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迷雾话古今

学山美苑

注: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宁阳灵山寺</font></h3> 一座灵异的山,演绎出一个个神奇的传说;一座千年的寺,见证着一幕幕佛家的往事。<div>这山,便是灵山。</div><div>这寺,就是灵山寺。<br><br>坐落于宁阳县华丰镇境内的灵山,海拔170余米,孤峰独峙,陡峭壮丽。东与九顶蟠龙山相守,西与簸箕山呼应。悠悠的故城河蜿蜒回抱,滋养着灵山上的一草一木,赋予了灵山千年不绝的生命气息。极目远眺,漫山披绿,云遮雾绕,彩霞纷飞。站在灵山之巅,北瞰汶河,宛如玉带。<br><br>这是一座被无数神奇的传说和故事紧紧包裹着的山。</div><div><br></div><div>关于灵山的传说,令当地老百姓思绪飞扬,心驰神往。最让他们津津乐道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驾临灵山的故事。</div><div><br></div><div>相传,有一年朱元璋微服私访时,曾在灵山以北4里许的西故城村老农张彦中家用膳。夜幕降临,僧侣出身的朱元璋坚持到灵山上造访,与得道高僧长谈至深夜,就寝于寺庙中。</div><div><br></div><div>自此,宁阳八景中便有了"真龙天子"的光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兖州(时宁阳属兖州府管辖)知府石九奏、推官矫九高均将"灵山圣迹"列为八景之首。更令人称奇的是"虎蛇驯伏"和"如来灵光"。相传宋宣和年间,僧人福谨在山顶结庐造舍,修缮庙宇,施善诵经,而时有流匪草寇上山骚扰掳掠。一日夜间,忽有猛虎与毒蛇齐聚寺庙,巡山镇守,灵山才保一方清净。康熙九年(1670年),寺中僧人欲立碑称颂太平盛世,衍圣公毓圻撰写碑文,云"曾于此山亲见如来"语。这使得该山更增添几分神秘与灵气。<br><br>灵山又是一座惩恶扬善的山。</div><div><br></div><div>在附近村民的心目中,泰山是护身符,灵山是照妖镜。</div><div><br></div><div>据当地百姓讲:古时候,县衙里有一位缺德少才、欺世盗名的官吏,此人不仅颠倒黑白、任人唯亲,而且压制贤能、贪赃枉法,可以说是集阴、毒、贪、沾于一身,黑、恶、臭、酸于一体,坏事干绝,损人无数。有一次,作恶多端的他到灵山上求佛问签,行至半山腰,忽觉头晕目眩,双腿发软,再也无力向上攀爬,只好半途而废。回去不久,便郁郁而终。此后,百姓口中便有了"良吏不用登泰山,昏官不敢上灵山"之说。<br><br>遥望灵山,有一古寺雄踞山巅,这就是灵山寺。千年古刹灵山寺,修建年代无可考,唐代称妙峰寺,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僧人福善改称寿峰寺。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记载,是时僧侣日众,乃造铁索,设机提水,以供日用,故此山又称铁索灵山。<br><br>整个寺院布局严谨、古朴,呈椭圆形,分前、中、后三个院落,以盘道、石佛洞、山门、大雄正殿、玉皇阁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南北长64.5米,东西宽49.5米。前院原为碑碣林立,今仅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寿峰寺会记》和元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大雄正殿记》两通碑刻;中部为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它由主体建筑大雄正殿,东西两庑,四角亭式钟楼、鼓楼和山门组成。大雄正殿5开间,面阔14米,进深9.5米,灰瓦硬山顶。元至治元年僧人智海重修,元末毁于兵燹。明宣德初年(1426年),僧人智静与乡老张彦中重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又加修缮。山门内两壁饰以彩绘。钟楼两柱上题刻"小楼僧建灵山寺,晨钟常传百姓家"的楹联。东西庑各3间,清代建筑,面阔9.7米,进深7.4米;后部为玉皇阁,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增建,分上下两层。下层系石结构拱形建筑,内施彩绘。上层三开间,为藏经阁,砖砌灰瓦硬山顶构造。<br><br>往事越千年,灵山寺历经朝代变迁,毁废与重建承载了太多的人文气息。寺中的一砖一石,仿佛都还留有唐人的印痕;一座一榻,似乎都还散发着宋人的余温……它的建筑、宗教、文化价值,实在是一部值得后人研究的丰厚的大书。<br><br>灵山永固,世事更替依然;善恶有报,敬畏之心常存。红尘滚滚,几人能了尘缘;寺院深深,散尽香烛青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