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的故事

观澜雅集

<p class="ql-block">(2023年探访歙砚古采坑所在地的婺源县溪头乡砚山村)</p> <p class="ql-block">  说起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故事,就不能不先说起两个人:一个是唐代开元年间婺源龙尾山中的猎人叶氏,一个是五代南唐时的后主李煜。</p> <p class="ql-block">(宋代歙砚采石坑遗存的残石)</p> <p class="ql-block">  曾在宋代任婺源县令的文人唐积,在其所著的《歙州砚谱》一书中介绍了歙砚被发现的源起:“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断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蒸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p> <p class="ql-block">(唐末宋初时制箕形歙砚)</p> <p class="ql-block">  唐积的这段记述,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有关歙石被何时发现和制砚传播的最早和最完整的记录:歙石是在唐代开元年间(714年—741年)被猎人叶氏在龙尾山中发现,并被粗刻为砚。叶氏几代后的子孙又把歙石交给当时的婺源县令,县令让石匠雕刻成砚,这时歙砚才真正被发现和流传,此事大约应该发生在晚唐时期。到了五代南唐时(937年—975年),又由当时的南唐歙州太守将歙砚和制砚匠人汪少微献给喜好书画的国主元宗李璟,李璟对歙砚大加称赞,赐予制砚匠人汪少微国姓为李少微,并命其为九品砚务官,专事制砚,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设立的制砚官职。李璟身后继任的南唐后主李煜,由于酷爱诗词书画,又把歙砚与澄心堂造的纸和李廷珪制的墨并称为天下之冠,从此歙砚开始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宋代制箕形歙砚)</p> <p class="ql-block">(宋代制抄手形歙砚)</p> <p class="ql-block">  歙砚又称为婺源砚和龙尾砚,是因为歙石最初被发现在婺源县的龙尾山,因此又称为婺源砚和龙尾砚,婺源县在隋唐时属歙州管辖,故而称为歙砚。</p> <p class="ql-block">(歙砚中的黑龙尾石云头池砚,石出龙尾山芙蓉溪中的石料,纯黑色极温润,相传此石料在南宋末年已绝采。)</p> <p class="ql-block">  歙石在南唐和宋代的采石坑,包括著名的眉子坑、罗纹坑、水舷坑、金星坑、水蕨坑和叶九坑等,都在龙尾山下芙蓉溪旁,现在属婺源县溪头乡砚山村的村口处,彼此相距不远。宋代歙砚被列为天下四大名砚后名声越来越大,广受官员文人和书画家所喜爰赞颂,又有米芾等人专门为歙砚著书立说,苏轼等诗人文学家都有诗文赞颂,到南宋时又被定为每年向朝廷进贡的“新安四宝”之一。所以,宋代是歙砚制作发展的高峰期。</p> <p class="ql-block">(南宋辽金时制箕形歙砚,砚背铭文为“云中玉泉老人”,是蒙元初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的名号并刻铭。)</p> <p class="ql-block">  由于宋代对歙石大量过度开采,到南宋末年时要找到一块五寸大小的上品制砚石料已并非易事。到元代时由于多个采石坑被滥采塌陷,因此砚石缺少,制砚匠人也渐少。从元未到清初,歙石都没有大规模的开采记录,直到清乾隆年间才有一次因“进贡”的开采记录,可见明代制歙砚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元代制立体雕卧狮形歙砚)</p> <p class="ql-block">  歙砚的石质极其温润,并且发墨如油,素有砚中的金声玉德之称。石中纹理石品众多,各种罗纹、眉子纹和鱼子纹有数十种之多,石中的金星、金晕、银星、银晕和彩带纹、玉带纹也非常著名。匠人制砚更是充分利用每块砚石中的不同石品特点,巧夺天工,取形琢意,千年来逐渐形成了历史传承的制砚工艺流派:以浅雕著称的徽派制艺。制砚的样式更是一砚一式且丰富多彩,仅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中就列举了40种不同的砚式。</p> <p class="ql-block">(元代制抄手形歙砚)</p> <p class="ql-block">  当一块石头身上承载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被历朝历代赋予了海量的诗文赞颂,并由各种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琢以成器,那它就不再是块石头,而是华夏文化的历史瑰宝,值得后世子孙永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