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泉州古城

黄超

<p class="ql-block">泉州古城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文化交融而闻名,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和“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和国家5 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泉州古城古建筑一角。</p> <p class="ql-block">自盛唐起,泉州古城开始兴建,五代及宋、元、明,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兴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千年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古城仍保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较完好的古城肌理等,这些“活记忆”让世人能够回望曾经灿烂的岁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泉州古城面积约6.41平方公里,内有8处世界遗产点、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9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现主要旅游景点有:开元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街、</span>钟楼、中山路步行街、花巷、<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岳岳庙、</span>清净寺、天后宫、承天禅寺、文庙等。这是开元寺寺内建筑景观一角。</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是泉州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标性建筑和最大的佛教寺院,</span>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寺内建筑宏伟壮观,拥有镇国塔(东塔)和仁寿塔(西塔)两座宋代石塔,以及大雄宝殿等标志性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泉州佛教丛林之冠。</span>这是镇国塔(东塔)。</p> <p class="ql-block">这是仁寿塔(西塔)。</p> <p class="ql-block">仁寿塔(西塔)简介</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从开元寺出来就是西街,西街是一条经历千年的老街,是泉州历史与文化的缩影。西街自唐朝以来就是泉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保留了大量明清古建筑,是体验古城风貌和传统生活的热门地点。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板,都好像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是来泉州必打卡的宝藏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钟楼,是泉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中山路与东、西街的交叉口。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由留英设计师设计,高度为13.8米,融合了西洋风格与闽南特色‌。不仅是泉州市民心中的珍贵记忆,也是泉州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成为泉州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象征。与东西塔、谯楼等古建筑共同构成了泉州古城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山路步行街,位于泉州古城的核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南洋式建筑精华,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要,成为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建筑典范,是我国少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这里见证了泉州的商业繁华,也对泉州商品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中山中路左侧(承天巷对面)花巷,起源于唐代,清末民初因扎花手工艺得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巷,东起于中山中路,西接许厝埕,全长约230米‌。花巷因其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而闻名,是泉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游客必访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花巷天子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关岳庙,是泉州香火最旺盛的庙院之一。关岳庙始建于宋代,是一座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闽南式建筑。庙宇由武成殿、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组成,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历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以红砖白墙为主,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燕尾脊和穿斗式木构架。‌主要建筑包括正殿、后殿、钟鼓楼等,是武庙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净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它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建筑包括门楼、礼拜殿和明善堂等部分‌。清净寺自始建至今经历千年岁月,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繁华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简概</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不仅是泉州穆斯林心目中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礼拜寺,也是泉州海外交流的重要史迹。它见证了宋元时期国家口岸多元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共存‌,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影响力,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承天禅寺,是闽南地区的重要佛教丛林之一。承天禅寺始建于南唐保大末年(公元957年),最初名为“南禅寺”,后改为承天寺。寺庙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承天禅寺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融合了唐代和明清两代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寺内的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等主要建筑,以及东西两厢廊、七十二间走水厅等附属建筑,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寺内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景观,如弘一法师的墨宝、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壁画、石刻等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走进承天禅寺,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幽的城市山林之中,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佛教文化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这是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宫正对面,与天后宫隔街相望,濒临晋江。这座遗址是泉州古城的南城门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时改名为德济门,明清时期多次进行修建。</p> <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由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组成,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建的趋势。现存遗址由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条和废旧石建筑构件筑砌而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遗存叠压关系清晰。</p> <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作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场所,</span>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组成部分。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1988年1月13日,天后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迄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老、规制最完整的孔庙院落式古建筑群,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其高规格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泉州乃至福建地区名闻遐迩的文化古迹,以及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2001年6月25日,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手机随拍泉州古城掠影</p> <p class="ql-block">泉州古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它不仅是一座古城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