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筑都城

胡新华

<p class="ql-block">  吴越文化穿越千年,在如今的吴越首府杭州老城区大地上处处留痕,伴随着这块土地的人们,贯穿古今。让我们一起寻觅吴越文化的实体遗存和建筑,传承光辉灿烂的吴越文脉。</p><p class="ql-block"> 在唐末五代,中原那个军阀混战,兵火连天的岁月里,涌现出中原地区之外的十国割剧政权,统称为五代十国。</p> <p class="ql-block">  吴越国的建立者,杭州临安人钱镠,21岁应征入伍,多智勇猛,在“夜袭西陵”(今萧山西兴镇)中打败黄巢起义军,建功立业,成为最高军事指挥官。在针对刘汉宏在萧山、诸暨、越州(绍兴)当地的土团武装中,钱镠智勇诚意“收服杨藩”。在“海昌兵变”(海盐)中钱镠不仅是一个能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公元886年,他带领的杭州兵占领了萧山、诸暨、越州一带大片土地,刘汉宏所余的数万人马便土崩瓦解,作鸟兽散。35岁的钱镠做了杭州刺史,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盘,便可以放开手脚一展抱负了。</p> <p class="ql-block">  公元887年3月,杭州刺史钱镠主杭不到半年,镇海节度使(相当于如今的省长之职)周宝,由于荒淫无度,被手下人发动兵变逐出润州(今江苏镇江市)。钱镠出兵“平乱”数月内占领了苏、润、常三州。钱镠则拥有了现在的浙北全境和苏州地盘,基本搞定了后来是吴越国的北部边境。</p> <p class="ql-block">  公元895年,钱镠的顶头上司,南面的镇东节度使董昌,“天不亡,自作孽”,自说自话做起了皇帝。钱镠赶赴越州,好心相劝,反被关押。后经报恩之人相助,舍命逃脱。在唐朝廷的嘉许下,削去了董昌的一切官职,命令钱镠出兵讨伐。这次杭越之战,只用了9个月就拿下越州。钱江两岸的大好河山尽入钱镠彀中,这一年他45岁,后相继被封为越王、吴王。</p> <p class="ql-block">  开平元年(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正式建国。923年正式被封为吴越国王。吴越地域狭小,全盛期以杭州为首府(即西府)并辖衣锦军、越州(东府)、湖州、温州、台州等,范围涵盖了今浙江全部,江苏南部和福建北部广大地区。吴越国统一两浙,在宋代演变为两浙路,成为后世浙江省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吴越国“保境安民、善事中国”基本国策,家国一体的理念,成为吴越国在五代十国乱世时期护佑百姓的立国之本。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杭州,有效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钱镠“三筑杭城、修塘捍海、疏浚西湖”,发展农商……称臣纳贡,与周边的楚、闽、南汉等国,则通过联姻,军事援助等方式互助结盟。还与日本、朝鲜半岛诸国保持了良好的通商及政治关糸,与辽(契丹)保持了密切交流。北宋987年吴越国纳土归宋。</p><p class="ql-block"> 吴越国历经三世五王,72年,治杭86载,在乱世中开辟了一片净土,护佑了一方百姓。因而杭州遂成了乐土中的天堂。仅十三州的吴越国,户数激增至55万户,占当时全国总户数的1/6,南方总户数的1/4。</p> <p class="ql-block">  三筑杭城:杭州自隋朝建城以来,到了五代十国钱氏吴越时期,幸运地出现了一位刺史钱镠。出于军事的需要,公元890年,他开始以城南凤凰山为制高点,第一次拓展。在原有城墙外,从包家山到秦望山,(今六和塔西)然后北折(今虎跑路一带)至湖滨筑起一道城墙,名叫夹城。满足了他将运河也保护起来,及军事防御和通商经贸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小试牛刀的杭州刺史钱镠,在军事割据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觉得夹城未足以为百姓计。在公元893年,亲率20余万民工,耗时四五个月修筑了长达70里的罗城,即外城。此时的杭州比隋唐时期扩大了近一倍,相当于现在南到六和塔西,东到候潮门至艮山门一线,北至武林门,西到涌金门、清波门一带。形成了南北修长,东西狭窄的“腰鼓城”。城中有朝天门,炭桥新门和盐桥门。钱镠在扩建杭州的同时,还在盐桥河旁,平行修建了杭州的主干道,形成了杭州“丰”字形的道路格局。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生长的脉络,更是杭州城市格局的第一次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修建在公元910年,钱镠命第七子钱元瓘在凤凰山下建造了王城,也被称为子城或牙城,这里是吴越国军政机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宋代王明清《玉照新志》说:“杭州在唐,繁荣不及姑苏、会稽(绍兴)二郡,因钱氏建国始盛。”此时的杭州以贯穿南北的盐桥河,及与之平行的主干道为中轴线,控揽钱塘江、西湖,“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运河走廊型城市格局,从而奠定了古代杭州城市的基本规制,也为提升杭州作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修塘捍海:吴越时期,反复无常的钱塘江水患,严重影响着民众的生产生活,也阻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据资料显示:那时的钱江潮是现在的三倍之大,潮峰高达6米以上。这一直是钱镠的一块心病。钱镠征调民夫,修筑捍海塘,先是用堆土版筑堤,很快被大潮冲垮。《武肃王筑塘疏》“海飓大作,怒涛掀簸,堤岸冲啮殆尽。自秦望山东南十八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p> <p class="ql-block">  无情汹涌的潮灾使钱镠明白,要修筑一道坚固耐用,百年不摧的堤防。公元910年8月举行盛大开工仪式,钱镠写了一首七律诗祈祷文,装在密封的小铁箱里,像一只漂流瓶放入海中,祈求天人合一,人神共世的虔诚氛围。</p> <p class="ql-block">  钱江潮水依旧汹湧肆虐,横冲直撞,使刚刚开始的筑塘工程无法进行。八月十八那天,城厢居民几乎倾巢出动,都赶到江边观看“钱王射潮”。五百名劲卒站在江边排成列队,每人领到六支利箭,共3000支。钱王一身戎装,站在指挥台上,汹湧的潮头呈一条白线如期而至,钱镠下令,吹起号角、擂起战鼓,五百士卒同时一箭箭向潮头射去,顿时箭如雨飞,潮水翻腾,呐喊声响成一片,犹如两军厮杀,场面极为壮观。当箭射完第五支时,潮水衰竭远去,江岸上的民众目睹了钱王的神功,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p> <p class="ql-block">  为震慑江潮,钱王下令又把剩余的500支利箭装入铁幢,幢上铸有“铁坏此箭出”五个大字,埋在塘堤下面。时间过去一千多年,射箭、埋箭如今在哪个地方?如今就在上城区紫阳街道区域,一处为古南星桥北侧,原有座桥“利津桥”(宋代称利涉桥)北有铁幢。另一处为雄镇楼江城中学北侧的直箭道巷(宋代称铁幢浦、铁箭巷),这就是“钱王射潮”真实的故事,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纪载,由于资金到位,组织得力,又从失败中结累经验,自“钱王射潮”后,20余万民工,昼夜不停地抢时赶工,花费铜钱十万零九千四百余缗,筑起了一条起自六和塔,止于艮山门,全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余丈的一道土石混合海塘,也称“钱氏海塘或钱氏石塘”。</p> <p class="ql-block">  在古南星桥旁,1983年,建造江城路立交引道施工时,挖至地下11米处发现了“钱氏海塘”遗址,首次被抢救性发掘。发现整齐排列着六行幌柱,呈井字形排列,相距一米许,榥柱长约6米,最粗约39厘米,深深地插入泥层中,周围有装石头的竹笼等遗物。2014年,在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附近,又发现了一处,捍海塘遗址。较为完整直观地揭示了吴越国海塘的主体结构,修建工序,工程做法,尤其是首次发现了海塘铺垫柴草加固、“石囤木桩法”等技法,遏制了江潮倒灌,促进了农业生产,又保护了杭州城邑向东扩展。哪时我亲眼目睹了二处遗址发掘现场,有大块花岗岩条石,有千年不烂的松木桩,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  疏浚西湖:公元912年,后梁尊钱镠为尚父,恩准他扩建王城。时有方士献策:“填筑西湖,以建府治,可使国运长久”。钱镠深知无水即无民的道理,不仅没有填西湖筑王城,还特意组织了一支1000人的“撩湖兵”,专事疏浚、清除葑草、挖掘湖泥、修理堤闸,使西湖绿水依旧,碧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  新开挖运河:钱氏在隋唐运河的基础上,新开挖河道,使其向南延长至凤凰山东麓余脉(称龙山河),并在入钱塘江的两个渡津置“龙山、浙江二闸”,利用潮汐涨落规律,建闸通航。龙山闸,在今闸口白塔岭边上,浙江闸在今古南星桥三廊庙附近。</p> <p class="ql-block">  钱镠还将西湖的水引进农田中,帮助农民解决取水困难,帮助百姓解决饮水问题。说到用水,一口水井安一方人心。大井巷内有五代吴越时的钱塘第一井,是一位德昭国师开凿,拥有六个取水口,井水清澈,取之不尽。《武林坊巷志》记载,当时杭州地区,因钱江潮汐水质很差,盐水难以饮用。邺候开凿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而钱王用凿井泽民,他在下城区百井坊巷周边凿井九十九眼,号百井,这就是地名的来历。延安路人行道上的钱王井,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杭州历史的见证物,依然散发出独特的历史魅力。吴越国还设立都水务司、开江营等官办专职机构,负责水利,推动农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  纲举目张,随之而起的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繁荣与延续,奠定了杭州成为“东南第一州的格局,奠定了杭州作为中国“六朝古都”之一的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