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灵石位于山西中部,是历代三晋商旅往来必经之处。《山西对外贸易志》:“灵石是古代山西三大都会之一……为商贾必趋之地。”《中国交通史料汇编》注释中记载:“清末,西人在山西霍州灵石地方掘得罗马古铜钺十六枚,钺面镌文盖悉为罗马皇帝梯拜流斯时代所铸(相当于中国西汉末期)。”这不仅说明灵石商业兴起较早,而且说明已开展了对外贸易,从贾胡堡(西域商人聚居而名)、高壁店、许家店、燕家店、新店、店上这些古驿道上因商而得的村名中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由于记载缺略,灵石宋元之先商业状况已难考究。明代时,灵石商业进入极盛时期,行业之广、从业人员之多已形成一定规模,很多家庭逐步从农耕走向业儒、力农、务工、经商四位一体,这从众多遗存碑记中均可看出。到清代,灵石商人一枝独秀,在晋商中独领风骚,它的特点是重士之念胜于重商,重义之念胜于重利,重书之念胜于重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重士之念胜于重商</b></p><p class="ql-block"> “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居资万千”,这是灵石静升王家明天启五年(1625)《王氏源流碑记》所刻文字,客观地记载了王氏家族业儒、力农、务工、经商四位一体的史实。不可思议的是,撰文者将经史传家的“士者”列于首位,逐利湖海的“商者”排在最后,足可见其家族重士轻商之心态。两渡何家《皇清诰赠五德何公(何溥)碑铭》:“(何溥)少时家计虽贫,志气特异……既长,读书不成,去而经商,凡有筹划无不当者,数年之间遂积万金。使人尽持其资至北口外买松杉木,结为筏顺河流泛下至壶口,木悉沉不出,其人大恐,急走归告公,公颜色不变,徐曰:若能复往,吾更资万金,必得大利。其人遂往至故处,新木与旧木相冲乃悉出其数,更逾旧皆昔时人所沉者,遂获利数万。”“天津商有积木不售,皆大困,公谓其同事曰此奇货可居,众皆不信。公尽号其木,期以三月给值。未几,木价大昂,利乃数倍。众问公曰:众商皆以木致困,公得之反以获利何也?公曰:此货殖之常,顾诸君不悟耳,岂不闻贵弃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乎。众皆曰:君乃以学闻服贾者也。……数十年之间,积金十余万。”从这段碑文中可以看出,灵石商人精于经商、善于经商的胆识与才能。但是何溥发财后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办学校、课子弟”,在他的子孙中几乎全部致力耕读,很难找出单纯经商之人,仅他一人之后四代人内就出进士9人、举人6人,其余大部分均为生员、监生、贡生,实职授官者达20余人。</p> <p class="ql-block"> 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晋商而言,大多谓读书多贫穷不若商贾能致富,认为“商之多得银钱,俾家道之富裕也”,视读书轻而视商业重,才华俊美子弟率皆出门经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甚至有已在校读书的佼佼者竟让弃儒从商。反映在地域的名谣中:“生子有才使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换”“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等。而在灵石商人家族的历史资料中,字里行间几乎全是“学而优则仕”“以农为本”“忠孝仁义”等儒文化的产物。翻开灵石何、王、梁、陈四大家族的家谱,几乎清一色都是“耕读传家”。看一看王家的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道路惟读惟耕”“藏书万卷教子学孔孟之道,买地十亩种松结梅竹为友”“万卷诗书四时苦读一朝悟,十年寒窗三鼓灯火五更明”等,贯穿其中的就是一个字“读”,把习称的耕读二字亦写作“读耕”。再看看何家的记载:“始祖岁贡君,以儒术起家,补博士弟子员,食廪饩,续明经,垂为家学。”“游胶庠、入成均、举孝廉、曳纡朱,相间不绝,亦诗书世业之验也。”“族中设立皋比,竟延名儒硕士课子弟,至闾左人不能授书者,贷出修脯收入义学,终其敦诗说礼,不坠先人遗训……”满目都是读、读、读,很难找到“商”字的存在,不仅俊秀子弟读,其他子弟亦读;不仅自己家庭子弟读,还帮贫困家庭子弟读。真乃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四大家族”中,几乎都建有书屋、义学、书院,为培养中高级知识分子创造了必要条件,仅有清一代何家就出进士15人、举人16人,贡生、监生、生员层出不穷,为官者不可胜数,山西一带曾有“无何不开科”之说;王家进士4人、举人9人、监生211人、生员107人、为官者101人;梁家进士2人、举人7人、监生189人、生员107人、为官者185人,占到族中丁男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陈家举人10人、监生76人、生员7人、为官者44人。可见,灵石商人重士之念胜于重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重义之念胜于重利</b></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干啥像啥,担上啥卖啥”,商人本来就是以本求利,以获得最大利益为愿望,故大多数商人发财后主要资金几乎全部用于扩大经营,以商养商,以利滚利,求得百万、千万,无有止境。而灵石商人却是为了以商养士,以利扶农,是以子弟科举成才、家有良田百顷为最大愿望,经商发财后主要资金大部分用于买地、建宅、办学、攻书。静升王家,虽为灵石巨富,但富而重士,创办义学、修建“养正书斋”,不仅教育本族子弟,还帮助乡梓贫困儿童读书成才,多次捐资或独资重修县城文庙和静升文庙,为有志科举的子弟创造良好的学习场所。其次,修桥补路、赈灾济贫也是主要开支之一。修建杨树沟桥、锁浪桥,修建静升通往沁源的道路,掘池蓄水扩大良田灌溉面积,灾年远购粮食计口授粮经理救灾等。有的人更是一生以义为重。王绶来,族中凡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者全力帮助,“历年所费万金”,村东旧有义学一所,房屋俱存而缺少学资,他捐银700两买田若干亩延师讲学,又念村西子弟与村东义学相隔较远,命其子在村西李家巷买地动工,费银4000两建成村西义学“端本书屋”,并捐银800两请名师执教,其他诸如为贫民施衣被、捐棺木、送医药、供食粮,为村中修庙堂、建祠宇、开渠道、通河沟等等义举,他都视为己任,在所不辞。</p> <p class="ql-block"> 两渡何家,笔者查阅了大量家族资料,试图找出族中经商者的轨迹,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灵石商人的心态,但得到带有“商”字的记载仅发现如下几条:“垂绅公,翰林院四译馆生……幼家贫出外经营,在白沟河三十余年,逐渐丰裕。”“五德公……读书不成,去而经商……数十年间积金十余万。”“彪公,少业儒读书通大义,功名不遂乃贸易京师,遂以巨富。”何五德在清康熙时就积金十余万,不可不谓是当时之豪商巨富,而他有了钱同样是建书院、课子弟,修桥梁、助公益,赈灾荒、济贫困。先是创建义学以教乡中子弟,继而建成“双藤书院”培养科举高级人才,由此“邑人成才者亦甚多”,一时名气为之大振,“科甲鼎盛,海内艳称”,社会名流、达官显贵,纷纷赠匾“父子翰林”“兄弟同榜进士”等,为何氏家族争得巨大荣耀,也为灵石增添了无限荣光。两渡隔汾河与西北乡村相峙,行人靠舟楫往来非常不便,何五德子孙三代慷慨募资捐金,最终建成两渡至今有史以来的巨大工程——秋晴石桥,可见灵石商人重义之念胜于重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重书之念胜于重名</b></p><p class="ql-block"> 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事实,仅在清代灵石商人就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不论文臣武将,大都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至今留于各地的功德碑、去思碑均有据可查。文化方面的贡献更是不菲,不仅参加了许多国家重要书籍的编修,而他们自己著述亦颇为丰富。何思钧,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总校官;何道生,著《方雪斋文集》12卷;何耿绳,著《退学斋诗集》5卷;何福堃,著《午阴清舍诗抄》16卷、《芬响阁初稿》10卷;何庆澜,著《竹枝词百首》;梁绘章,著《慵岩诗稿》4卷;梁枢,著《瘦吟草》诗集2卷……成绩较大的是耿文光和杨尚文。</p> <p class="ql-block"> 耿文光自幼嗜书,精于四库提要之学,清同治壬戌科举人,应进士不第遂闭门著书,著成《仁静堂书目》8册、《目录学》20卷、《苏溪渔隐读书谱》4卷等书。其所著《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历时13年四易其稿,全书共146卷,著录书籍266种,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共200余万字,是《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之后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提要式书目,民国23年“山西文献委员会”编辑出版大型晋人学术丛书——《山右丛书》,此书被收入第一部首先出版,篇幅竟占到该丛书的四分之一。他伏案著书立说,潜心教书育人,被清山西学政王廷相赞赏为“积学之士,教职中第一流人物”,他殚力收书,所藏至8万卷,他的“万卷精华藏书楼”名闻三晋。</p> <p class="ql-block"> 杨尚文,祖辈居官兼经商,家资颇富。他本人亦善于经营,资金雄厚,张兴尧《堪隐斋随笔》中记载:“墨林(杨尚文,字墨林)素有富豪名,设典肆70所,京师呼之为‘当杨’,挥手万金无吝色”。他在经营当铺之余,悉心研究文史著述兼工书法,读书藏书编写秘籍,被称为“名动京师”的文人,斥巨资刊印丛书是人文晋商的杰出代表,成为当时之名士。在《辞海》《丛书集成初编》《山西名人大辞典》《晋中历史人物》《山西省藏书家传略》《中国丛书综录补正》等书中,对他均有专门条目记述。他曾用多年精力编辑刊印的《读书纪略》《桂氏说文义征》《永乐大典目录》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尤其是《永乐大典目录》是永乐大典唯一存世完整的目录,成为至为重要的国家宝贵历史文献。他在清道光年间刊印《连筠簃丛书》12种112卷,更是费尽心血集一生收藏刊印之大成,内容涉及历史、地理、金石、声韵、数学等,是精、博、实用与罕见为一体的善本丛书,对我国的文化继承和传播做出较大的贡献,必将继续为弘扬祖国文化体现出其历史价值。这些文化成果现均存于北京、山西等地图书馆。可见,灵石商人重书之念胜于重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灵石旧城与灵石介林古照片(第一幅为灵石“仲谋照相馆”燕长记1942年拍摄)分别为灵石驻军唐古樵1936年春与日军侵灵期间(1938—1945)日军拍摄,分別刊登于1937年《柯达杂志》与1940年日文版《古木部队写真集》,笔者购买上述作品后翻拍刊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