水井模型及与定居生活相关的生活器皿,正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定居生活日益稳定的真实反映。同时,由于密布河网的便利交通,肇庆的船运也有了很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动物俑与家畜饲养</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在丧葬习俗方面,动物俑成为随葬品中重要的一类。汉代肇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深受中原影响,反映在墓葬中,西汉出现动物俑,并不断增多,到东汉中晚期迎来了殉葬动物俑的高峰期,之后一直延续到东晋、南朝。动物俑是人们将世间美好家园生活复制于地下的生动写照,反映了人们对人间生活的眷恋。这些动物俑,有助于了解、研究当时的农耕文化、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动物饲养。</p><p class="ql-block">绞胎陶鸭,东汉(25-220年),长14.9厘米,宽6.6厘米,高7.6厘米,2004年肇庆市康乐中路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人畜陶圈,东晋(317-420年),底径17厘米,高7厘米,2001年肇庆市大路田村东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广府文化发源</p><p class="ql-block">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取“初开南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在广信(今封开)设立交趾刺史部,统领南方9郡。从此,广信成为岭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与江南移民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汉文化,并同岭南土著逐渐交流融合,广府民系及广府文化由此发源,历经魏晋南北期和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基本定型后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第一组 广府文化起源</p><p class="ql-block">“广府文化”是广府人创造的一种地域文化。广府人属于广东三大民系(另两大民系为潮汕人和客家人)之一。交趾刺史部设立后300多年,广信一直是统领岭南9郡的交趾刺史部治所。这期间,中原移民与岭南原住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交流,逐渐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民系,广府文化起源并逐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南粤儒宗</p><p class="ql-block">古广信作为秦汉时期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涌现出一批硕学鸿儒,陈钦陈元父子分别被誉为“粤人文之大宗”“岭海之儒宗”,表明岭南地区思想文化同中原差距缩小并趋同。</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 广府语言</p><p class="ql-block">广府语言又称“广府话”“粤语”“广州话”“白话”,是语言学上粤语的代表、标准音。广府话的起源与广府民系及广府文化的起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封开粤语保存着比隋代《切韵》更早的音系,即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是早期粤语的遗存,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是岭南文化发祥于广信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岭南第一州——肇庆历史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第三、四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千年州府</p><p class="ql-block">秦汉统一岭南后,肇庆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加之独特的军事政治地理优势,隋唐时期逐渐享有岭南名郡之誉,封川、开建、四会和高要等古城都曾辉煌一时。隋置端州,宋置肇庆府,肇庆之名一直沿用至现在。</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隋唐端州</p><p class="ql-block"> 隋开皇九年(589),废高要郡,以原高要、宋隆、梁泰、晋康四郡之地置端州;隋大业三年(607),改端州为信安郡;唐武德四年(621)重置端州;天宝元年(742)改端州为高要郡;唐乾元元年(758)又复端州。唐代大量谪官来到肇庆地区,七星岩开始开发、端砚问世、禅宗顿教在当地形成并向外传播。</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 唐代文士名宦</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岭南相对中原仍是边远蛮荒之地,但肇庆却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广东籍状元,也是科举历史上年龄最小的文状元。唐代政治斗争失败的官宦常常被贬谪岭南,其中以宰相级别贬谪端州(高要)的就有魏元忠、韦承庆、杨收等十多人,还有宋之问、沈全期和李邕等以诗文名世的仕宦,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相文化,留下了精美的摩崖石刻和隽永的诗文。</p> <p class="ql-block">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广信(今封开)县人。据传其7岁可吟诗作对,12岁中秀才,被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取得第一,被皇帝钦点状元,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也是1300年科举史中年龄最小的状元。高中后出任翰林院修撰,因思念生母,上表陈情,被授台州别驾。咸通九年(868)不幸病逝于赴任途中。归葬于封州文德乡锣鼓岗。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端砚问世与手工业发展</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年间,端砚问世并很快成为文房珍品,“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李贺、刘禹锡等多有诗歌赞颂,端州也因端砚名扬京城和大江南北。隋唐时期,南方的流行青瓷,西江沿岸的封开县和德庆县发现南朝至唐宋时期瓷窑多处,反映了西江地区陶瓷业的发展。此外,怀集地区唐代产白银,著名的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怀集庸调”和“游安庸调”银饼多件。</p> <p class="ql-block">仿唐箕形砚</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长13厘米,宽8.2厘米,高2.4厘米</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 六祖与禅文化</p><p class="ql-block">唐代肇庆地区佛教文化繁荣,为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外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六祖惠能把佛教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伦理道德;石头和尚把佛教与中国的道教"参同"融合,使禅法进一步灵活细致;智常禅师及弟子在鼎湖山创建白云寺和三十六招提;日僧荣睿随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辗转来到端州,病逝于龙兴寺。</p> <p class="ql-block">观音铜坐像,明(1368-1644年),长20厘米,宽16.7厘米,高17.1厘米,馆藏。</p><p class="ql-block">铜观音全跏趺坐于仰莲花座上,神态庄严雍容,闭目作凝神参禅状。胸前佩戴宝石及璎珞等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铜佛立像,南朝。</p> <p class="ql-block">石湾窑仿钧釉瓷达摩立像</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长6.2厘米,宽4厘米,高21.5厘米</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四组 社会经济</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大开发,并逐步超过北方,两宋时期由于肇庆政治地位提升,政府推进城市建设、地方官吏励精图治、中原大量移民进入,社会经济进入相对繁荣时期。</p> <p class="ql-block">封开县都苗瓷窑址群,器形以碗为主,还有盘、碟、盏、杯、炉、罐、瓶、钵和壶等。釉色以青釉为主。年代为宋代。张山冲1号窑为依山而建的砖砌斜坡式龙窑,出土瓷片以青釉为主,少量青白,豆青,青黄等。胎灰白色或白色,胎质细腻坚硬,胎、釉结合较好,烧制火候较高。张山冲1号窑址,与广东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广州西村宋代窑址的窑炉结构和出土器物完全接近,当为北宋时期窑址。窑址规模巨大,烧造量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瓷堆塑楼阁人物家禽带盖瓶</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通宽17.5厘米,高23.5厘米</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淌池抄手式长方形端砚</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长16.2厘米,宽10厘米,厚2.2厘米</p><p class="ql-block">1984年市机床厂宿舍工地宋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端石,砚呈长方形,淌池抄手式。砚面平坦,墨池呈月牙状,两侧为墙足,底部挖空,方便手抄。线条简练、形制朴实。</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广东第一府</p><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岭南地区进一步开发,包拯知端州三年,颇具政绩;北宋末到南宋初,端州和康州相继因作为皇帝的潜邸分别升为“肇庆府”和“德庆府”并拨付巨款拓建府城,这些措施不但提升了当地的政治地位,也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与文化教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一组 “肇庆府”与“德庆府”</p><p class="ql-block">北宋末,端州因作为宋徽宗赵佶潜邸而相继升为节镇、大藩,并于政和八年(1118)御赐“肇庆府”额,肇庆府城得到拓展,肇庆府是北宋广南东路唯一的府;南宋绍兴元年(1131),康州因作为高宗赵构潜邸而诏升为德庆府。</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病逝后赵佶被立为帝,在位26年(1100-1126),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亲赐御书,将端州改为肇庆,意为“喜庆吉祥之始”、“肇庆”之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饕餮纹铜尊</p><p class="ql-block">宋</p><p class="ql-block">口径20厘米,底径13厘米,高19.5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包公治端</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包公知端三年,排沥凿井、整顿端砚贡赋、修治州府、创设书院、迁建崧台驿、岁满不持一砚,关心吏治,包公知端是当时肇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微合肥人。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天长县。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出知端州,后入京任殿中丞,其后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等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权知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事。嘉佑七年(1062)病逝任上,终年64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p> <p class="ql-block">“官帖胶石”款石条</p><p class="ql-block">长77.5厘米,宽14.3厘米,高14厘米</p><p class="ql-block">肇庆府署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 宋元建筑</p><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进技术一步规范化,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崇宁二年(1103)《营造法式》正式刊行全国。在此前后,肇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州署和府城拓展建设,至今保留下了古城墙、梅庵、德庆学宫等杰出的宋元建筑。</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城墙,是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间,初为土城。崇宁元年(1102)知州郑敦义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其后历宋代,明洪武、正德、嘉靖、崇祯和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等先后数十次修缮。至今,古城墙上仍保留有不同时期数十种不同规格的青砖,堪称“青砖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湾琉璃釉鳌鱼构件,清(1644-1911年),头部:长47厘米,宽26厘米,高33.5厘米。尾部:长33厘米,原17.5厘米,通高50厘米,馆藏。</p><p class="ql-block">该鳌鱼,琉璃釉烧制,龙头鱼身,头朝下,尾朝上,鱼身布满鱼鳞,鱼尾鳍左右分张,仿佛鱼身在水中游动,形态十分生动。鳌鱼常作为吉祥图腾,立于古建筑正脊的鸱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有载物补天之能。传说“鳌”是海中大龟,龟属水中动物,有着神圣之意,同时也有着“消灾灭火”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德庆学宫,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元大德元年(1297)重建。德庆学宫形制完备,包括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乡贤祠、杏坛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我国元代木构建筑的瑰宝。建筑融唐宋时代构造风格与岭南地方特点于一体,独具一格,是岭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学宫,也是我国宋元两代砖木结构古建筑的瑰宝。其中大成殿打破了传统厅堂那种“八柱撑空”的木梁架结构而采用“四柱不顶”的独特形式以满足建筑物防灾的要求。殿身的梁架则用大鹿结构法。这是古代建筑师为使厅堂免受雷击,采用消除电学上称为“跨步电压”危险的一种独特设计;那四根上不到顶的圆木柱,称作“雷公柱”。</p> <p class="ql-block">德庆学宫大成殿,模型(比例1:15)。</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总督两广</p><p class="ql-block">“左凭广海,右瞰苍梧”,肇庆扼两广咽喉,“乃岭南一雄镇”。历史上,肇庆多次成为岭南军事指挥中心,一度是西江流域乃至两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明清时期,两广总督长期驻肇,南明永历政权据此抵抗满清,都反映了肇庆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两广总督部院</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两广总督驻肇</p><p class="ql-block">明朝中期,两广地区“瑶民起事”、海上倭患渐重,为协调两广军务,明景泰三年(1452)始设两广总督一职,成化五年(1469),韩雍开府于梧州,两广总督成为定制。嘉靖四十三年(1564),吴桂芳将两广总督府从梧州迁到肇庆。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策楞将两广总督府再迁往广州。两广总督驻肇前后通计182年,提升了肇庆的政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 两广总督在肇庆</p><p class="ql-block">两广总督,是明代中期以来中央派驻两广地区负责军事指挥与调度,兼总管两广事权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至清代成为九个封疆大吏之一,明清之际包括永历政权182年,被任命的总督共有61位,其中实际驻肇47人,大多在肇庆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印记。</p> <p class="ql-block">“宣德”款龙纹倭角四足方铜盘</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边长13.3厘米,厚1厘米</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白端石鹅</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长47厘米,宽28厘米,高23厘米</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南明永历政权</p><p class="ql-block">明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统称“南明”,前后共历18年。清顺治三年(1646),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桂王朱由椰于肇庆称帝,年号永历。肇庆一时成为南方反清复明的领导中心。</p> <p class="ql-block">永历二年“肇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款篆书朱文铜把印</p><p class="ql-block">南明(1644-1662年)</p><p class="ql-block">边长6.5厘米,通高8.4厘米</p><p class="ql-block">1981年肇庆市黄茅岗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社会经济</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由于两广总督驻肇的政治辐射影响,肇庆人口聚集,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手工业、商业日趋繁荣,交通便捷,成为西江流域水运枢纽。</p><p class="ql-block">“博白县申解崇祯拾陆年起运粮银伍拾两正”铭银锭,明(1368-1644年),长11厘米,宽6厘米,厚8厘米。</p> <p class="ql-block">太古之音琴形锡盒</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15.2x4.3x4厘米</p> <p class="ql-block">“大清光绪年制”款粉彩云龙纹天球瓶</p><p class="ql-block">清,口径7.3厘米底径15厘米高32.4厘米</p> <p class="ql-block">乾隆仿钧红釉胆瓶</p><p class="ql-block">年代:清</p><p class="ql-block">尺寸(厘米):口径5.6,底径13.8,通高55</p> <p class="ql-block">豆青地青花釉里红松鹿鹤纹双耳瓶</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口径30.3底径25.5宽56.5高77.3厘米</p> <p class="ql-block">黄地三彩花卉纹瓷碗</p><p class="ql-block">年代:清</p><p class="ql-block">尺寸(厘米):口径19,底径7.3,通高8.6</p> <p class="ql-block">仿钧窑变釉双耳瓶</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口径12.4底径14.5高29.6厘米</p> <p class="ql-block">大清光绪年制款茶叶末釉双螭耳大瓶</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口径24.6底径26.2腹径32.5高51.4厘米</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两广总督府长驻肇庆,且大部分总督为进士出身的高级文官,关心支持教育事业,通过经费资助、修建书院、督课学业和厚待文士等各种方式,推动了肇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促成了肇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第一组 教育勃兴</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肇庆的文化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地书院、祠堂林立,仕宦冠盖相属、儒林英才荟萃,儒家文化繁盛,流风余韵,影响至今。</p> <p class="ql-block">龙纹砚</p><p class="ql-block">明,长21厘米宽16厘米厚3.4厘米,馆藏</p> <p class="ql-block">“大清乾隆年制官窑上品”款孔雀绿釉堆塑蟠螭纹瓷水盂</p><p class="ql-block">清,口径3.7厘米底径8.9厘米高7厘米,馆藏</p> <p class="ql-block">纪念中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诞生440周年</p><p class="ql-block">(1583一2023)</p><p class="ql-block">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肇庆,在仙花寺中带领两名本地工匠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从此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时间观念。</p><p class="ql-block">肇庆机械自鸣钟在人类历史上不能被简单视为一种计时器,而是对开启近代世界历史进程的直观的表达,更是中国近代社会中西文化交流大幕即将开启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肇庆自鸣钟技艺传承人李宝庆复制</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 中西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一年(1583),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获两广总管郭应聘准许,入居肇庆,在知府王泮的支持下,修建寓所,驻肇6年,期间他把西方科技文化带到中国,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欧洲,承担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双重角色,开启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陈焕章(1880-1933),字重远,今肇庆鼎湖区广利人,清末民初思想家,社会活动家。青年时在广州万木草堂从学于康有为,提倡孔学,主张变法维新。在家乡砚洲创办颖川两等学堂,为肇庆有府属学堂之始。光绪三十一年(1905)奉派留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肇庆府第一位博士。终身致力于孔学的推广,创建香港孔教学院。</p> <p class="ql-block">宾兴总局牌匾</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长121厘米宽47厘米,馆藏</p><p class="ql-block">宾兴局,始创于清同治五年(1866),于光绪十一年(1885)完成,民国二十四年(1935),宾兴局与宾兴馆合并,成立宾兴馆董事会于阅江楼西侧,以每年收入为文化教育及修景福围之经费,管理田塘、铺屋、坦地、码头租息及猪市圩利。</p> <p class="ql-block">赜(ze)探隐索发现之美——地球科学展览</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9日﹣2025年5月20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点:</span>肇庆市博物馆二楼东厅</p> <p class="ql-block">肇庆,古称端州,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壮美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高要河台金矿”“封开圆珠顶铜铝矿”等珍稀矿床,还是“群砚之首”的端砚,四会工匠手中的玉雕,抑或是旅游胜地鼎湖山、七星岩、西江小三峡,都离不开“地球魔法”——地质作用。</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我们甄选了一批国内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宝石、化石标本,系统展示自然之精彩,生命之绚烂、造物之奇特,矿藏之富饶。让我们在肇博搭乘时空列车,一起观看亿万年生命演化和地质变迁的“地球纪录片”吧!</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宇宙地球展区</p><p class="ql-block">绵绵不尽的时间长河,谁会想到有一个源头?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谁能想到是从“无”到有?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正是在这无尽延续的时间中,无穷拓展的空间里,所发生的无数科学传奇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古生物展区</p><p class="ql-block">46亿年前地球诞生,38亿年前生命出现。我们惊呼,30多亿年了!地球生命的演化传奇,可谓波澜壮阔。</p><p class="ql-block">从最初生命开端时的海洋,到如今我们人类生活的缤纷世界,地球与生命的样貌发生了很多次改变,而这些变化都一一记录浓缩在地质历史孑造的瑰宝——化石当中。生命的进化之路虽然历经坎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铁律,但更多的是弱者逆袭的挑战故事,故事的最新篇章名叫“人类”。</p><p class="ql-block">请欣赏生物进化的故事,看看46亿年间到底生活在怎样的地质环境,遇到过怎样的危机,他们又是如何奋力进化,努力延续生存的呢?</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多姿多彩的地球矿物</p><p class="ql-block">矿物,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宏观上,矿物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岩石又构成了坚硬的地壳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础条件。微观上,矿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独特、精美、珍贵而不可再生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矿物大约有4700多种,每年还会有几十种的新发现。通常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矿物种类。如: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钨酸盐和磷酸盐等其他含氧盐矿物。</p> <p class="ql-block">谢志峰藏古端砚馆,2009年,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长谢志峰先生将其所藏的140件藏品慷慨捐赠给肇庆,其中有116方历代古端砚、21幅当代名家书画、清代酸枝木箱、石刻等。在这批砚中,有6成以上是配有原装的名贵木盒,非常难得。为我市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2009年2月,为表彰端砚收藏家谢志峰先生对肇庆端砚文化事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肇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其“肇庆荣誉市民”称号。</p> <p class="ql-block">本展览以“观砚识材”、“观砚识器”、“观砚赏艺”、“观铭品砚”、“观砚赋铭”等章节详细介绍谢志峰先生所捐赠的古端砚,让观众在赏砚中了解端砚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谢志峰藏古端砚馆,陈列展出康熙御书碑,这五块碑是清代两广总督郭世隆把他父子们所得的康熙手迹摹勒石上的,刻上有双龙的顶额,底下是雕龙的基座,每方碑刻上都有“御书”两字。碑刻的内容有康熙的诗作和临摹宋代书法家米芾及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诗帖。</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1层,科学知识普及立体图片展——走近神秘大自然</p><p class="ql-block">展览日期:2024.08.20-2024.12.29</p> <p class="ql-block">恐龙世界🦕</p><p class="ql-block">最聪明的恐龙——仿齿龙,神秘的优椎龙,角最多的恐龙——乾龙。</p> <p class="ql-block">热爱科学崇尚创新——肇庆市端州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汇集了青少年科技创意与智慧的盛会,他们带着自己的科技作品,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共同参与到这场科技盛宴之中。本次展览旨在展示端州区中小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教育成果,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展览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科幻画、七巧板、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等,通过展出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主动探索科学,提高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掀起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热潮。</p> <p class="ql-block">2024年肇庆市端州区青少年科技七巧板创意制作竞赛</p><p class="ql-block">指导单位:广东省科协关工委肇庆市科协</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端州区科协端州区教育局端州区关工委</p><p class="ql-block">大赛主题:科技强国有我</p><p class="ql-block">大赛目的:激发少年儿童科技兴趣,提升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增强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促进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比赛设送交作品赛和现场制作竞赛,2024年11月3日,现场制作竞赛在端州区华南智慧城举行,吸引了端州区20所中小学校近400多名学生参加,共同掀起一场创意与智慧的激烈碰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