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峒峪,一座不该被遗忘的故城

瞭望

<p class="ql-block">  昨天李连科就和我们电话约好,今天刘浩泉、马西科老师和我,一共四人,一起去老峒峪考察一下,老峒峪是古遗址,文化层深厚,很有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老峒峪,位于安丘城西南约三十三公里处,地处沂蒙山东边沿,上世纪40年代,曾经短期是安丘县(后改称丘南)政府驻地,周围有望海山、峒山、大谷子顶、棋盘山、琴鼓山、杓子山等,群山耸立,东西南三面环山,只有东北向是平原,发源于胡家旺的峒峪河(又名店子河、挥金河),从村前蜿蜒东流,环村南村东盘旋而过,难舍此地此景,留恋之极,出村后一路直下,倾泻至下峒峪以北的共青团水库(又名韩家庙子水库)。全村1400多口人,有耕地两千余亩。据《都氏祖茔碑》载,明代都氏由乐安县(今广饶县)大王桥迁居峒峪里,因村主水环山,地势相对平展之处,即所谓“石当山回水曲处”之地形,取名峒峪。下峒峪,中峒峪立村后,改称老峒峪。</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安丘出发,沿下小路西行至凌河,再转歌尔大道,很快就来到雹泉,在南行拐向西南,便来到老峒峪村,村北由金牛池流下来的神泉河水,在村后蜿蜒东流,并汇聚成的一湾碧水,一座小桥灵巧地架在碧水之上,小桥是入村的必经之路。穿过小桥,沿公路行至老峒峪村里,李连科局长说沿路到村前,村前有一座古老的石桥。</p><p class="ql-block"> 在李连科局长指点下,我们来到了村前的小河边,村前有一条小河,这大概就是峒峪河了。原来老峒峪被神泉河和峒峪河,两条河流夹在中间,像两条玉带披挂在身上,美丽无限,两条河流分别在村前村后,百回千转,蜿蜒曲折,流连忘返,不忍离去,这美景神仙也会留恋。</p><p class="ql-block"> 河上一座石桥,小路过石桥西去,大概是去胡家旺的道路。石桥的东侧确有一座废弃的小石桥,横斜在河里,小桥的桥墩也是一块大石头,匠人凿上了凹槽,将平板石条平放在石桥墩上的凹槽里,两块石板,三块石头凿成的桥墩,构成一座两孔平板石桥,别具匠心,有一副特别的韵味,这样的石桥,我还是第一次见。桥面的石板有两米长,一米多宽,行人和小推车走在上面绰绰有余,桥墩也没有一米高,我想这样的石桥,假如到了雨季,山上流下来的水,在这里汇聚,肯定会漫过小桥,再看看现在人们走的石桥,由于地陷,中间桥墩已经倾斜,成了危桥。</p> <p class="ql-block">  刘浩泉老师和李连科局长在废弃的小桥处录视频的时候,我爬上了小桥北旁的大土堆,大土堆上面高低不平,方圆有三四十米,向西北方向有一道岭,约向西北越窄也越低矮,直至和地面一样,上面长满了不规则的刺槐、白杨、榆树等,看起来是自生自长,每人管理,树木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大土堆平顶被树叶子覆盖着,不平整,有许多井狀的窟窿,我认为是盗挖文物挖的,等到他们二位上来后,李局长说,可能是已经塌陷的姜井子,不是盗挖文物挖的洞。我们转到大土堆北侧,北侧是一块平地,也被树叶子覆盖了,大土堆北侧平地上,横躺在一马槽,青石质的,长约三米,宽六七十公分,一定是大户人家用的,这个马槽同时可喂养三四头牲畜,小门小户用不了这么大的马槽。</p><p class="ql-block"> 这难道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老峒峪古城遗址,想想毕竟过去几千年了,古城遗址成这个样子,也不足为怪。李连科局长说这大土堆和那道土岭,是防毛子的围子墙,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很有可能是防洪水用的大堤,毕竟老峒峪在三面环山的山坳里,下暴雨时,从山上倾泻下来的洪水汇聚到这里,会波浪涛涛,狂呼着淹没村庄,有了这道大堤,洪水会改道向东流,在村前舒缓后,再转向北去。</p> <p class="ql-block">  不去管这些了,我们上车去找老峒峪的村志石看看,在村子中心十字路口东南侧,我们找到了老峒峪村志,两块志石并列,东旁一块高大,是大理石碑,赫然写着“潍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峒峪遗址”;西侧一块较小,是村志,正面刻着“安丘县雹泉镇老峒峪”,背面刻着“位于雹泉南3.7公里,是年341户,1290人。据考,明代立村。因村近水环山,地势相对平展,即所谓‘石当山回水曲处’之地形,取名峒峪。下峒峪,中峒峪立村后,改称老峒峪。”是1993年雹泉镇人民政府立的,这村志记载来源于《都氏祖茔碑》,看完这些,我们颇有些满足。</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再查看《安丘地名志》载:老峒峪遗址在雹泉镇老峒峪村底及村东北角。现老桐峪村大部分压在遗址上,面积约12万平方米。从西部的断崖处勘察,文化层厚约3.5米,有大片灰坑、红烧土,陶片、石器等,并发现了石斧、石铲、石凿和陶 鬹 、陶壶等。经鉴定,属大汶口——龙山时期文化。该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对研究原始社会末期文化,有重要的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原来老峒峪文化遗址坐落于整个老峒峪村庄底部和村东北角,多年里村民因建筑房屋,遗址大部分被破坏。前几年,村民建房挖地基,曾经挖出不少文物,李局长听说有一收古物的南蛮子,从一家新建房的村民家里,一次就收走15件古物,当地派出所民警听说后,将没来的及离去,住在雹泉镇区的南蛮子抓住,把收的古物没收了,当时担任文化局长的李连科打听到这件事,再问,因过去时间稍长,就没人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老峒峪历来以古老文明著称于世,据考察旧石器时代就有部落生存于此,老峒峪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文物不计其数,许多都是文物珍品,据出土文物证实,老峒峪是新石器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安丘博物馆收藏的一级品文物中,就有老峒峪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璇玑形玉壁、大汶口晚期的陶鬶、黑陶背壶等。安丘博物馆收藏的大汶口晚期陶鬹通高28厘米,器表光洁,呈淡黄色,细颈、短流、扁圆腹,宽带状,錾附于颈、腹,三袋足较小,足腹浑然一体,最大腹颈处饰一周附加纹,胸前饰圆饼一枚,是标准的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器物,是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老峒峪遗址两公里处金牛泉畔,便是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法兴寺,历史积淀深厚,环境优雅怡人。法兴寺明嘉靖年间重修,盛于元、明、清,香火鼎盛时常驻五百多僧人。几度损毁,又几度重建。最近毁于文革,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当地信众在原遗址处又重建法兴寺。法兴寺前琴鼓山与金牛池,山水相依,相互掩映,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来此观景拜佛的善男信女,接踵摩肩,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年间,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职潍县县令时,听说老峒峪遗址和琴鼓山、金牛池的美丽传说,专程到法兴寺祭拜,赞叹此地环境之幽静,挥笔题诗曰:</p><p class="ql-block">横看似琴侧如鼓,红衣少女池边舞。</p><p class="ql-block">苍松翠柏奇石立,千姿百态令人迷。</p><p class="ql-block">晚风习习枝叶摇,流水哗哗石上行。</p><p class="ql-block">池边金牛遗迹在,清泉似酒醉宾朋。</p><p class="ql-block"> 老峒峪,这个被神泉河、峒峪河两条玉带缠绕的、美丽的桃花源,不知还有多少令人着迷的美丽传说;老峒峪村地下及周围,这片神秘的土地里,不知还掩埋着多少人们未解的秘密。我想,总有一天,历史会打开尘封的记忆,让掩埋在地下的明珠重放光彩,让老峒峪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人世间重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