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李海欣烈士

古道胡杨

<p class="ql-block"><b>上个世纪,1979年1月,我在陕西省军区教导队(西安红庙坡)参加兰州军区组织的集训,准备再次参加八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军军事体育运动会。当时,全军部队跨战区调动已十分频繁,西南边境战事大有一触即发迹象。因参加集训的人员都是各部队训练尖子,随着形势越来越紧张,全军取消了这项比武竞赛活动,各级集训人员立即返回原所在部队。</b></p> <p class="ql-block"><b>与此同时,北方边防部队也进入了等级战备。我回到连队时,甘肃省军区马副司令员带领指挥组进驻居延边塞,检查边防部队临战训练情况,对刚转隶为机动二连的原兰州军区敌后侦察队,进行技术战术考核。</b></p> <p class="ql-block"><b>1979年3月20日,连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马副司令对临战训练的指示。</b></p> <p class="ql-block"><b>自卫反击战后,我所在团一下分配来了十几名参战骨干,他们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让我们近距离倾听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二十八个日夜,直至今日,仍旧为参战官兵英雄壮举所感动,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镌刻在心里。</b></p><p class="ql-block"><b>(上图,任团参谋长时,与高山参谋分析部队训练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中越边境友谊关</b></p><p class="ql-block"><b>高山, 55军军侦察连战士,1978年入伍,1979年2月,随部队参战,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因作战勇敢,战后被保送上军校,做为战斗骨干分配到边防部队。</b></p> <p class="ql-block"><b>勇敢的年轻士兵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南疆红土地里,倒下的瞬间仍然是那样勇敢顽强。他们永远地离开了战友,离开了亲人,将青春定格在了十八、九岁!</b></p> <p class="ql-block"><b>在短短的28天战斗中,我军战士用生命和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在老山战役中,有一个高地的名字如雷贯耳,全军皆知,这就是“李海欣高地”。像先辈们创造的塔山、黑山、上甘岭英雄传奇一样,“李海欣高地”也成为了新时期我军军魂的象征,它将永耀军史,激励一代代军人奋勇前进。</b></p> <p class="ql-block"><b>李海欣,河南临颖县人,1962年8月出生,1981年1月入伍,中国共产党党员,陆军第14军40师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1984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追授李海欣烈士“战斗英雄”荣誉称号。</b></p><p class="ql-block"><b>1984年6月17日晚,李海欣受命率领9班战士与配属的3连5班战士共15人,担任142号高地的防御任务。142号高地位于老山东南侧,是我146号高地的警戒阵地,东、西、南三面受敌,离敌前沿阵地只有200米,是越军炮击和进犯的重点目标。李海欣带领战士们上阵地后,白天遭敌炮击,晚上遭敌袭扰,晴天烈日暴晒,气温高达40摄氏度,不少战士中暑昏倒过去,雨天,由于土质松软,防炮洞经常倒塌,他们只好裹着雨衣靠在堑壕壁上休息,送饭、取水要通过四道越军的火力封锁线,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热饭。由于坚守阵地的时间长,体力消耗大,15名同志中有8名烂裆、烂脚,5人患综合疲劳症。在这艰苦的条件下,李海欣带头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处处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战友。晚上,他逐个哨位检查岗哨,白天,经常替战士值班警戒,敌人炮火射击时,战士们两天喝不上水,李海欣就把自己节省下来的水送给战友喝,自己嚼草根解渴。</b></p> <p class="ql-block"><b>7月12日凌晨4时50分,李海欣接到担任警戒的战士彭明林、周忠烈的报告:“下面有敌人!”李海欣仔细一听,果然,阵地前沿的草丛里有响动声。他认真分析,判断出敌人是想趁着天不亮的时候,偷袭我军阵地。李海欣一面向指挥所报告,一面指挥大家迅速占领射击位置,准备战斗,并要求大家大胆沉着,把敌人放近后再打。战士们端着子弹上了膛的枪,握着拧开盖的手榴弹,眼睛紧紧盯着影影绰绰、密密麻麻向高地摸来的敌人。当敌人离他们只有10多米远时,李海欣大喊一声:“打!”首先把手榴弹投了出去。接着,14枚手榴弹一齐投进敌群,各种火器也猛烈地扫射起来,很快就打退了越军的偷袭。</b></p> <p class="ql-block"><b>敌人偷袭失败,便转为强攻。在3门无后座力炮、1挺重机枪和2挺高射机枪的掩护下,敌人边投TNT炸药块边往高地冲来,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和嚣张的气焰,李海欣带着全排同志沉着应战。 当南侧之敌离他们只有10余米远时,他指挥大家一齐用手榴弹朝敌群投去,炸得敌人弃枪而逃。 此时,又有20余名敌人从东北方向冲来,企图突破我前沿,李海欣立即命令杨国跃等5名战士,沿堑壕向立足未稳之敌实施反冲击,经过约5分钟的壕内战斗,毙敌10名,将敌打退。与此同时,另一股敌人又从西南侧冲了上来。李海欣挺身迎上,带领蒋志华等4名战士打过去。他端起冲锋枪 一阵扫射,毙敌8名,随即按响了预设的定向地雷,炸得敌人鬼哭狼嚎,仓惶逃窜。</b></p> <p class="ql-block"><b>当高地西南侧之敌被打退后,李海欣转身观察时,突然被敌人打来的两颗高机弹击中胸部,鲜血喷了出来,战士张庆龙见此情景,急忙赶来为他包扎伤口,他见敌人又冲了上来,果断地说:“不要管我,快去消灭敌人!”说完,忍着剧痛,向另一颗定向地雷发火点爬去。他按下电钮,“轰”的 一声巨响,数名血肉横飞的敌人倒在了阵地前。9班长杨国跃听说李海欣负了重伤,连滚带爬地跑了过来为他包扎伤口。李海欣见是杨国跃,就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高地交给你了, 告诉全体同志,就是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这时,他发现高地左侧的越军不停地向上运动,便吃力地推开杨国跃,艰难地向堑壕左侧爬去。爬不动了,他就用双手枢着泥土、揪住树根一点一点地向前移动,用尽了最后的力气,爬到了第三颗预设定向雷的发火点,并按下了电钮。当定向地雷爆炸的同时,敌人扔上来的一颗TNT炸药爆炸,李海欣壮烈牺牲。</b></p> <p class="ql-block"><b>英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英雄是在生死面前</b></p><p class="ql-block"><b>敢于踏出一步的人</b></p><p class="ql-block"><b>英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英雄是在危难之时</b></p><p class="ql-block"><b>敢于迈出一脚的人</b></p><p class="ql-block"><b>英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英雄是浑身弹孔</b></p><p class="ql-block"><b>仍用双臂抱紧红旗的人</b></p><p class="ql-block"><b>英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英雄是心灵满是伤疤</b></p><p class="ql-block"><b>仍旧眷恋这片土地</b></p><p class="ql-block"><b>仍旧痴情不改的人</b></p><p class="ql-block"><b>我们说</b></p><p class="ql-block"><b>当祖国需要时</b></p><p class="ql-block"><b>雄纠纠,气昂昂走向战场</b></p><p class="ql-block"><b>那是英雄</b></p> <p class="ql-block"><b>山河已无恙,英雄须铭记!</b></p><p class="ql-block"><b>敬重英雄,就是敬重历史、敬重国家、敬重民族、也是敬重我们的先辈和自己的心灵。</b></p><p class="ql-block"><b>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b></p><p class="ql-block"><b>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b></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