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徐霞客(1587-1641),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旅行足迹遍及现在的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以《徐霞客游记》传世,被誉为“千古奇人”,被中国驴友尊为“游圣”。《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也被定为中国旅游日。</b>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不爱官场名利,只愿探访山水的他,最终应了其父亲的话—— “眉间似有烟霞,当为烟霞之客,以壮游四方”。 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1608年正式出游,时年21岁。前期旅游历时近30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陕西、山西、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市,留下游记17篇,大多数均为游名山日记。这些名山依次是浙江天台山(三次),浙江雁宕山(今雁荡山两次);安徽白岳山(今齐云山),安徽黄山(两次);福建武彝山(今武夷山);江西庐山;河南嵩山;陕西太华山(今华山);湖北太和山(今武当山);山西五台山,山西恒山等等。 后期之游只有一次,历时四年,是徐霞客一生中出游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旅行,途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最后到达云南(共8省),写下游记64万余字。<br> <p class="ql-block">在云南因“病足”行动不方便,应丽江纳西族木增土司之邀,花三个月时间修成《鸡足山志》,再由木土司派人送他返家,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六月回到江阴。归家后卧病在床,次年正月病逝,终年54岁,正应了一辈子“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b>徐霞客仙逝300余年后,我们用自己的脚步追寻游圣的足迹。即按照《徐霞客游记》中标名的路线及出游日期顺序,择其部分,探寻徐霞客走过的中国大好河山和风景名胜。在《徐霞客旅行线路图》上用红点标注,略作说明,是为美篇。</b></p> <h1><b>江苏江阴</b></h1> <p class="ql-block">追寻游圣足迹,必然要从江苏省江阴市(明朝南直隶江阴县)始,江阴是徐霞客的出生地,游圣发源地。</p> 记得还在1993年10月,我第一次到江苏江阴县考察农村教育,乘车路过江阴汽车站,突然在西门广场中央的街心花园看到一座巨型的塑像,心头一惊,原来这里就是游圣故里。 霞客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现已改名为“霞客镇”)。游圣出生于斯,仙去于斯,最后也葬在此地。江阴隶属于无锡,所以徐霞客是地地道道的无锡人。故居前的这尊雕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风尘仆仆但是却对远方和世界探索充满热情的侠客形象。 故居陈列馆中,镌刻着教员的语录:“我很想学徐霞客”——代表着现代中国人对游圣的“盖棺认定”。他1958年在一次会议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 那年我还跟随考察团参观了游圣家乡的名胜古迹——江阴炮台。这些炮台见证了从明代到近现代发生在此的重要军事事件。 江阴炮台遗址现存明清三合土炮台遗址2处、清末混凝土炮台3座、民国钢筋混凝土炮台12座。江阴炮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抢占强渡长江重要战略地,江阴要塞则是彻底摧毁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三大突破口之一。不过当年徐霞客可能没有听说过家乡的这些事情。 我们现在仍可以见到,江阴高铁站前的游圣塑像,高大而巍峨,浩气长存天地。 <h1><b>浙江宁海</b></h1> 追寻游圣足迹,第二站自然是浙江省宁海县(始建于西晋),这里是《徐霞客游记》开篇地。 宁海城又称缑城,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为宁波下辖县。《徐霞客游记》在宁海之前1608-1613年期间的出游,是否写过游记,或是游记遗失,今人无从得知。徐霞客从江阴南下到宁海,走的哪条路?游历过哪些地方?也无从考证。 但是,徐霞客从宁海南下天台山的确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有:“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时间在公元1613年5月19日。 2011年,国家终于定下了“中国旅游日”的日期,就是每年的5月19日,也就是《徐霞客游记》开篇的那一天。 中国旅游日的标志主体,是一个甲骨文的“旅”字的变形: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根”与“植”的关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跟随游圣,游在宁海的山海间(豆包AI创意)</span></p> 宁海县最主要的景观是大松溪峡谷,也被誉为浙东大峡谷。它发源于天台山脉的望海岗,全长20公里。不知道徐霞客是否游过此地? <p class="ql-block">我们为追随游圣足迹的旅行,在2008年全程游览过这个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一些神话故事中,接近浙东大峡谷的第一座山往往叫做阆风山。这座山峰高数百米,每当阴雨天气或清晨傍晚的时候,山间云雾缭绕,峰顶忽隐忽现。苏东坡写的《赤壁赋》里有一句话最能形容它:“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说它是一座超脱于人世以外的仙山。</p> <p class="ql-block">屈原诗曰:“吾将朝济白水兮,登阆风而泄马。”我们进入了松溪十景之一的“阆风晨渡”。古代这里遍地松树,旁边又有一座大松山,所以这条溪就叫做大松溪。</p> <h1><b>浙江雁荡山</b></h1>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春,徐霞客第一次游雁宕山(今浙江雁荡山)。据《徐霞客游记》记载:他游天台山后从黄岩进入雁荡山,登灵峰,游灵岩,观赏大龙湫瀑布,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寻找雁湖。</p> <p class="ql-block">雁荡山位列中国“三山五岳”的“三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徐霞客曾写下“四海名山皆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p> 2009年4月,我们来到徐霞客游历过的雁荡山大龙湫。 <p class="ql-block">与游圣共观大龙湫瀑布。</p> <p class="ql-block">与游圣共游灵岩</p> <p class="ql-block">与游圣共攀灵峰</p> <h1><b>江苏扬州</b></h1> 万历四十二年(1614)冬至次年春,徐霞客溯长江而上,游京口、扬州、金陵(今南京)等地,尤其着意于扬州二十四桥明月、三十六曲浊河等名胜古迹。<br> <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我们踏着游圣的足迹,徜徉在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前。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p> 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为扬州瘦西湖最核心的景区。唐代杜牧诗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徽黄山</b></p>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过完春节即由水路南下至杭州,经安徽休宁抵白岳山,再游黄山。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九月间,徐霞客重登黄山,他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这句话是对黄山景色的高度赞誉,成为流传数百年的经典名句。 以徐霞客为榜样,我们分别于1981年夏和1999年冬,两次登临黄山。 黄山为我国“三山五岳”的三山之首,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有“天下第一奇山”之誉,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h1><b>福建武夷山</b></h1> 同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在游黄山之后,又经徽州、金华过仙霞岭到福建崇安,游武彝山(今武夷山),并写下《游武彝山日记》。<br> <p class="ql-block">游圣的《游武彝山日记》翻译成白话文为:二月二十一日我走出崇安县南城门,寻觅乘坐的船。西北面一条溪水从分水关流来,东北面一条溪水从一温一岭关流来,汇合后流注于县南,通过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顺流而下三十里,见溪边一座山峰横斜,一座山峰独立高耸。我感到惊诧而很注意,那横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耸的就是大王峰了。山峰南面有一条溪流,向东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p> 1989年8月,我们也在武夷山的大王峰留下了我们的身影。 同样在武彝溪(九曲溪)乘坐竹筏漂流。 <h1><b>江苏宜兴</b></h1>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徐霞客游宜兴善卷、张公诸洞。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在他母亲80高龄的时候,还陪同其母游历了宜兴周边的一些景观。游圣虽然走过许多名山大川,但山水娟秀的宜兴可以算得上意义非凡的一站。 2017年6月,我们冒着霏霏细雨,即兴游完了徐霞客到过的宜兴善卷洞。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兴"三奇"之首。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穴之间相互连通,景色不同。步入洞内,宛如走进一座地下宫殿。 <h1><b>江西庐山</b></h1>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九月间,徐霞客由江阴出发溯长江而上,经九江扣庐山,遍游矗池、三叠泉、五老峰及庐山绝顶汉阳峰等胜景,写有《游庐山日记》。为历险探奇,他舍大道不走,取道石门涧,攀百丈梯上天池。 石门涧的这座栖霞桥就是为了纪念徐霞客从这里登庐山而命名。他在《游石门记》中尽情描述了由石门涧攀登上山的艰辛和沿途风景的绝佳。他手拽青藤,脚蹬石缝,象猿猴一样攀跃而行,终于征服了石门涧天险。 游圣在他的日记中曾这样形容庐山石门涧瀑布:“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我们像游圣一样,对庐山情有独钟。1968年到2018年,整整五十年间,竟登临了六次之多。<br> 50年六上庐山,我们见证了中国旅游史的自由行、跟团游和包团游之肇始,见证了旅游交通工具从徒步到轮船、长途汽车,再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高山索道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驴友从黑白胶片、彩色胶片到数码摄影的摄游史。同时,也见证了我们从青葱岁月到古稀之年的行走,以及从相知相恋、定情到实际的金婚历程。 我的身后就是唐代李白诗云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香炉峰瀑布。 在进入古稀之年的金秋,特地选择十月十八日这个对我们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第六次以自由行的方式登上庐山,合影于仙人洞。正可谓:今日庐山暖日照,四百旋上秋意浓,拣拾经年旧脚印,梧桐枝头夕阳红。 <h1><b>河南嵩山</b></h1> 明天启三年(1623年)春,徐霞客循运河北上,经淮安西行,过徐州、郑州而游嵩山。据《游嵩山日记》载,游圣于二月二十日进入登封县境,二十四日离开少林寺,在嵩山游历五天。 游圣在《日记》中写道:早晨,祭拜嵩山之神岳帝。太室山、少室山远看犹如双眉并列,但少室山嶙峋,而太室山雄厉、独居尊位,俨然像背靠屏风的帝王。从翠色弥漫的山脚而上,连绵的山崖横亘不断,好似排列的屏风、伸展的旗帜,因此更觉得高峻威严。嵩山的雄奇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嵩山为五岳之中岳。为追寻游圣的足迹,我们在2013年6月成功地攀登上嵩山的少室山。 <p class="ql-block">并且以太室山为背景摄影留念,以印证霞客的高论。</p> <h1><b>陕西华山</b></h1> 明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于二月的最后一天进入潼关,抵达华山北麓的西岳庙;经玉泉院、莎罗宫、青柯坪,历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等险道,遍游华山五峰。他把游华山的经历,记录在《游太华山日记》里。 华山是五岳之西岳。为跟随徐霞客的足迹,我们在1988年8月勇敢地攀登上华山的悬崖绝壁。 在南天门上,云雾缭绕,华山景色正如游圣所描写的那样:“北望太华山,高高地耸入天际。往东看到一座山峰,山势高峻得特别出众……华阳而南,溪渐大,山渐开,然对面之峰峥峥也”。 <h1><b>湖北武当山</b></h1> 同样是明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于三月十一日进入湖广境内,十三日登今湖北丹江口武当山。沿途游遇真宫、紫霞宫、南岩、太和宫、五龙宫以及滴水、仙侣、凌虚诸岩,并攀登绝顶天柱峰金顶。 武当山为我们湖北家乡的道教圣地,我们在1985年就登上了武当山。 基本上沿着徐霞客游览的地点,最后奋力攀登上绝顶天柱峰金顶。 <p class="ql-block">2022年端午前,为替天堂中的老伴完成未曾了却的心愿,勉力拄拐第三次攀登武当山,终于站在南岩宫遥望金顶寄相思,用心火点燃龙头香……</p> <b>广西桂林</b> 明崇祯九年(1636年),年届五十的徐霞客感到自己老病将至,毅然踏上西游的旅途,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他于崇祯十年在桂林山水之间徜徉近一个半月,遍游桂林四周胜景如虞山、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岩、象鼻山等,往东南畅游漓江,考察阳朔附近的龙洞、来仙洞等等。 1997年8月,就在徐霞客到过的象鼻山脚下,我们一家人幸福地合影。 2009年3月,我再次来到桂林象鼻山,向游圣致敬! 阳朔山水甲桂林,我们与徐霞客一样,对阳朔山水情有独钟。 <h1><b>贵州黄果树</b></h1> 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三月出广西,进入贵州。在安顺府(今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前,立有一座游圣的塑像,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 贵州安顺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徐霞客在《黄果树瀑布记》里写道:“烟雾腾空,势甚雄伟”。 我们分别在1991年和2014年来到这个瀑布,悉心体验游圣所概括的:“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 <h1><b>云南昆明</b></h1> 《滇游日记》载,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曾四次进出云南昆明。他登昆明太华山(西山)、棋盘山,下滇池考察金线泉,考察滇中的花木,探海口石城,游城中的土主庙……昆明的这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徐霞客在日记里都有引人入胜的描述。 我们与游圣一样,从1991年到2022年,我们曾前后6次前往昆明。站在昆明西山顶遥望滇池。 在大观楼前观赏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b>云南大理</b>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来到云南大理城,在苍山洱海,他独自一个人徒步游览了崇圣三塔、蝴蝶泉、古佛洞等。游圣端坐在园林中,深情地望着蝴蝶泉,大理给徐霞客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和愉快回忆。 他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中记述说:“蝴蝶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颠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徐霞客是历史上第一个真实记述蝴蝶泉胜景的人。他在游记中非常明确地记述了在龙首关南北之间有上关花和蝴蝶树花“两奇葩” 。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也记载说∶是寺在第十峰(苍山十九峰之一)下,唐开元中建,如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六层,故今名三塔。他尽兴地游览了崇圣三塔,即现在大理的5A级旅游景区。 追随游圣的足迹,我们分别在1996年、1998年和2024年来大理古城,游历了苍山洱海之滨的山山水水,多次莅临崇圣三塔蝴蝶泉。 游圣所至的大理古城,也数次留下了我们追随的身影。 <b>云南丽江</b> 崇祯十二年二月(1640年),徐霞客在云南丽江受到木府纳西族木增土司的盛情款待。木土司和徐霞客一见如故,成为挚友。徐霞客为木土司整理编校文稿,为其《山中逸趣集》写跋,并辅导木增的儿子学习。这尊塑像反映了霞客与木土司的情谊。当年四月初十,徐霞客离开永昌府西行,途经怒江、高黎贡山、龙川江桥,抵腾越州城。腾冲是徐霞客一生游历最西的地方。<br> 崇祯十三年正月(1640年),徐霞客因病已“两足俱废”、心力交瘁。于是木土司叫人做了一个滑竿,让徐霞客坐在上面,派了精兵强将和滑竿挑夫组成了一个护送队,用了156天,步行约四千多公里,把徐霞客安全地送回江阴。徐霞客回家后的第二年,崇贞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七日与世长辞。 徐霞客一生最后抵达的伤心之处——云南丽江古城和丽江木府,我们于1998年、2005年和2006年先后造访了3次。 站在木府前,瞻仰游圣题写的“宫宝之丽拟于王者”。 在丽江束河古镇,向中国旅游的先行者致敬!我们还要继续踏着游圣徐霞客的足迹走下去,永远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