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试人间第二泉

苍苍蒹葭

<p class="ql-block">  无锡的地名由来尚无定论。根据元代《无锡县志》记载,无锡的锡山原本产锡,在汉代初年锡矿挖尽,故被命名为无锡。又有传说秦代大将王翦在经过此地时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便将此地命名为无锡。</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块碑是始皇嬴政提前让人刻好埋下的,就像陈胜吴广起义时在鱼肚子里放的书帛一样,用来彰显自己“受命于天”,树立威望。尽管这个传说属于野史,我还是愿意相信。😀😀</p> <p class="ql-block">我有一段情呀,唱把啦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唱一只无锡景呀。</p><p class="ql-block">小小无锡城呀,盘古到如今,</p><p class="ql-block">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p><p class="ql-block">一到(仔)民国初年份呀,</p><p class="ql-block">新造(那个)一座(么),</p><p class="ql-block">光(呀)光复门呀。</p> <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曾描写过钱钟书故居:“两棵大树高粉墙,一条小河映花窗。江南处处有此景,难辨张家和李家。这是钟书当年在无锡七尺场的家。”</p> <p class="ql-block"> 1911年,江苏无锡的一户钱姓人家里,正在举办抓周礼。大红的喜布,一个穿着红棉袄的小孩避过滚圆的鸡蛋,拨开精巧的算盘,抓住了一本书。他的父亲大喜,给他取名叫钟书。</p> <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这个学贯中西的老先生。《围城》里有无数幽默而又睿智的经典句子,令人回味无穷忍俊不禁,而且,因为他讨厌林徽因,甚至因此写了《猫¥来讽刺她。</p> <p class="ql-block">在清华的时候,他很是淘气,他们经常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他们班里有一个姓许的同学,这个同学暗恋班中的一个女生,于是上课的时候,他总是偷偷的盯着那个女生看。这时候钱锺书就没有心思听课了,他在笔记本上画了一系列的表情,都是那个许同学的表情图。估计放到现在的话都可以做成表情包了。后来多年以后,那位许同学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们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依然还是很开心,我想这便是青春青春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是那样的单纯。(这副图片和这个故事没有联系😀😀)</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唐代和明清时期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园林和祠堂,形成了独特的古镇风貌。‌清代康熙和乾隆两帝多次南巡并游历此地,乾隆帝曾亲笔题字“惟惠山幽雅闲静”,称赞其风景优美。惠山古镇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还被誉为中国江南地区的“露天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鼋头渚位于太湖西北岸,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其自然景观的独特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传说,太湖中有一只鼋精作恶多端,后来被神仙点化成石镇守于此,寓意着镇邪除恶、守护安宁。</p> <p class="ql-block">此祠堂是为纪念大孝子华宝而建。传说华宝弱冠之礼前,父亲战死沙场,于是华宝就坚持不束发,并且一生不娶?后来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因过继了自己的侄子,终了一生。乾隆帝感其孝心,特命刘罗锅的老师书写此匾,并建四门牌坊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的名字“寄畅”取自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生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句话,寓意着园林的宁静与和谐‌。寄畅园的名字不仅表达了园林主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始建于明嘉靖初年,最初由无锡人秦金购置惠山寺的二等僧舍辟为别墅,名为“凤谷行窝”。秦金号凤山,园子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凤谷”包含了地名与人名两层意思。行窝区别于行宫,表明一种追求隐逸的山林野趣。</p><p class="ql-block"> 中国十大园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作诗最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六百年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据说是当地的网红树,每到深秋,银杏叶黄的时候,这里会成为热闹非凡的打卡地。但是,对我来说,只是一笑而过。因为我们日照,有一棵四千多年的银杏祖宗,而且,留下了“莒鲁会盟”的典故,和成语“勿忘在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塔叫龙光塔。传说,自公元1223年第一个状元蒋重珍后,数百年间无锡再无人考中状元。有人认为无锡不出状元是“龙不角耳”,经高人指点,建塔。1574年,龙光塔建成后。无锡人孙继皋果然高中状元。后来,无锡又出了三个状元,于是龙光塔成了无锡人崇尚读书精神的象征。如今,也被人叫做状元塔,据说每年高考前都有考生和家长过来拜遏。</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大家都知道。书院内悬挂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联由顾宪成所撰,便是东林书院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最早这副对联就是挂在这里的。</p> <p class="ql-block">美人石。充分展现了太湖石“瘦漏皱透秀”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寄畅园从秦氏家族明代建园开始,到一九四九年最后一任圆主把它捐献给国家,历经四百多年,三十多代,从未转让给外姓人。这也打破了“富贵不过三代”的魔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惠山泉,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亲品其味,故一名陆子泉,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二泉下池。</p><p class="ql-block"> 农历七月十五,是圆月映在泉水中的最佳观赏日子。喷水的螭首为明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下池,呈长方形,实为鱼池。明代雕刻家杨理特在下池池壁雕刻了一具螭首,这螭首似龙非龙,俗称石龙头,中池泉水则通过石龙头下注到大池之中,终年喷涌不息。</p> <p class="ql-block">唐朝李绅曾经在这里写出《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来李绅中了进士,上任的时候为了巴结上司,特地带了泉水作为礼物,没想到被宰相李德裕喝中,每个月都让无锡县令用军事驿道快递百坛,上演了一出类似“一粒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著名诗人皮日休因此写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p> <p class="ql-block">此处的“天下第二泉”有赵孟頫书写。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块条石以为栏,池深三尺余。池中泉水水质很好,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中池紧挨上池,呈四方形,水体清淡,别有风味。</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二泉”的由来还和两位大家有缘,一是苏东坡,一是茶圣陆羽。苏轼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吟唱,而陆羽则评定了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从而使得惠山泉的地位无可争议,第一泉就麻烦了,趵突泉,玉泉,白沙泉等明泉一直在争,一直也没有尘埃落定。</p> <p class="ql-block">惠山泉的泉水实为雨水。惠山为石英岩结构,每逢下雨,雨水便渗进山体,经过岩层的过滤,慢慢从泉眼里冒出。</p> <p class="ql-block">听松石床。</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见证了历史的文物,不仅现在亭内的“听松亭”匾额为冯其庸所书,其名称的来由更具传奇色彩,民间记载是南宋岳飞抗金期间,金国大将金兀术被岳家军追击,败退至惠山寺,精疲力竭躺与此石床,半夜满山松涛响起,以为岳家军追至,仓皇失措掉落石床,至今石床上还留有抓痕,当然,这是传说,有待考证,但石床则是货真价实的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据说阿炳的二胡曲《听松》,也和这个石床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里有108家祠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涵盖了从唐代到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些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山古镇被誉为“露天历史博物馆”,展示了江南吴地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无数的名人成就了无锡的地杰人灵。顾恺之,伲赞,徐悲鸿,吴冠中,钱钟书,钱穆,钱伟长,秦少游,秦邦宪,刘半农,刘天华,华彦钧,顾圣婴,荣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的后人在无锡定居以后,也为他建了一座精致的园林式祠堂,当然,少不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 <p class="ql-block">来无锡,一定要看看他。</p><p class="ql-block"> “夏天晚上,我们在外面乘凉时,老远就会听到那首熟悉的无名乐曲,这是阿炳从工运桥地区卖唱结束回家来了。用二胡拉出的那首乐曲,如泣如诉,扣人心弦。随着琴声渐行渐近,小朋友们会不约而同地喊:来了!来了!这时就会看见,这位穷困潦倒、走街窜巷卖唱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中等个子,一袭旧的灰长衫,一副黑眼镜,手拉二胡,背负琵琶,由梳着细辫的中年妇女董催弟搀扶着缓缓走过来。”</p><p class="ql-block">这是70年前,无锡老城区的日常一景。</p> <p class="ql-block">  阿炳着长衫,结道士发髻,戴圆墨镜;背后背着琵琶,右肩上搭着一个搭裢,这是阿炳当年放笛子、箫和写有曲目供人点的折子的地方;他边走边拉琴,右手操弓,左手按弦。这是当年阿炳的真实情况。 </p> <p class="ql-block">  阿炳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得名,跟西湖三潭印月有关,受这个景点名的启发。20世纪30年代,广东音乐风靡江南,其中一首就叫《三潭印月》,阿炳曾经学过,也受过影响。</p><p class="ql-block"> 1950年,学者杨荫浏到无锡给阿炳录音,杨荫浏问阿炳这个二胡曲叫什么名字,“阿炳回答没有名字,杨先生坚持要有一个名字。想了很久,阿炳说,那就叫它《二泉印月》吧。”杨荫浏听后向阿炳提出,印月的“印”字,有抄袭之嫌,改成“映”字如何,阿炳欣然同意。”</p><p class="ql-block"> 杨荫浏是出身无锡赫赫有名的书香门第杨家,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他也是杨绛先生的从叔。杨荫浏11岁时,就向阿炳学过琵琶,那时阿炳也只有十七八岁,但已经是无锡城里有名的音乐道士了。他双目失明后,杨荫浏先生还曾向他讨教过梵音锣鼓。</p><p class="ql-block"> 所以,曲解《二泉映月》为月儿倒映在泉水中的人们,别再这样想了。</p> <p class="ql-block"> 杨荫浏先生的《瞎子阿炳小传》中,这样真挚地写到阿炳最后的录音:</p><p class="ql-block">“瞎子阿炳对他这一次的演奏,自己并不认为十分满意。当我们请他多录几曲的时候,他不大愿意。他说:“我荒疏太久了,两只手不听我的话,奏得太坏了,我自己听着,不大顺耳。我很高兴给你们录音,但我要求你们耐心一点,等我温习了一个时期,然后继续录音。”当时我们和他约定,在一九五零年寒假中或一九五一年暑假中再给他录音。</p><p class="ql-block">但事情变化出于意料之外!一九五一年一月得友人黎松寿来信说阿炳吐血病故了。</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个琵琶原为无锡籍音乐家曹安和所有,阿炳最后录音时所用,现保存在阿炳故居。曹安和与杨荫浏同为瞎子阿炳及《二泉映月》等的发现、记录者,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顾问。长期从事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和琵琶、昆曲的演奏与教学。</p> <p class="ql-block">  阿炳1950年12月病殁后,原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地附近,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据说阿炳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正好不在家。几天后回来的时候才发现,阿炳的脚后跟都让老鼠啃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墓址是八十年代初迁至。墓东南,有一状如道士斜卧的天然石,惟妙惟肖,发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  墓前立阿炳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塑。</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像莫扎特,短短的一生几乎都在进行音乐创作,到现在也没人知道他究竟埋在什么地方。不说阿炳的出身,也不说他的生活态度,更不说他失明的原因,单就是一曲《二泉映月》,就奠定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当年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能跪着听,站或者坐着听都是对此曲的极不恭敬”。这就是大师之前心灵与意识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位既俗又雅、躯壳和世俗的认知落入最底层的尘世,而对音乐的领悟和诠释则留在琼楼玉宇的最高处的人,还好吗?</p><p class="ql-block"> 我宁愿相信轮回的说法,期盼多少年以后,你和你的音乐以另一种状态出现………</p> <p class="ql-block"> 1979年5月,阿炳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篱、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幕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新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p><p class="ql-block"> 杨荫浏先生的书法不多见,有点魏碑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对一个吃货来说,每个地方的美食对我都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鳝糊面,无锡特色,也是江南特色。油姜葱爆炒鳝鱼浇头,甜而不腻,脆嫩鲜香,让人回味无穷。对北方人来说,就是甜了点。😄😄😄😄😄😄</p> <p class="ql-block">  狮子头是无锡最有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私房菜中的瑰宝。其实就是大肉丸子。</p><p class="ql-block"> 这道菜以猪肉为原料,搭配精心挑选的调料制成。狮子头的外形如同小狮子的头部,因此得名。吃狮子头时,将狮子头放入滚水中焯水,并去除浮沫。然后将调料加入锅中,放入狮子头焖煮,煮至汤汁浓郁即可盛出。狮子头鲜嫩多汁,口感独特,是锡帮菜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无锡油面筋。</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惠山脚下有座尼姑庵,庵里有个师太做的一手好素食。有一次为了在热天保存生麸,想来想去,决定用油炸一下试试。结果没想到一块块生麸在油锅里翻滚、膨胀,成了一个个外酥里嫩的球。师太把生麸球切开,佐以笋片,香菇等等,成就了一道名菜。</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吃的不是素食面筋,是加入了猪肚片、猪蹄筋、笋片、香菇的,确实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  无锡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是无锡市的传统菜品,属于苏菜系,体现了无锡菜肴的基本风味。</p><p class="ql-block"> 无锡酱排骨选用猪肋条排骨制成,色泽酱红,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咸中带甜。</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曾经专门拍过无锡酱排骨制作过程的纪录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无锡酱排骨入选江苏十大经典名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小笼包是无锡市的一道传统名菜,也属于苏菜系,据说该菜品已有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小笼包,当然要小笼来蒸,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汤,味鲜不油腻。皮薄、馅多、汤足、鲜嫩味香,秋冬时,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p> <p class="ql-block">  无锡人也把小笼包叫做小笼馒头,是不是跟上海人把包子叫做生煎馒头一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猜谜语:</p><p class="ql-block">金银铜铁</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