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日孙女儿放学回来,用红卡纸给我设计了两个福字,我算一算日期,距乙巳年春节 已不足一个月,又快到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时间了。于是,一些与春联相关的记忆便涌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春联起源于周代的桃符。《后汉书·礼仪志》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p><p class="ql-block">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些都是有关桃符的记载,后来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去年在写春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春联作为一种文化,历代与之相关的趣闻轶事很多。</p><p class="ql-block"> 相传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因受人们喜爱,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就被人偷偷揭走。有一年,王羲之故意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贴出。偷对联的人见此联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谁知后半夜王羲之悄悄补了后半截,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早,想偷春联的人见状皆赞叹不已,拍手称奇。</p> <p class="ql-block"> (往年写的福字和春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又传宋人吕蒙正因对当时贫富不均社会现象不满,春节为穷苦人代写一副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 春联贴出后引来无数人围观。众人先是不解其意,继而称“妙”。原来此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即意味着“没有东西”。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p><p class="ql-block"> 另传有一年乾隆帝下江南路过江苏通州小镇,联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于是脱口出了一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让随行大臣们出下联,结果大臣无人能对,岂料一小侍见满街当铺,当即答曰:“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每到过年都要帮大人贴春联,把旧联刮净,刷上浆糊,再把新春联工工整整贴好。除夕下午,家家户户披红挂彩,充满喜庆气氛。这场景深深刻在了童年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对过年贴春联很看重,进了腊月便早早买了红纸按自家门对应裁好,找村里文化人写春联,祈福迎祥,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时除门框贴上对联,还要到处张贴福字,迎门处贴上“出门见喜”,屋里贴上“人口平安”“抬头见喜”之类的吉祥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接替了爷爷义务为村民写春联,从腊月中下旬一直写到除夕傍晚,累得腰酸背痛。春联大多从年历上摘录,偶尔有兴致时自己撰联,春联文学性很强,既要内容新颖,紧随时代,句子还要对仗工整,平仄合韵。</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因工作离开了家乡,很少为乡亲写春联了。</p><p class="ql-block"> 近年,常应邀为一些机关事业单位撰写春联,这些春联一般条幅较大,内容既要紧跟形势,又需符合单位工作性质,要求较高。</p> <p class="ql-block"> 此前因为我在故乡有书画工作室,每逢春节前回乡采风,都会即兴写些春联。即使节前不回乡也会在家写好寄回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写春联有了万年红宣纸,可长时间保存,所以这</span>些春联我会在背面钤章,多为一些喜欢我书画的朋友收藏了,其文化价值大于了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今年有了人替代,恰腰疾尚未痊愈,这事此后也就不再是必做科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