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写了四五十篇《与书结缘的日子里》,下午得闲随手续上一篇。</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讯飞有声》朗读的《与书结缘的日子里》(第四十三部分)文本。</p> <p class="ql-block">《与书结缘的日子里》(第四十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一直觉得“泡”图书馆是件很有趣的事。其实当你明白怎么“玩”时,顿时会感到整个世界的作者们都在"免费”为你打工了。</p><p class="ql-block">以前可能更多的是去《新华书店》或图书城这样的实体店看书,但那边看书有个不方便就是,如果你不会太在那儿买书,人家似乎也不是很欢迎你只看书不买书,而国营书店卖书多数打到八九折就到顶了,私人店关系好的一二折也是有的,不过多半是五折上下吧,所以我的策略主要是在大书店看书,再到私营店去按书目预订或直接上网购买,那样花费会少很多,还有一点就是你在书店看到书中较好的内容想拍下来人家肯定不愿意,有的书店还贴上禁止拍照之类的标签,这个也是人之常情,而这样在数码时代有时出去拍风景会带相机进入书店,那营业员会不时走过来假装整理书籍看你有没拍东西,胶片时代因没有人会用相机拍书,大家都知道那成本太高而你又不是间谍,花不起,拍下来还不如直接买下来合算。</p><p class="ql-block">记得八十年代初黑白胶卷时代,那时还在学校,有个熟人家里的老人要写东西,为了传承技艺,知道我有相机并且只是学生而已,就让我帮忙拍照片,他们家老爷子演示技艺并讲解其中要点,感觉那老人的下一代悟性真的不行,我这外人都听懂并记住了,那时年轻能过目过耳不忘,他们还懵懵懂懂的,拍完后是先洗成一寸的小片(8分钱一张),再用放大镜挑选,较有代表性的才拿去放大洗,这个就很贵了,所以那时书里有照片的少,图片多半是请人画,白描的那种,边上加以说明。</p><p class="ql-block">好吧说远了,我们转回来,自从手机有了拍照功能后,经营者干脆就在书架边框上贴出了《谢绝拍照》的字样,这样你就不好拍了,不过还是看到有学生模样的人拍,这让我想起了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的话来了,这时虽然没有人跟在你后面,但人家监控里能看到,所以很快就有人来制止你了,不过客观些讲拍书的人还是爱读书的,所以国家要多开办图书馆,让全民无论有无经济能力购书都能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学习强国是有道理的举措。</p><p class="ql-block">“泡”图书馆看书感觉与书店真就不一样了,它不但给你座位,你把需要的内容拍下来也没人会有异议,在这里这与做读书笔记一样是理所当然的,何况有些书还是限馆内阅读的,并且有图片图表你总不能去描下来吧?</p><p class="ql-block">当然逛书店有时不完全为了买书,而却是为了结交书友去的。如果你见识不错,别人也乐意与你交流,有时几句话就能帮到别人,或者被别人帮到。</p><p class="ql-block">关于向人借书这话你尽量不要开口,夸张些讲这就如同与虎谋皮,向人家借老婆一样。对于嗜书如命的爱书者来说更是这样,其实类似的情形还有,如向人家借单反,借爱车,借笔记本电脑等,这个情商高点的人都不会轻易开口的,将心比心,不可以为难他人是相处之道。</p><p class="ql-block">向人家借思想倒是不妨可多试试,但注意你也要有“本钱”才能借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世上有些大秘密是用真诚互惠的交换滚雪球而得来的,单方面输出除非你是对方的儿孙子侄,不然一般的师徒关系传承都很森严壁垒,交换中有一个最能打动对方的思路,就是你的学识虽然不如对方厉害,但你有绝招在手,而对方不够全面,这样交换能成是双赢而更有诱惑力,所以古人说“一招鲜吃遍天",这第一桶金很关键。</p><p class="ql-block">当你在“高”处看,即便你在谷底的巅峰上看,“金"山也还是处处皆有,可若你连谷底的巅峰经验都没有,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要牢牢记住用攫取事物底层逻辑的经验去扩展你的知识结构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当你明白时,即便看不到也会猜到了,剩下就看你怎么去“挖矿”了,这很类似于隔行业人在“玩“跨行业,可却玩得很有神韵,因为他们思想没有被牢笼禁锢而更有活力,当然有另外行业得到的“巅峰"经验可以助力他们拓展,此即是俗话说的一通百通,有时你进入那个圈子,就会发现真正悟性高的人完全是在“攫取”或者更直白地说是在“剥削”前人的“案例”,后用不完全归纳法推演出人家可能自己都没搾出的“精华“,悟性高的人,他们可能不是真正要读作者对”案例“的解说,而事实上很多作者充其量也只是个“案例”的记录者或表述者,他们并不具备分析解读“案例”底层逻辑的能力,这样他们分析结果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过于注重他们的说法可能就会落入俗套,大多数国人成长教育是不太注重逻辑思维训练的,故对很多现象也只能停留于表述,而当你能看到的某个东西更高层面时,你就会豁然开朗,你会发现你最需要的就是大量“案例”来佐证你的新想法,这时最大的工程就是去“剥离”带“土”的“案例”,在海量资源中优中选更优,淘汰许多“平庸”后,“秘密”就呈现出来了,这时你再回头去看,很多“书”虽然写得天花乱坠,可也只是“垃圾”“药渣”了,此时你已把书读薄了,不过你还是会感谢那些”垃圾"的掩护,不然你知道的东西别人很快也会知道,也就没价值了,毕竟物以稀为贵。</p><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大抵可以表达这个感觉。</p><p class="ql-block">勤奋读书并不是卖苦力,如果能遇智者,你更可能就会变得“懒”而勤奋,“懒”的是因为有捷径了,懒得去用花里胡哨的东西去掩饰自己,那个是最没用的作秀,可以毫不吝啬地抛弃它,勤奋的是,现在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开悟,而不愿意放弃与时间赛跑的分分秒秒,这大摡可以表达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觉悟的境界是有感召力的,这句话说的状态。</p><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还是很想读书,可要坚持下来确实是不太容易,过去上班时我们可能会因功利而去读许多书,但现在真的抛开了功利去读书了,那么靠什么可以坚持下去?靠兴趣?那可不完全靠谱,那样可能也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因为有很多媒体音频视频都比单纯的去啃书本容易舒服得多,这就如看小说比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舒服一样,可是我们都明白就算《红楼梦》这样的书,看文字与看连续剧完全是两码事,你有能力看连续剧未必有能力看完这本书,可反之却不然。</p><p class="ql-block">什么时候一个人会去大量地读书呢?或者换一种说法,若无功利支撑,什么才是读书的动力呢?想法,对就是当你有一个极强烈想法时,那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你的目标可以是在谷底,但它是巅峰,这时就像有了一个海上漩涡,一切都奔它而来,它有最低处,或可形容成此时你把身段放下来了,此时你就是聚宝盆,你就是黑洞,你就是磁场,但你的巅峰经验是你最有效的过滤器,你为了目标而收取所需。这点去反观世界领袖们的魅力磁场就会发现,是极强烈的信仰力量吸引了同类的汇集,这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中说的,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读书也一样,当你有个极强的目标想法时,那些书好像都会奔你而来,甚至共同目标的书友也会随之而来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形容读书状态的词叫“触类旁通”。其实读书面真的不可以太窄,那样就很呆板,与人聊起来也无趣。举个例子,譬如一个摄影师在给女生拍照时,女生问摄影师,我怎么摆姿才会照得更漂亮一点?这样问其实表示她只是要你提供面上的知识,那么就算这样摄影师也不一定能完整表达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表象比本质多得多,谁能穷尽?他不知道怎么表达是正常的。但如果这女生聪明,摄影师就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表达了,这样可能会让她看到人像表现有冲击力的底层逻辑,就是破坏人体的点线面的整体感而产生立体吸睛效果。</p><p class="ql-block">怎么说呢?譬如摄影师可让女生观察一只白鹭的静态与捕食的动态,那样就会发现静态时点线面基本从头面破下去,此时是可找到对称轴的,而捕食时,双翅不规则张开,头上的喙双脚都偏离了直线,各部分对称轴都不重叠了,这时拍出来与静态比是完全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那么现在回头过来说人像就清楚了,如果摄影师让她打开身体转起来,头面、胸腹面及膝脚面都不是平行面了,而头、躯干及下肢对称线又都不重叠而呈现一波三折了,这时摄影师若去抓拍画面是不是就有立体动感了?当然这时女生要注意眼神,你若用情人的眼光看摄影师,那你在照片中就是含情脉脉的,你若用贼一样的眼光看摄影师,那么这摄影师就是前世欠了你八百两银子的那个人,要清楚镜头是在抓你的表情而不是摄影师的表情,所以有经验的摄影师给陌生人拍前可能会先铺垫,彼此友好一下,大牌明星才不会要你手机给她拍的照片,你不要自作多情,人家有熟悉她优缺点的专职摄影,很少人长得360无死角,记注别恨你的摄影师,不然拍出的相片是祥林嫂的概率会比较大些,对这一点我们还不得不承认小朋友入戏更快,所有爱恨情仇都那么天真无邪。</p><p class="ql-block">当然一种更直白的教人方法是,你知道拍身份证照片怎么拍吗?是不是很板态?那好,你把所有的都反着做平时的摆拍就更自然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你大可不必把这些道理拘泥用于拍照片,广义地说也可用于泡图书馆的,当你在云端看问题时,所有道理的底层都是同源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