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为什么是江南水乡的代表?

宋大毛

<p class="ql-block">如果你要问我哪个城市最能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是嘉兴!</p><p class="ql-block">嘉兴这座城市,自诞生那天开始,就与农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公元231年,此时中国正处在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孙权所掌管的吴国雄霸江东。也就是这一年,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p><p class="ql-block">一是诸葛亮第四次出征北伐,在木道门设伏,将魏国的猛将张郃乱箭射死。二是东吴大将孙布诈降,击败了扬州刺史王凌。捷报频频,似乎天下大势已定。</p> <p class="ql-block">嘉兴市城市名称变迁资料来源|嘉兴博物馆,制图丨李馨宇</p><p class="ql-block">大喜过望的孙权让人寻访各地的“吉兆”。不久过后,探子便传来消息:在太湖南岸靠近大海的地方,有一个叫由拳县的小城,田中长满了野生的稻谷,当地百姓随意采集便可以填饱肚子。为顺应天意,孙权下旨赐名此地“禾兴”。</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称号的地方很多,但野稻自生却是极为少见。“禾兴”这个词最早出自《汉书》中的“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p><p class="ql-block">十年之后,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孙和被立为太子。为避太子的名讳,孙权又下令,把禾兴城改名“嘉兴”。从此,嘉兴之名被各朝各代沿用了上千年。</p> <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遗址中遗留下来的陶制生活用品、以及马家浜人面部复原。摄影|李馨宇、制图|李馨宇</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再往前看,嘉兴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南湖乡天带桥村的先民们,最先开始在这里从事农牧渔猎活动。</p><p class="ql-block">经考古学家证实,这是最早一批在江南地区繁衍的人类文明。他们的生活与水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悠久的马家浜文化,源远流长,且深具特色。</p><p class="ql-block"><b>江南水乡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作为江南水乡之源,自然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翻开嘉兴的城市地图,你一定会惊叹这里广阔的水域面积。它东临大海,南倚钱塘,北靠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在4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网纵横交错。运河之密集,江湖之宽广,可将水通达四方,滋养生生不息的江南文明。</p><p class="ql-block">如此复杂的水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讲起。</p><p class="ql-block"><b>(一)多雨潮湿的低洼湿地 </b></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太湖以东的地区,普遍存在两个特点。</p><p class="ql-block">一是海拔高度比较低,且河流湖泊密布。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海拔仅仅只有2~3米。但光是河道长度累计起来就有4万多公里,大型湖泊更是达到了250多个,是典型的低洼湿地地带。</p><p class="ql-block">二是地理位置优越。这里位于亚热带地区的沿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周期规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嘉兴市水文图,资料来源|嘉兴市水利局、制图|李馨宇</p><p class="ql-block">但同时,也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p><p class="ql-block">当遇到长时间的阴雨天,或者下雨量极大,这里十分容易爆发洪涝灾害。一旦湖水外灌,江河决堤,海潮侵入,必然会对周围的氏族部落产生巨大的破坏,社会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停滞。</p><p class="ql-block">对于人口数量较少的早期人类来说,他们并没有改变自然坏境、抵御灾害的能力。所以在选择居住地时,人类一般会避开那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与稳定性较强的中原地区相比,这里一开始并不是人类理想的“最佳居所”。</p><p class="ql-block"><b>(二)塘浦圩田的出现</b></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社会上人口的增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治理水患,也就成为了头等大事。</p> <p class="ql-block">盐官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蔚为壮观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个国家的人民就先后致力于稳定太湖边缘的水患。他们当时采用了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洪减灾手段——围垦。</p><p class="ql-block">聪明的古人使用竹篱笆和木头做成墙,将泥土和水逐渐分离开,形成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土地之间有可以用来灌溉的河道,与太湖岸线平行的河流叫做“塘”,垂直的则称为“浦”。挖出的泥土则堆在土地四周,形成隔绝湖水的堤坝,人们把它叫作“圩”(wei),圩就是“包围”的意思。这就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遗产之一的塘浦圩田系统。</p> <p class="ql-block">结构清晰、作用分明的塘浦圩田系统,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的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关于圩田的宏观场景,他写道:“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可见在当时,塘浦圩田系统对于防洪减灾、农业种植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塘浦圩田系统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因是唐朝和吴越十分重视太湖水利工程的建设,甚至设有官职“都水营田使”,来统一规划水利工作,使治水与治田结合起来,塘浦圩田被管理得井井有序。堤岸高厚,外水不入,塘浦深阔,排水通畅,整齐划一。</p><p class="ql-block"><b>(三)圩田的系统化和碎片化</b></p><p class="ql-block">到了东晋、唐宋时期,大批的汉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多次向南方迁移,不仅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迅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也不断改进,再加上隋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水网也变得比之前复杂了很多。</p><p class="ql-block">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无疑加速了江南地区水利设施的改造。《宋史·食货记》中就有关于此段历史的记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塘浦圩田系统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太湖的边缘,而是被辐射扩散到了太湖流域周围的各个低洼地区,尤其是沿江、沿湖、沿海的地方,被人们广泛推崇使用。</p> <p class="ql-block">塘浦圩田系统向太湖周围地区扩散示意图、制图|李馨宇 </p><p class="ql-block">但是,在宋末元初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饱受战乱的影响,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农田被荒废了。元代水利著作《水利集》中记载当时的情况:“军散营废, 田米归朝廷, 被豪强占湖为田。闭塞河港水脉, 因此积水不去, 农民失修围塍, 所以, 连年水灾, 实由于此”。</p><p class="ql-block">此时,环太湖平原的洪涝灾害又逐渐严重起来,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若想要复苏江南地区的经济,重修水利设施是迫在眉睫的事。</p><p class="ql-block">以前的圩田,是连成一片的大圩,一圩大概就有六七千亩的面积。但从北宋时期开始,圩田的规模明显在变小,而且开始变得越来越碎片化。</p> <p class="ql-block">在阳澄湖镇,塘浦纵横之间形成了水网养蟹、田内植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景观!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百姓私自侵占围垦,由原来统一管理的大圩田变成了小圩田。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北宋初期时水政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p><p class="ql-block">“转运使”(由于北宋初期还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为了保证税收如实上缴,到各地监督税收和指挥运输的官职)代替了原来掌管水利的“都水营田使”(统一规划水利工作,使治水与治田结合起来的官职),这也就间接导致了航运水道的发展比农业水利的发展更占据优先权。</p><p class="ql-block">以前整齐划一、美观壮阔的大圩田,为了方便水利运输,被人为无序地切割、切割、切割!水道因此变得错综复杂。元朝在修缮水利工程时继承了宋朝时的水政体制,所以依旧保持了小圩的体系。这种小圩田的制度,在明清两代得到进一步精细化,最终构成了今天江南地区纵横交错的水网体系。</p><p class="ql-block"><b>(四)水乡古镇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要说江南的水乡古镇,为何首先要提到塘浦圩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历史呢?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呢?请接着往下看。</p> <p class="ql-block">姑苏繁华图(局部)[清] 徐扬 画,辽宁省博物馆 藏</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因为经历了人口重心的南移,又或许是得益于大圩改小圩系统的成功,江南地区的稻业空前繁荣。在宋朝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而对于有着“鱼米之乡”称号的嘉兴来说,更是出现了“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河道的增加意味着交通更加便利,交通便利带来了人口流动,其中,就包含着大量走南闯北的贸易商贾。从唐宋开始,江南地区的商品交换变得非常频繁。在明清时期,由于税收政策的调整,统治者允许百姓可以自由用白银来替代粮食上缴,更是让商品经济达到了巅峰。</p> <p class="ql-block">乌镇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至今保留着以传统草木染色作为特色的作坊,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契机之下,江南地区的人们转而去生产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作物,像棉花、桑叶、烟草、茶树等被大量种植,手工业也逐渐走向成熟。围垦技术一绝的江南人民,在纺织业上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制造出一系列精美的手工艺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杭州的丝绸、乌镇的蓝印花布、苏州的刺绣。</p><p class="ql-block">为方便贸易和生活生产的需要,人们纷纷选择将生产手工艺品的厂房,居住的房屋、集市、娱乐场所、宗教建筑等直接建在河道两旁的土地上,市镇重心开始向河道靠拢。在唐宋之际,江南的水乡古镇逐渐有了雏形。</p><p class="ql-block"><b>水乡古韵何处寻</b></p><p class="ql-block">穿越时间的脉络,我们终于厘清了江南古镇从何而来。从荒无人烟的沼泽湿地,到热闹喧哗的河边城镇,这些千年河道所孕育的水乡文化,要到何处去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那些动人心魄的人文地理景观之中。</p><p class="ql-block">走!跟随我的视角,一起去嘉兴的水乡看看。</p><p class="ql-block"><b>(一)鸟瞰 </b></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能像鸟儿一样划过天际,从高空中俯瞰这片苍茫大地的全貌,你一定会被这里密集的房屋,交错的水道以及往来不停的船只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嘉兴西塘古镇狭窄的小巷以及石板铺成的地面!图源|图虫创意 </p><p class="ql-block">由于土地被水网切割,水多、地小、人口密集是水乡古镇最显著的特点,也就导致了房屋在营建上的集约化。这里的建筑密度高、房屋紧紧地贴合在一起。街巷也十分狭窄,走到极窄处,最多只能容纳一人侧身通过。</p><p class="ql-block">江南民居屋顶的坡度修建得极大,当遇到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时,高角度的坡面有利于及时将雨水抛出,可以有效地防止建筑受到侵蚀。</p> <p class="ql-block">俯瞰乌镇景区,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天井。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有些民居聚合在一起,呈现出四合院的结构,从高空中看,有一个口字形的天井。主要的目的是用来增大采光面积、排水和通气。因为房屋极为紧凑,所以一般开口也不会很大,但是在院子里抬头向上看,你会感觉它很深很深。</p><p class="ql-block">一些讲究人家还会在院子中间放一个专门用来接雨水用的坛子,下雨时四个方向的雨水会向中间聚拢,可以“藏风聚气”。放在院子中央,也有镇压宅火的寓意。若是真的不幸遇上了火灾,这里的水也可以用来救急,展现出古人非凡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西塘古镇保存着大量传统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图源|图虫创意 </p><p class="ql-block">民居之外,是沿河道而种的樟树,作为常绿性乔木,它们一年四季都能保持绿意盎然,不仅装点了河道两旁的风景,也能给水乡的居民提供闲聊时的阴凉之地。</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在空中能看到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又或许,我们能同鱼虾一起潜入水底,像蜜蜂一般肆意飞舞,去观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忽略的细微之处,看看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p><p class="ql-block"><b>(二)潜底 </b></p><p class="ql-block">从空中看桥,它是一个毫无美感的“一”字,当我们把视角放低,把镜头拉近之后,它真正的面目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江南的桥,石拱桥居多,半圆的拱与水面上的倒影相映成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具有很大的美学价值。走近看,石头堆砌而成的桥身上,长满了岁月的痕迹。水乡里的每一座桥,都有一段独属于它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西塘古镇水网密布、桥梁众多水面倒影成为水乡一景。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由于河面上的桥修得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便利。桥的作用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出行方便,而是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在乌镇,元宵节入夜后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以前的人们还会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用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p> <p class="ql-block">绍兴乌篷船船身狭小,船篷低矮在狭窄的水道也穿梭自如。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小桥的河岸边,是乌篷船的停靠地。</p><p class="ql-block">“你在家乡平时总坐人力车、电车或者汽车,但在我的家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的都是船。”这是作家周作人的散文《乌篷船》片段摘选,由此就可以看出船对于水乡人家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乌篷船最早起源于绍兴,起源年代已不可考。因为船篷是黑色而得名。像上图这样的乌篷船,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独木舟形状,能在狭窄的水道中穿行而过。在古代,江南地区的人们为了方便出行和捕鱼,制造出这样轻便快捷的小乌篷,空间很小,只能容纳一到两人,船夫一般坐在船上划船,用手或手脚并用划船,虽然它有篷,却没有遮雨的实用性。造价相对便宜,在绍兴水乡中极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嘉兴双篷船船内空间大,因有高低两个船篷而得名。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在嘉兴水乡中最常见的乌篷船属于双篷摇橹船,也被称为高低篷船。因为它有两个船篷,一高一低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与小乌篷船相比,无论是外形还是做工上都有不同之处。在空间上它要比小乌篷大,通过摇橹来使船前进,小乌篷则是靠划动来驱动船前进。在划船时,小乌篷的船夫因为空间局限往往坐着划船,高低篷船的船夫却是站着划的。</p> <p class="ql-block">嘉兴人将河埠头称为河滩头、河桥头是水畔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景。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修建在河道边上的阶梯,人们称作“河埠头”。只要是有河道的地方,岸边就一定会存在这样的结构,”埠头“指的是岸边船只停靠用的小码头,常常在河道中交错出现。</p><p class="ql-block">在过去,河埠头除了方便船只停靠以外,人们日常淘米、洗菜、洗碗、洗衣服等涉水活动也在这个地方进行。妇女们在这里一边洗衣服,一边唠着家常。小孩子则在这里摸螺蛳,抓鱼虾,戏水玩闹。</p> <p class="ql-block">水乡建筑用料考究兼顾美观和实用性。摄影|李馨宇,制图|李馨宇</p><p class="ql-block">江南民居的墙壁被修得高大粗犷,这里的天气潮湿多雨,因此房屋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以便通风换气。因为要与水直接接触,所以二层楼房居多,底层是用砖石铺成的结构,上层则是用木头搭建的房屋。</p><p class="ql-block">建筑的表面常见白灰色,内部是青砖石堆砌而成。白灰在墙面形成了致密的保护层,可以防止雨水渗透,有利于增加墙体的强度,保障建筑内生活的安全舒适。</p> <p class="ql-block">马头墙因其酷似“马头”而得名、有防风、防火的作用。摄影|李馨宇</p><p class="ql-block">一些人家房屋的侧面,还修筑起高高的墙壁,被人们称作”马头墙“,它因形状酷似马头而得名。最初起源于徽州(今位于黄山地区,皖、浙、赣三省结合处),是徽派建筑里的特色,在江南民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由于民居的建筑密度大,一旦失火,火势容易顺房蔓延,将整个村落烧得一干二净。于是古人便发明出这种特殊的墙体,用于阻挡火势蔓延。它要比一般屋顶高出一截,翘首长空,在用途上既可防火,又可防风。</p><p class="ql-block">这些朴素典雅的民居与小桥流水、河埠头、乌篷船、杨柳岸、青石板、窄巷小弄,交织在一起,再加上一层薄薄的烟雨,融入到江南才子的诗情画意之中,便形成了简约的江南水乡画作,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b>水乡里的风味人间</b></p><p class="ql-block">嘉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这里生活的人自然也离不开“水”的滋养。 </p><p class="ql-block">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下,当地的食材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大厨们巧妙地利用这些食物,通过清蒸、红烧、炖煮等方式,保留了它们的原汁原味,同时还烹饪出鲜美的口感,创造出一系列的水乡美食。</p><p class="ql-block"><b>嘉兴粽子</b></p><p class="ql-block">嘉兴粽子享誉全国,被称作“粽子之王”。现中国唯一的粽子博物馆,便位于嘉兴的月河历史街区。作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稻业的发展为粽子的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土壤肥沃的杭嘉湖平原产出的糯米颗粒饱满,香糯黏滑,非常适合用来包粽子。</p> <p class="ql-block">嘉兴肉粽常用本地自产糯米,多见五花肉和咸蛋黄的搭配。摄影|李馨宇</p><p class="ql-block">除了糯米外,粽子中的辅料多种多样,嘉兴人就地取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总之手里有什么就包什么。如猪肉、蛋黄、鲍鱼、干菜、赤豆、五仁、南湖菱、笋干、鸡肉、咸肉、鸡枞菌等等。选好之后,还要对辅料进行上料。倒上料酒,撒上盐、味精、糖等佐料,细细地擦拭,使它腌制入味,直到表面泛起白沫。</p> <p class="ql-block">嘉兴肉粽有“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的特点。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在包粽子时,嘉兴人讲究粽叶的选用和处理。黄山上的箬叶用来包粽子极好,黄山温暖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宜箬叶的生长,这里生长出来的箬叶叶面宽大,香气扑鼻。粽叶的叶宽在9~12厘米为最佳,用清水洗涤后天然晾干,以保留粽叶最好的清香。</p><p class="ql-block">粽叶除了让粽子品尝起来有清香的味道,还可以用来防腐。以前的人们没有冰箱,食物放久了容易坏,包在粽叶里,可以很大程度延长食物的保质期。</p><p class="ql-block"><b>嘉兴醉蟹/虾🦐</b></p><p class="ql-block">嘉兴水域辽阔,故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厚。每年的秋季,正是螃蟹、虾最为肥美的季节。在江浙沪地区,无论是游客还是美食专家都会来到嘉兴,品尝正宗的醉蟹醉虾。</p><p class="ql-block">“醉”, 是二十四种中式烹任技法其中之一。荤菜用好酒浸泡,再加以蒸熟或生食谓之醉。自古以来,用酒渍来保存食物就是江浙一带常用的方法。酒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醉蟹/虾味道是否鲜美,所以一定要选用上等的黄酒。</p> <p class="ql-block">醉蟹是江南地区普遍流行的菜肴、酒香浓郁,鲜中带甜。图源|图虫创意 </p><p class="ql-block">想要制作这样的美味也不难。将清洗干净的螃蟹/虾放入瓶或锅中之后,倒入适量的黄酒进行闷制,以去除腥味。倒掉黄酒之后,将煮好的腌料倒入,确保腌料没过螃蟹/虾。最后,将醉蟹放置在阴凉避光处或放入冰箱冷藏,让螃蟹/虾充分吸收腌料的味道。封缸腌制十天之后打开,即可食用。</p><p class="ql-block">嘉兴醉蟹/虾的口感鲜美,肉质细嫩,酒香十足。口感醇厚,与腌料的味道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醉蟹/虾的黄酒汁也非常美味,既可以用来蘸面包吃,也可以入菜烹调,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层次。</p><p class="ql-block"><b>嘉兴酱鸭🦆</b></p><p class="ql-block">因为鱼、虾、泥螺等水产资源丰富,对饲养鸭子而言,嘉兴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北京烤鸭的酥脆肥嫩、乐山甜皮鸭的甘甜爽口、南京盐水鸭的多汁咸鲜不同。嘉兴酱鸭的鲜香美味,全藏在它的酱汁之中。嘉兴的酱鸭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他们的独门妙方。</p> <p class="ql-block">嘉兴酱鸭颜色酱红、讲究甜咸适度、表里皆鲜。摄影|肖博予 </p><p class="ql-block">在制作时,鸭子的选择上也非常有考究。听那些经常制作酱鸭的老师傅说,如果喜欢吃嫩一点的、油润一点的鸭子,则一般会选择呆头鸭作为食材,呆头鸭的肉质相对来说要嫩一点,做成酱鸭后留存的脂肪也要多一些。</p><p class="ql-block">若是想吃肉质紧实,脆弹干香的则会选择浙江本地的老麻鸭。老麻鸭的嘴最宽,皮下脂肪最少,瘦肉比较多,酱好的老鸭全身上下几乎没有多余的油脂。</p><p class="ql-block"><b>平湖糟蛋🥚</b></p><p class="ql-block">在“吃”上面,嘉兴人有自己的“食物链”。不仅这里的鸭子可以做成美食,鸭子的食物可以做成佳肴,鸭子下的鸭蛋也可以做成美味。浙江嘉兴的平湖就盛产一种由优质糯米和酒糟糟渍腌制而成的糟蛋,有着“天下第一蛋”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蛋白和蛋黄已然凝为一体的平湖糟蛋,沙软绵密、酒香醇厚。摄影|姜姜好</p><p class="ql-block">据说清初的平湖,有不少商家以售卖酒酿为业。有一年,风雨大作,海潮倒灌。平湖边有个小作坊里的鸭蛋遭了殃:河水连绵不绝地漫到岸上,有不少生鸭蛋被冲入到酒糟之中。数月后,本以为损失惨重的作坊主人打开酒糟缸,发现了这些“倒霉蛋”,敲开蛋壳,却惊喜地发现,蛋白和蛋黄已然混为一体,宛如一块多色的羊脂玉,馥郁的酒香扑鼻而来。从此,糟蛋就在平湖一代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糟蛋在腌制时,是完全带壳腌制的。神奇的是,在腌制半年过后,表面的蛋壳会因为化学反应而被软化,溶解到酒糟之中。糟蛋使用的酒糟与我们平时吃的甜醪糟有些不同,酿造的时间要更长一些,酒香也会更浓。所以在品尝时,一定要小口小口细细咀嚼,不然容易被浓郁的酒糟味儿冲昏头脑。</p><p class="ql-block"><b>南湖菱</b></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的嘉兴特色水生蔬菜——南湖菱,绝对值得前来品尝一番。南湖菱产自嘉兴南湖以及周围众多的湖荡、河港。外形看上去与其他的菱类植物不同,大多数菱类都有尖尖的“牛角”,但它却是个另类。两端非常平滑圆润,像是一个金色的元宝,故也被人们称作“元宝菱”。</p><p class="ql-block">你可以把它当作水果吃,清香甜脆。还可以把它包进粽子里,和米饭一起煮熟了吃,味道香糯可口。可以制糕点、可以酿酒、可以制糖,可以用来炒菜,还可以晾干制作成风菱,贮数月不坏。总之,嘉兴人几乎发挖掘了它所有的吃法,是餐桌上最为常见的食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葱油南湖菱是嘉兴的传统家常菜,清香扑鼻、香甜可口。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南湖菱不仅是嘉兴的美食特色,更承载了嘉兴悠久的文化。在嘉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曾挖掘出一颗5500多年以前的碳化无角菱,虽已无法证实它是否就是现在的南湖菱,但这种鲜明的文化特征,间接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p><p class="ql-block">有一些技术高超的嘉兴手艺人,把绘画艺术带到了南湖菱上,将秀丽的江南风光、嘉兴的历史文化通通刻画在菱的表面。因其形状类似元宝,人们赋予它美好的象征意义,在逢年过节时赠与亲朋好友。</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确立了嘉兴“南北通衢”的运河古城地位。在商贸往来、灌溉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图源|图虫创意</p><p class="ql-block">回望嘉兴发展的历程,不禁感慨万分。给嘉兴带来发展的,从来不是流过的“水”,而是富有灵气的人。几千年前,面对洪涝灾害,嘉兴人筑起堤坝,化沧海为桑田。几百年前,嘉兴人力图求变,为谋求发展,将房屋,集市、工厂主动建在河道的两旁。在面对狂风暴雨之时,几代人完成接力赛筑起石桥......</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小桥流水依旧,等到烟雨时节,一起踏上青石板,走入窄巷小弄之中,闻稻花飘香四溢,在街头巷尾处听一段吴歌越曲。</p><p class="ql-block">来嘉兴!坐上乌篷船,品味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味。</p><p class="ql-block">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