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床头书和时下追的刑侦剧不经意的有了某点暗合和牵扯,阅读变得好玩起来。</p><p class="ql-block"> 《逃出瓶子的精灵》是老六和梁文道联袂推荐,除了对两位读书前辈的信任和它拥有一个好听的书名外,更是因为它集结了哲学长河中众多熠熠发光的名字和思想:卢梭、康德、尼采、黑格尔……</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遇到很多哲学金句: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上帝已死。成为你自己......不确定性越强,句子们就愈发沉甸甸。</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让句子的作者回归历史,介绍他们的思想在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缘由。近四个世纪以来,从法国大革命成功,神权被推翻,人从上帝手中夺回控制权,秩序重构,“我”意识觉醒。理性认知下的建章立制,到科学出现、一统天下,然后感性意识抬头,艺术蓬勃发展。几百年来,先知们走在社会和思想的前端,不断发出自我诘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笛卡尔(1596年)说,我思故我在。十八世纪的康德在散步中思考理性的意义:自律即自由。黑格尔(1820年)存在即合理。尼采大声疾呼(1882年):成为你自己。海德格尔(1923年)却说:人,诗意的安栖。1946年的萨特发表演讲:人是自由的存在……由此繁衍出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主义,结构主义等等,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哲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书的封面则正好诠释了这一点,正中斜划出一道力透纸背的裂缝,露出灰色书皮下的一抹湛蓝。拿到时我就被这简洁的设计所吸引,不曾想竟与近日电视剧中介绍的:1946年国宝级画家卢奇欧·封塔纳的作品《空间概念》——在画布划了几刀就拍出上亿元天价的故事有了异曲同工之妙。方才解惑,理解到编者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更为有趣的是,这本500多页我读了近二个月的书(内容较为晦涩难懂),起因仅仅只是为荷兰哲学系一年大学生准备教材,可见,自我知识储备的贫乏。作为一本哲学书藉,倒是与十年前读的皆为教材的《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一样,可以帮助我们站在一个较低的起点,却是系统的高度俯瞰哲学发展史,于草灰蛇线里摸索其中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虽不真切,但已依稀可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