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1日冬至日,我们章姓6人在贤庠镇章家墩章志贤家研读光绪丙午年(公元1906年)修的章氏家谱,寻找宁波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位且清朝开国以来第90名状元章鋆(1820年-1875年)与象山章氏的近血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 根据谱中的信息,民间保存的实物,一代一代人的口传,还有在象山文史研究者张则火老师的《状元章鋆》等资料中,不难发现章鋆与象山确有近血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 根据象山章氏研究会会长章国枢等人的口述及张则火老师的《状元章鋆》中得知,清嘉庆(1796-1820)末年,象山东乡瘟疫肆虐。章家弄全村章姓人绝大多数人死亡,没死的也逃往另处。章家墩全村死了72人,活着的人不多。有一位新婚不久已孕妇人,丈夫也死于瘟疫,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在瘟疫区域是呆不下去了,只能离家讨饭度日。</p> <p class="ql-block"> 后来讨饭到鄞县西双桥一大户人家,户主收留了她,十月临盆,产下一子。正好这家富户也姓章,户主年老无嗣,就将他当亲儿子养,取名章鋆。</p> <p class="ql-block"> 章鋆聪颖好学,二十岁就中优贡,清道光廿四年(1844)中举,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状元及第,时年虚龄31岁。</p> <p class="ql-block"> 章鋆高中状元荣归故里,母亲才告诉他身世,然后母子俩来章家墩认祖,但瘟疫后的章家墩户数不多。</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1821-1850)初年,章家墩始迁祖章日行的小孙子章光旺迁居现定塘镇中站村,人丁兴旺,小房成高辈。族长在中站,认祖归宗要得到族长的同意。所以,母子俩来到中站,状元章鋆头戴乌纱、身穿蟒袍向祖上下跪认宗。</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说,章家族长得知状元章鋆在象山东乡,考虑到章鋆旅途劳顿,族长前往丹城与章鋆会面。</p> <p class="ql-block"> 章鋆,裔出福建浦城唐太傅章仔钧、练氏夫人之后。</p> <p class="ql-block"> 仔钧公,生15个儿子,有68个孙子,枝条秀起,均高官显爵,国之栋梁,3宰相、5状元。各宦居异地,统称“全城堂章氏”,名满江南。</p> <p class="ql-block"> 章鋆是章仔钧公的第6个儿子仁郁公(仁、文、侁、友、敏、耕、珍、灝、製、錢、讓、斌、復、敝、理、敞、珙、瑛、恕、愷、捧、繼、延、耨、輗、宏、原、立<立煌公39岁于1610年从福建挈家迁居浙江苍南藻溪>,士、世、應、日、君、光、亦、大)第35世孙,属“大”字行。</p> <p class="ql-block"> 章鋆也是苍南藻溪立煌公的第8世孙。</p> <p class="ql-block"> 章家墩章氏是章仔钧公第6子仁郁公的后代。清乾隆间(1736-1795),章氏温州藻溪迁移至平阳,后裔又从平阳徒居至象山,章鋆母子俩拜祖认宗时,尚未立谱。</p> <p class="ql-block"> 直至清光绪丙午年(1906),温州苍南藻溪章氏修谱(清光绪丙午年的谱我家也有一本),这时离状元认宗已经过了50多个年头,再加上在那行走不便、信息闭塞的社会里,更何况章鋆的母亲离开章家墩31年了,谁还能想到替这位已故的状元交钱入谱?</p> <p class="ql-block"> 状元章鋆也没有忘记养父的祖先。养父的祖先是仔钧公第十子仁肇公的后裔,属于新昌班竹章氏,这一支系源自上虞雁埠,而雁埠章氏则是北宋状元章衡之后。 </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说章鋆<span style="font-size:18px;">养父的先祖是章仔钧公第四子仁嵩公的后裔,是从新昌迁移而来,现在还有弟弟章瑩的后裔住在</span>宁波海曙西河街。</p> <p class="ql-block"> 章鋆到象山中站认宗不久,就特地赶到新昌班竹承德堂,祭奠列祖列宗。</p> <p class="ql-block"> 状元章鋆对象山情有独钟,几年后,他又到象山走亲访友,走访了章家墩、俞公岙和黄沙下章家等地。</p><p class="ql-block"> 试想,如果章鋆与象山章氏没有近血缘关系,在百忙工作中,会到象山走亲拜祖?</p> <p class="ql-block"> 章鋆状元到黄沙,正好一户章姓男子结婚前一天,账房先生正在写对联,户主得知状元来,就邀请章鋆写对联。</p> <p class="ql-block"> 状元拿起笔,写下一幅“百福源頭歸好德,六经注册在躬行"的对联,结婚那天就挂在堂前,后来把此对联装裱起来,由族长保管。以后黄沙每逢结婚等喜事都挂出来,教育后代,这样代代相传,直到1948年的一次喜事上,族长没有及时收藏,却被偷走了,至今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 章鋆到访黄沙时,还了解到一位陈氏(1806—1878)嫁给章大能(1802—1828),丈夫死后无子,后嗣子二人,经历无数艰辛,贞节不嫁,把孩子抚养成人。两个儿子各生四个孙子,又帮助媳妇养8个孙子,太伟大了。</p> <p class="ql-block"> 章鋆来到陈氏家里,上书“松贞玉粹”,落款竖写小字数行,以表彰第四房大能妻子陈氏。</p><p class="ql-block"> 据一位老翁回忆,“松贞玉粹“制成匾额,长约150公分,宽约80公分,金黄色版面,上披红绢丝,挂在堂上。直到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破四旧”,把匾额砸成两半,大能后裔把匾板拿来做桌子用了。</p> <p class="ql-block"> 状元来到俞公岙村,首先走进章氏祠堂,祭拜列祖列宗。这对章氏家族来说是无比荣耀的大事,事后家族人员就纷纷捐款,请来石匠雕刻一块“状元及第”石碑,字两边雕刻两条龙,上方两只凤,立在宗祠里。</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丙午年修谱是公元1906年,以前半个多世纪没有修谱。在谱中写到“章氏宗長亦鳯以宗祠之建立及田畝助人厯五十餘載而未有記也”,意思是:章氏宗祠建成后,那些捐田亩的人50余年还没有入谱。</p><p class="ql-block"> 推算:1906年一50余年=1856年前几年建成章氏宗堂。</p><p class="ql-block"> 而章鋆(1820—1875)是31虚龄中状元,也就是说1850年考进状元。</p><p class="ql-block"> 这样推算,俞公岙宗祠刚建好章鋆就来了,也许章鋆来参加宗祠落成仪式。</p> <p class="ql-block"> 1956年象山“八一”台灾,巨大风力把俞公岙100余年的章氏祠堂给吹倒了,而“状元及第”的石碑还立着。到文化大革命,石碑被红卫兵敲成两半,此时章华振很心疼,当红卫兵不在时,上半部分搬回家,下半部分用彻石墙遮挡住使人看不见,防止红卫兵再来破坏。</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后,章某伦出资拆墙挖出石碑的下半部分,使上下两半相合,现由章某伦的姑父保管着(章某伦是化名)。</p> <p class="ql-block"> 状元章鋆还与好友一起在象山游石屋禅林,写下了《游石屋记》,至今在《象山县志》中能找到。</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民国《象山县志》第1688页记载着状元章鋆《游石屋记》文章。</p> <p class="ql-block">象山县石屋禅林介绍:</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象山县志》载:石屋及附近摩崖石刻座落于象山县丹城西北约0.5公里处的蓬莱山山腰。石屋为天然石洞,相传为梁陶宏景炼丹、修道处,象山县城名:丹城,由此而来。日明万历年间建石屋禅林,石屋附近摩崖多为明清时期所刻。石屋附近原有八景:雨香庵、听秋室、眠云坞、 招鹤峰、洗心池、指迷石、流华涧、移情台。现可找到雨香庵旧址、眠云坞、招鹤峰、洗心池、移情台。</p> <p class="ql-block"> 石屋是丹山上的一天然岩穴,状如穹庐,上覆巨石,顶平如砥,左壁是由乱石支撑,右壁是巨石嶙峋,洞口上檐的岩石上写有:“石屋”两字,岩顶彩竹飞舞,岩旁松树林立。后壁有泉水自岩缝中流出,清澈的泉水汩汩有声,味道甘甜。</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献记载,历朝文人墨客多登山游赏,在石屋作文吟诗,至今留下不少遗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章鋆状元就是在这里写下《游石屋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