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村.那人……

剑舞.麦田

<p class="ql-block">  那是京西房山南窖的一座山,山势不高却也起伏叠嶂,有型有状。</p><p class="ql-block"> 那是这片山里的一个村庄叫水峪村,水峪村依山而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末明初,据说他们的先人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 水峪村一条蜿蜒的青石板路沿街而上,可以看到一百余套明清以来的四合院落。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几百年过去了,水峪村现在已经显得有些凋零破败。不少院落里房屋倒塌,杂草丛生,无人居住,露天的屋顶,残破的窗棂,密布的蛛网,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据说此村正在规划筹建,以村里有奥斯卡记录的石碾,还有中幡、古屋为特色,建成民俗旅游村景点。但愿各级领导早日把美好的想象变为现实,让这个苍老的古民居返老还童,再现生机。</p><p class="ql-block"> 水峪村古宅最具代表性的是杨家大院。这个院子就是杨玉堂父子靠着经营八座煤窑发家后建筑的。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四进四出;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它是村民的骄傲,也是水峪村悠久历史和村盛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那时住在杨家大院的是耄耋老人杨万选和比他大四岁的老伴王丽珍。大约是在十年前,我和朋友曾经到水峪村采风,在杨家大院里看到正在门前竹椅上端坐晒太阳的老人,闲聊之中得知老人年近九旬,生活却还能自理,头脑也很清晰。他很健谈地讲起当年十来岁,曾在八路军的驻地见过杨成武司令员。杨万选带我们来到二进院西侧的一间老屋,里面不到20平米,四面斑驳的墙壁,糊着厚厚窗户纸的破窗,和老旧不堪的几件家具。屋内烟味、药味和发霉的味道混杂在一起,说不出是一种什么味道。90多岁的老伴儿王丽珍正躺在炕上休息,看见进来客人,用胳膊支撑起身子,跟我们打招呼。杨万选不时地给老伴掖被子,倒开水扶她吃药。他说老伴在床上瘫痪两年了,他每天都悉心照顾她。我问老太太,老头子对你照顾得好不好,老太太居然略带羞涩地说:“好,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经老人同意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最后带着对这对相濡以沫,伴老终身恩爱夫妻的敬意离开杨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又来到水峪村,此行就是想再见到杨万选夫妇,可是到了杨家大院,却见大门紧锁,在旁边一个破旧的杂院里见到了杨万选的儿子和儿媳。两位老人也已经年过七旬,儿子在大队看果园每月有一千元的收入,儿媳每月靠国家低保每月七百元。山区生活水平不高,勉强能吃饱饭。老两口家里有两间旧房,屋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儿子的房间里挂着不少影友給杨万选拍摄的照片。中午到吃饭时间,儿媳在柴屋里烙了饼,熬了大米粥,炒了个土豆片,加上凉拌野蒜就是他们的中午饭了,应邀坐在小方桌上,跟他们一起吃了这顿午饭,别说那烙饼很香,大米粥也非常可口。临走给两位老人留下一百元钱,让他们买条烟,嘱咐他们在来年去墓地祭拜杨万选老人时,带问个好。起先两位老人执意不收我的钱,我硬搁在他们的炕上,推辞不掉,老人追出来也非要给带上一小袋山里红和两个老窝瓜,送我出门,连连挥手道别 。</p><p class="ql-block"> 朴实敦厚的山里人,愿你们健康安好,也衷心希望水峪村的民俗旅游项目早日实现,让村里的老人们生活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此组片子是几年前随岷江国际摄影俱乐部摄影团前往拍摄,想必现在的水峪村又有新的变化,很想再去看看那山、那村、那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离村不远的盘山公路蜿蜒远去,那山的俊美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那村的沧桑古朴让你感觉有着厚重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那人已经作古,却难以忘怀当年见到杨万选老人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老人的儿子也已经年过古稀,依然守候在这古老的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