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才子胡适对《红楼梦》的贡献

历史长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雨欲来风满楼,1948年岁末,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在京的文学大才子胡适抛下万卷藏书,仅带走了珍藏多年的甲戌本《红楼梦》。为什么?因为他曾为此书付出了大量心血。</p><p class="ql-block">胡适年轻时是个妥妥的“大学霸”,曾任教北大,后任校长。一生获博士学位36个(一个正式35个荣誉,均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他对民国以来思想、文化等学术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经过严肃考证后,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大清康熙年的江宁织造曹氏家族后裔。此书以“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隐写了“家亡血史”(贾.王.薜.史四大家族)深陷皇家争权秘闻的方式,写出了不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p><p class="ql-block">目前,红学界公认比较权威的《红楼梦》版本包括:一、清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红楼梦》所见最早之版本(民国十六年胡适先生从上海购得了,现藏上博);</p><p class="ql-block">二、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四阅评本,此本面世即为残本,(现分存于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本,即为《红楼梦》早期版本中内容较全的版本;</p><p class="ql-block">四、《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八十回,卷首有戚蓼生序,民国元年有正书局据此本拓印出版。</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这些旧本都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但是这些旧本有一个时间共同点:都是出现在清中期乾隆年间。而且作者曹雪芹恰恰也是于乾隆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因丧子悲痛过度而病故。胡适先生珍藏的乾隆甲戌本《红楼梦》是(1754年),中间相䣓仅9年。这说明《红楼梦》手抄本著作成书最早应于1754年前,最晚绝不会晚于1763年2月。</p><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推测,曹雪芹于乾隆九年动笔创作《红楼梦》(石头记)时,将描写大观园作为重要场景。无独有偶,圆明园的主要工程,也是这年彻底竣工的。所以说曹雪芹身边就有园林典范现成的素材。况且曹雪芹的姑父,是努尔哈赤后裔平郡王纳尔苏,其子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福彭官运亨通,因为他是乾隆皇帝的“发小”。而且福彭曾任内务总管,有这层关系曹雪芹进入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去参观就成为了可能性。于是圆明园也就成为曹氏笔下大观园的原型和素材。</p><p class="ql-block">另据史料记载,曹寅也曾在康熙年任职内务府并奉旨监造过畅春园西花园(康熙后驾崩于此)。所以,曹雪芹不仅有着厚实的文学诗词绘画基础,还有家传叠石造园技艺(其《废艺斋集稿》专门介绍了园林技艺)的特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元妃之口,已点明大观园的位置“芳园筑向帝城西。”(明清两朝只有圆明园为首的“三山五园”在京城西边。)</p><p class="ql-block">康熙先后六次“南巡”,五次是由曹寅接驾,四次住在了曹寅的家中,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曹家为接驾造成巨大亏空,曹雪芹已经隐写在《红楼梦》中,而且借赵嬷嬷口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做为大学问家的胡适通过判断推理和认真查找书中隐喻的史实,加上史料的核对认定曹雪芹是以隐写家世和夹杂着皇权更替的残酷争斗为主线,“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后题名《石头记》(《红楼梦》)。最初因是手抄本,在坊间传阅时必然会有好事者增删篡改部分内容,加之传抄中遗漏和错别字都会不少。以至原著内容已并非原貌。有清以来文字狱都比较严重,后来竟能刊印出版,肯定是刪节修改了很多敏感词汇和细节。</p><p class="ql-block">其实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完全可以不拘泥于真实的史实而虚构一些人物和情节,《红楼梦》同样如此。《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名著不都是如此吗?胡适先生的考证和其创立的《红楼梦》主流学派的观点,已经非常完美地诠释了这部清代的伟大文学巨著。更何况历史的真相往往都会淹没在官方的史记中。(完)</p> 民国大才子胡适对《红楼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