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笑傲浆糊

<p class="ql-block">说到岳阳楼,你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谁?对,范仲淹,想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大概也没有想到,不经意间他给岳阳楼做了史上最著名的代言和宣传,一传千年,使得“岳阳楼”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一看这蓝底金字的牌匾,大概率能猜出是清朝时期的。孔雀蓝底所衬托的“巴陵胜状”四个金色大字,取自范仲淹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朝刑部尚书张照所书的《岳阳楼记》中的字体。</span></p><p class="ql-block"> 大门两侧柱子上“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出自明代诗人魏允贞写的“岳阳楼”一诗,后面还有二句“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从吟咏岳阳楼的诗文来看,登上岳阳楼把酒临风,是迁客骚人的风雅之举。 </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巴陵呢?巴陵也是岳阳的别称,其名源自一段与蛇相关的神话故事“后羿射巴蛇”。</p> <p class="ql-block">  在门前的巴陵广场上有一座雕像,是后羿手执弓箭瞄准蛇头,肌肉紧绷似乎正在用力。巨蛇张开血盆大口,蛇身缠绕在后羿身上,双方对峙的状态充满了紧迫感。</p><p class="ql-block">传说后羿为了为民除害,勇敢地射杀了洞庭湖里的蛇妖巴蛇。巴蛇的身体化成了无数座高低不一的丘陵,人们便将此地称为巴陵。</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岳阳楼后, 写下了“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诗句,从此"“巴陵”被称为“岳阳”。</p><p class="ql-block">其实《岳阳楼记》开篇就有“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语句,人们也都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但是少有人注意到“巴陵”二字,不来岳阳楼还真不知道后裔不仅射日,还射了巴蛇。</p> <p class="ql-block">进南门首先看到的是五朝楼观, 它以青铜微缩铸造的形式,重现了唐、 宋、元、明、清朝代五座风格各异的岳阳楼景观。不同时代的五座岳阳楼模型建在流水环绕的人工岛上,绿水蜿蜒环绕,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蔚为壮观。各楼均照相关朝代的建筑图画而建,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模型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五朝楼上的“岳阳楼”匾额分别是唐·颜真卿,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康熙皇帝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个白墙青瓦建筑,是“双公祠”, 位于岳阳楼以南155米,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的。门额“双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28代后人范敬宜题写,祠内设两个陈列厅,“名楼风范传天下”在左边,“忧乐情怀启后人”在右边,展现范仲淹及滕子京生平以及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可以仔细看看,了解了人物历史才更能理解“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门联由北大教授龙协涛撰联,原全国书协主席沈鹏书:</p><p class="ql-block">“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p><p class="ql-block">“双公双绩双德,联珠壁、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朝庆历四年,岳阳楼只剩残破的楼台、朽坏的基底,此去经年、垂垂老矣.....初到巴陵的滕子京见此状,心痛不已,决意重修岳阳楼。当它再现壮丽时,滕子京让人将其画成《洞庭晚秋图》寄给好友范仲淹。</p><p class="ql-block">庆历六年(1046)的秋天,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面对老友滕子京的来信和随信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展纸走笔,天马行空,发挥想象,一气呵成了干古名篇《岳阳楼记》。借景抒情,像不像现在的看图写作文?</p><p class="ql-block">滕子京什么人?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南阳人。他只比范仲淹小一岁,两人年轻时同年中了进士(相当于大学同学),同时被贬官,一个贬谪到岳州,一个贬谪到南阳邓州,一生志同道合。 </p><p class="ql-block">范仲淹果然不负所托,执笔写下这篇传世佳作《岳阳楼记》。但范仲淹并没有看到此楼的真实样貌,所以《岳阳楼记》通篇没有提到岳阳楼本身,而是全部都在写登楼之后看到的景象。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范仲淹本是苏州人,对湖景并不陌生, 又根据《洞庭秋晚图》上所绘的景色,写出了洞庭湖上“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不同气象下的壮观景象, 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更主要是要借景抒情以明志,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仗义执言,旷达澎湃。</p><p class="ql-block">“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忠君愛国。</p><p class="ql-block">“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来激励自己,同时也激励同为被贬的好友滕子京。</p><p class="ql-block">他警示后人的“忧乐思想”,倡导的“先忧后乐”精神,历经千年不衰。其格局之大,胸怀之广。虽然被贬谪,但还是忧国忧民,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就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有“太守之乐,其乐也”。</p><p class="ql-block">一封信、一册画、一篇文,成为岳阳楼的千古绝唱。从此,忧乐”精神便成为了岳阳楼的灵魂。岳阳楼也成了“心忧天下,勤政爱民”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最催人心也是最动人的,当属文中最后一句话: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p><p class="ql-block">好一个吾谁与归,我不这样做谁这样做,我不受此苦谁来承受,以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也许是激励万千后人,最豪情万丈的一句话。 </p><p class="ql-block">写下这篇《岳阳楼记》,范仲淹57岁,距离他逝世只有短短六年时间。每次重读此文,你都会更加理解,为何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p> <p class="ql-block">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一年的进士,关系很好,政治倾向也相似。 </p><p class="ql-block">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黯然失败后,滕子京受到牵连,被人诬告贪污,贬官外放,来到了湖南。 </p><p class="ql-block">被冤枉的憋屈,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没有压倒滕子京。</p><p class="ql-block">在岳州的日子里,滕子京并没有怨天尤人,借酒浇愁就此沉沦,而是忍辱负重,投入到落后地区的治理工作中去。</p><p class="ql-block">仅仅一年多时间,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p> <p class="ql-block">滕子京在岳州一共待了三年,干了三件大事。 </p><p class="ql-block">第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岳阳楼,用标志性建筑加大地方宣传力度,第二件大事是兴建岳州学宫,花大力气抓教育,第三件大事是修筑偃虹堤,兴建水利,根治水患,发展经济。 </p><p class="ql-block">三件大事干完,贪污案的最终调查结果也出来了,“滕子京所用钱数分明, 并无侵欺入己”,总算正名了。 </p><p class="ql-block">庆历七年,也就是公元1047年,滕子京调任苏州,3个月后病逝。</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 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范仲淹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到朱家,取名朱说,好在继父为人不错,待他不薄,视如己出,还送他去上学。他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在他22岁那年和哥哥吵架,哥哥很生气,就随口说:“你是个野孩子,根本不是我亲弟弟。”这时他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离开家去学习。</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离开朱家以后,去的地方是山东省邹平市的醴泉寺,“划粥断齑(ji)”的故事就是在醴泉寺,范仲淹每天晚上熬好一锅粥,隔一夜成坨时切成四块,就着加了盐醋的野菜,早上吃二块,晚上吃二块,生活很是清贫,有的同学看不下去了,就拿来一些食物给他吃,他好意地拒绝了说:我吃了这些美食,就不想吃我的隔夜粥了。醴泉寺的大师受感动后每天给他四个饼子,在这里他崭露头角, 高僧推举他去了商丘的《应天书院》。在应天府书院他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常常用水浇脸提神。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使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最终考中进士,步入仕途。</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都不缺乏贫寒之人。缺乏的是贫寒但有志向之人。</p><p class="ql-block">在宋朝,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一条路。范仲腌只有努力读书, 考取功名,成为官员,才能不再寄人篱下,抬起头来做人。 </p><p class="ql-block">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并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职。职位不高,俸禄不多,但他依然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29岁认祖归宗,由朱说改姓范,为什么叫仲淹呢?,因为他崇拜的偶像是隋末大儒王通,提起他的孙子估计大家都知道,叫王勃(写了滕王阁序),王通的字是仲淹,于是他就叫范仲淹。</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同苏轼一样在官场上因直言进谏,三起三落。三贬三光之后,在饶州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就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告诫他说,“君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愿君此后缄默不语,少管闲事。”</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立即回复了一首同名的《灵乌赋》,铿锵作答道: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p><p class="ql-block">这句后来被鲁迅先生释成白话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大概意思宁愿鸣叫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默默地活着。</p><p class="ql-block">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由青州前往颖州(今安徽阜阳)赴任途中,病卒于徐州,享年64岁。宋仁宗亲书其墓碑为“褒贤之碑”,谥号“文正”。</p><p class="ql-block">现苏州市郊天平山建有范公祠,祠内悬挂着一幅清康熙年间的匾额,上书“第一流人物”。</p><p class="ql-block">介绍一下。王通(584年-618年),字仲淹,隋朝河东郡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思想家、教育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祖父。</p><p class="ql-block">门人弟子多达一干余人,有“河汾门下”之称, 当时人称他为“王孔子”。</p><p class="ql-block">关于王通的门徒,不妨列一个名单,那将是一个很长的花名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陈叔达、李密、李世绩、张玄素、温大雅……王通的门人,几乎构成了后来“贞观盛世”的名臣班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span></p><p class="ql-block">岳阳楼顶檐所悬挂着的金字牌匾上, “岳阳楼”三字笔力遒劲、刚柔并济,却没有署名和钤印,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我们所熟知的“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银行”,都是他所题写。 他是谁呢?</p><p class="ql-block">1961年,新修的岳阳楼公园开放参观后, 许多游人对主楼匾额有意见,因为它是民国时的湖南大军阀何键所题,便主张将它换下。那么该由谁来题写这块名楼牌匾呢?首先被想到的是身为湖南老乡的毛泽东主席。毛主席闻听此事后,推荐了文人才子郭沫若来写。 </p><p class="ql-block">郭沫若虽长期从事写作、考古等文化活动,却从未到过岳阳楼,若不是因为领袖嘱托,想必不会有为它题匾的机缘。既然是名楼主匾,他不敢怠慢,精心写了好几幅字寄过去,谁知最终选定的竟不是郭沫若自己精挑细选出的字。 </p><p class="ql-block">最后镌在匾上的,是郭沫若写在信封上的“岳阳楼”三字,因此没有落款和印鉴。 </p><p class="ql-block">真是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也算得上是一桩意外的小插曲吧。 </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由鲁肃建的阅军楼,存世已1700年。一千多年来,岳阳楼曾经屡次被毁和重修。</p><p class="ql-block">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一座保持原址原貌的古代建筑。“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十个字把岳阳楼的外观特色准确形象的描绘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岳阳楼共三层,每一层分别代表天时、地利、人和。岳阳楼建于岳阳的西城门之上,没有打地基,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它主要靠楼内四根直径为50厘米的楠木金柱承载绝大部分重量,自楼底贯穿楼顶。</p><p class="ql-block">岳阳楼每层都有高高翘起的檐角,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叫做飞檐。而且它每层檐角上的装饰物都不一样,一层为凤,二层为龙,三层为云。</p><p class="ql-block">楼顶很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名字叫做盔顶。像这种拱而复翘的盔顶式构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整个楼体全靠古代传统工艺木料榫(sun)接而成,没有一颗铁钉,一块砖石,结构非常严整精巧,是一个纯木的建筑,整个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工艺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所以,被称为“岳阳天下楼” 。</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一楼翘首的是凤凰,二楼翘首的是龙头,三楼翘首的是如意祥云。 所谓龙在上凤在下,龙凤呈祥,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步入一楼可以看到迎面有《岳阳楼记》雕屏,雕屏两侧有一副长联: </p><p class="ql-block">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词条百废俱兴,吕纯阳词条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 使我怆然涕下。 </p><p class="ql-block">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丽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p><p class="ql-block">这副长联是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荃词条重修岳阳楼时,云南才子窦垿</p><p class="ql-block">(xu)所撰、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 </p><p class="ql-block">上联是说:岳阳楼这座楼阁有什么奇特的呢?这里有杜甫的五言绝唱《登岳阳楼》 诗,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忧乐两字总关情,滕子京在这里重修了岳阳楼,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多次被岳阳楼的美景所陶醉,留下了三醉岳阳楼的传奇故事。诗人、文人、官吏、仙人都曾汇集于此,而我现在却看不到这些前古贤人,使我不免黯然神伤,怆然涕下。</p><p class="ql-block">下联是说:登上岳阳楼之后就可以看到洞庭湖往南可以进入三湘大地,往北可以通过长江三峡中的巫峡,西面的巴陵山带来连绵不绝的凉风爽意,而岳州城的东面则可有路通往高山地带。潴者(洞庭湖)、 流者(长江)、峙者(巴陵山)、镇者(岳州城),这些景物在岳阳楼上可以一览无遗,但不同的人看到这一切的所思所想也是各有不同,有人看了以后只觉得景色十分美好,但有些人就会“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其中的真意还得靠大家各自去感受。</p><p class="ql-block"> 此联一共102字,上联和下联各有十一个短句,以问句起,以问句终,对仗工整,文采斐然,极富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令人百读不厌。</p><p class="ql-block">有人形容窦垿这幅长联是--“两行文字干秋史,一副对联百部书。”</p> <p class="ql-block">步入二楼,迎面还是《岳阳楼记》十二幅紫檀木雕屏, <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乾隆皇帝御赐。为</span>清朝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照所书。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二个雕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p><p class="ql-block">当年滕子京收到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 他觉得这篇文章超出了他的预期,于是立马请来了北宋大书法家苏子美书丹、邵餗篆额。在当时,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和邵餗(读su四声)篆额合称“巴陵四绝”。很可惜,北宋岳阳楼仅存33年,毁于宋神宗元宋元年时的一场雷电之火。我们已经无缘可见了。</p><p class="ql-block">大家现在在二楼看到的雕屏是由清代大书法家,乾隆的提笔书法老师张照所写的《岳阳楼记》,同样非常珍贵。张照在写这篇文章时用了4种书法。</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看到,从开头庆历四年春一直到前人之述备矣,这部分是一个背景描写,张照用的正楷来书写。</p><p class="ql-block">从后面一段然则北通巫峡一直到其喜洋洋者矣,这部分是一个景物描写,为了配合范仲淹文章的气势,张照用的行书书写,洋洋洒洒、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心思想部分,张照笔锋一收,改为了行楷,最后写完全文,落款用的擅长的草书,由此可见,张照书法功底之深厚!</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还有许多重复的字,如10个之、7 个忧、4个乐字,这些字起笔和落笔都不尽相同,形态各异,他将文章的意境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当中。</p><p class="ql-block">当年乾隆皇帝对张照的书法相当推崇,他是这么评价张照的:“羲之之后只一人,除了张照谁可比”。并且御赐12块紫檀木将张照的书法雕刻于其上。</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书丹?书丹‌是一个碑刻术语,指的是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一楼和二楼都挂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雕屏。落款均署名张照,为什么会有二个一样的雕屏呢?</p><p class="ql-block">原来,清代道光年间岳州来了一个姓吴的知县,他上任后看到了精美珍贵的《岳阳楼记》雕屏,心生贪念,想将雕屏据为己有,随后在民间暗地请了一位雕刻高手花十七个月精心仿制了一副《岳阳楼记》雕屏,趁着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来了一个偷梁换柱,把真迹雕屏给换了下来。三年后,他卸任时带着真迹雕屏乘船离开岳州,却没料到半途中洞庭湖上狂风大作, 把船给掀翻了,他的家人想抱着雕屏求生,可这组雕屏是用紫檀木所雕刻而成, 紫檀木密度大于水,遇水即沉,于是他们一家也随着雕屏沉入湖底了。</p><p class="ql-block">到了枯水季节,一个老渔民打渔时误打误撞把雕屏给打捞上来,不慎将第八块板上“歌互”两字和第十块板上“乐”字损坏了。后来又被岳阳一个有名的才子吴敏树花了120两银子买了回去,,花了3年时间临摹张照手迹,才补上被损的3个字。直到1933年岳阳楼整修时,地方政府以120块大洋从吴家后代手中赎回真迹雕屏,由于岳阳楼内一楼的门厅内已经有了一副雕屏,人们便将这幅真迹放在了楼阁的第二层,悬挂至今。不管怎样那仿雕屏也有一定历史年头了。据说是樟木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间传说有《真假雕屏》,《雕屏被盗记》 ,传奇小说有《巴陵大盗》,电影《巴陵窃贼》更是轰动一时,是当年创票房纪录的擎旗之作。素材都是来自《岳阳楼记》雕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干坏事会臭名远扬,遗臭万年。而干好事会名闻遐尔,流芳千古。</span></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记》雕屏中第八块屏上的“歌互”的修补痕迹。</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记》雕屏中第十块屏上的“乐”字的修补痕迹。</p> <p class="ql-block">到了三楼,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毛主席的狂草。毛主席在1964年南下视察,回途经岳阳时有感而发,写下诗圣杜甫的五言绝唱《登岳阳楼》:</p><p class="ql-block">“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去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笔意奔放,雄健挺拔,深得怀素狂草遗风,又自成一格。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主席把原文中老病有孤舟的“病”字改为了“去”字, 这一改,使老病无助的凄凉一下子淡去了八九分。 </p><p class="ql-block">因1964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湖南湖北的血吸虫病特别严重!毛主席担忧当地人民的病痛,希望病痛能够“去”了。</p><p class="ql-block"> 三楼还有李白、杜甫、张说、白居易、孟浩然、 韩愈、李商隐、范仲淹、滕子京等的壁画以及他们的诗文手迹。</p> <p class="ql-block">上三楼,凭栏眺望,眼前是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水,耳边不由自主的回荡起那些千古佳句:“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恰如东西两侧之楹联所描绘。其西联:“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系当代书法家李立所书。东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为唐朝李白所书。</p> <p class="ql-block">上接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来到岳阳。他与夏十二等友人喝过酒后,便急不可待地登上了岳阳楼。他们来到一块石头前,夏十二想到了神秘石刻的事,指着那如斧凿雕刻的印迹说:“传说这是吕仙所留,至今仍然无人能猜出个中含义。”</p><p class="ql-block">李白闻言不觉将眼光定格在那石刻上。李白略一沉思,便猜出了谜底。他说:“这其实是一幅描写岳阳楼景色的绝妙好联。”夏十二还是不解,李白继续解释说:“风、月,两字无边,岂不是风月无边?”吕仙出了下联,想让人对上联。 我已对出上联。你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句子描写眼前景致,岂不是精妙绝伦?!” </p><p class="ql-block">李白说完,突然“轰降”一声巨响,石刻竟然消失了,夏十二等人大为叹服,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请李白将这副对联题写下来。</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主楼北侧的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故事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醉亭也和岳阳楼一样属纯木结构。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一楼楼屏上是由国画大师殷本崇绘制的吕洞宾卧像。</p><p class="ql-block">作者把吕仙飘逸的神态,满洒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上书有吕洞宾所作的一首七绝: “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p><p class="ql-block">画屏两边挂着由清代方功浚撰书的一副对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p><p class="ql-block">楼上, 吕洞宾的木雕像端坐在一个神龛里。 他一手举杯,一手持书,神态十分端庄。龛额上题有"诗酒神仙"的字样。为端庄典雅的岳阳楼增添了一丝豪放飘逸的道骨仙风之气。</p> <p class="ql-block">仙梅亭。在岳阳楼的南侧,和三醉亭遥相呼应。追溯其历史,它的建立源于一个传奇的故事。明崇祯十二年岳州推官陶宗孔在重建岳阳楼的过程中,于楼基沙石中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石头。经过清洗,石头表面显露出二十四尊枯梅一枝,时人以为此乃神物,遂称之为“仙梅”,并特意建亭置石其中。</p><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亭中的青石板,上面详细记载了亭子的重修事宜。一面是知县亲自著文记载的重修志,另一面则是知县维修岳阳楼时请画工临摹的一幅梅花图。</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的“四绝”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滕子京修楼:滕子京在宋代重修了岳阳楼,使其成为当时的名胜之一。</p><p class="ql-block"> 2.范仲淹作记:范仲淹为岳阳楼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以其宏大的论述和文采被誉为绝作。</p><p class="ql-block"> 3.苏舜钦手书:苏舜钦(字子美)将《岳阳楼记》书写成书法作品,展现了其卓越的书法技艺。 </p><p class="ql-block">4.邵餗篆刻:邵餗将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等内容刻成石碑,保留了这段历史文化的印记。 </p><p class="ql-block">这些“四绝”不仅体现了岳阳楼的历史价值,也展示了当时文化名人的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岂止是“四绝”,应该还有“二绝”。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却写出了“岳阳楼记”。郭沫若也没有到过岳阳楼却在上面题了“岳阳楼”三字。没有到过岳阳楼却写出了千古的文章和牌匾,从此成了岳阳的名片,只有岳阳楼有此事吧?</p><p class="ql-block">黄鹤楼,滕王阁牌匾都是从右往左,而岳阳楼却是从左往右念的。</p> <p class="ql-block">讲个范仲淹的故事。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p><p class="ql-block">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干载难逢的机会,干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p><p class="ql-block">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p><p class="ql-block">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p><p class="ql-block">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在宋代,“文正”这个谥(shì)号是授予文官的最高等级,整个宋代得到这个称号的寥寥人。</p><p class="ql-block">据说,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这个谥号的人。 </p> <p class="ql-block">“南极潇湘”牌坊, 上面有幅对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这副对联是由清朝的书法家张照所撰。</p><p class="ql-block">意思是洞庭湖往南可以通过湘、 资、沅、澧四水到达三湘大地,欣赏潇湘月色。往北通过长江到达巫峡,来欣赏巫山十二峰。</p><p class="ql-block">他的书写者是我国著名艺术家刘海栗老先生,刘老先生在1984年书写对联时已经90岁高龄了,但他的落款却是“刘海栗年方90”,说他才90岁,足以看出他年轻的心态和幽默的性格。</p><p class="ql-block">在北面还有个“北通巫峡”牌坊。另外还有2个牌坊分别写着“气象万千”,“朝晖夕阴”。都是取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p> <p class="ql-block">沿着岳阳门往下走,据传是鲁肃训练水兵的“点将台”旧址。此门直接通往洞庭湖。</p> <p class="ql-block">岳阳门下石阶到城墙边,这有点将台遗址和怀甫亭。 1962年,在我国唐代爱国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为纪念其晚年生活漂泊于岳阳一带,岳阳人民建亭予以纪念。</p><p class="ql-block"> 亭中竖有石碑一方, 正面刻有杜甫画像及其《登岳阳楼诗》, 背面刻《怀甫亭序》,介绍杜甫生平事迹。“怀甫亭”樟木匾额为朱德所书。</p><p class="ql-block">西亭柱上挂着一副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 人间改换已无诗。</p> <p class="ql-block">《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p><p class="ql-block">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p><p class="ql-block">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p><p class="ql-block">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p><p class="ql-block">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p><p class="ql-block">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 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和朋友夏十二一起登上岳阳楼,写下这首诗。作者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舒爽,兴致勃勃, 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p> <p class="ql-block">《登岳阳楼》【唐】杜甫</p><p class="ql-block">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p><p class="ql-block">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p><p class="ql-block">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p><p class="ql-block">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名作,触景生情,忧国忧民之情怀溢于言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登岳阳楼》。二年后在湘江的一条小舟上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诗仙李白的诗,再看诗圣杜甫的诗。一样的登临此地,一样是一首五律,感觉像是从云端一下子猛地跌落到了人间地狱似的呢....在岳阳楼上远眺,一样是开阔的水面,一望无际的烟波,一样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可是咱们的诗圣却潦倒落魄、 孤苦衰老,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身边没家人没朋友,真是苦不堪言啊!</p><p class="ql-block">可面对这些的不是别人,而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所流的泪,不止是为自己当时所处的困境而流,也不止是为自己生平怀才不遇而流,更是为国家的动荡战乱而流,为百姓的流离悲苦而流。</p> <p class="ql-block">题岳阳楼 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岳阳城下水漫漫,</p><p class="ql-block">独上危楼倚曲栏。 </p><p class="ql-block">春岸绿时连梦泽,</p><p class="ql-block">夕波红处近长安。 </p><p class="ql-block">猿攀树立啼何苦,</p><p class="ql-block">雁点湖飞渡亦难。 </p><p class="ql-block">此地唯堪画图障,</p><p class="ql-block">华堂张与贵人看。 </p><p class="ql-block">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冬,又被贬谪为忠州(今重庆市)刺史,经过岳阳时留下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p><p class="ql-block">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p><p class="ql-block">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p><p class="ql-block">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p><p class="ql-block">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p><p class="ql-block">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却并不直白地说出,而是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以及巧妙的比喻,如“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出仕却无人引荐的处境,既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又不失身份,做到了不卑不亢,在情感表达上很有分寸。</p><p class="ql-block">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p> <p class="ql-block">《望洞庭》 唐.刘禹锡</p><p class="ql-block">湖光秋勇两相和, </p><p class="ql-block">潭面无风镜未磨。 </p><p class="ql-block">遥望洞庭山水翠, </p><p class="ql-block">白银盘里一青螺。</p><p class="ql-block">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赴和州任刺史、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约有六次。</p><p class="ql-block">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p> <p class="ql-block">看前面几位诗人写的诗,除了孟浩然是干谒写的诗,其余几位都是被贬谪路过这里写下的诗句,赋诗兴叹,借景抒情。难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常常喜欢登高远眺,借此抒发豪情壮志。特别是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站在高楼上, 俯瞰着远方的美景,心中涌起万丈豪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迁客骚人”们总是与楼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他们用文字和情感,将楼描绘得千姿百态,赋予了它们生命与灵性。而楼因此有了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人雅士写出来的那种意境和情怀。是我等不能比的,能与古人神游才是一大幸事。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span></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前新建的碑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共嵌石碑80余方。</p><p class="ql-block">记述了岳阳楼的历史以及历代名人的诗作,有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唐代诗人赞美岳阳楼的诗文。</p><p class="ql-block">有祝允明、董其昌手书《岳阳楼记》,于右任的《重修岳阳楼》碑等古往今来名人的诗文,都是书法中的极品。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看这个雕刻上面是不是少一个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