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最可爱的人——记淄川龙泉圈子村抗美援朝老兵戚如稭 作者:永春

刘永春

<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的一天,一位从淄川龙泉圈子村走出的热血青年——戚如稭,响应党的号召,新中国的呼唤,志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的队伍,成为光荣的志愿军战士。服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历任解放军军长,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九兵团军长皮定军军长的部队,英勇参加了支援朝鲜的两次重大战斗,就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和金城战役。那年戚如稭22岁。</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中国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一场重要反侵略正义的战争。这次战争,从1950年12🈷25日开始,到1953年10月25日结束,2年10个月。</p><p class="ql-block"> 74年后的今天,2024年12月14日上午,在淄川天台山下的龙泉镇圈子村戚如稭的儿子戚思兵家中,听戚思兵夫妇和他的妹妹彩霞等,讲述父亲抗美援朝战斗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戚如稭,出生于1929年古历10月29日,8岁时就跟家里大人上坡种地,14岁那年,就到博山的的新博煤矿上下井挖煤,受尽了井下挖煤奴役的苦衷,激起了对旧社会的满腔仇恨。一提参军抗美援朝,戚如稭没丝毫犹豫,就参军入朝了。 走的那天,村里特意在“戚家大场”举行欢送会,用小毛驴驮着,胸前挂上大红花,毛驴的头上也戴上了红花,像是娶亲似的欢送参军。他所在的是志愿军一八一师五四三团六连, 因他身体健壮且头脑灵活,连长让他担任了抗火箭筒炸毁敌坦克、装甲车以及摧毁敌碉堡的任务。战斗中炸毁了好多敌坦克.装甲车和碉堡,受到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好评 ,缕获佳绩。</p><p class="ql-block"> 担任火箭筒射手,要携带几十斤重的火箭筒和火箭弹,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一次行军中,为加快速度,戚如稭硬是把穿的棉衣内的棉花扣了出来,以防汗水湿透棉衣,停下后衣服就成了冰冻,加重行走困难。但夜晚睡觉时,只得夹在战友中间。实在冷了就顺手把战友的被子往自己身上拉。有次战斗中,一个战友受重伤,连长要他护送这名战士去后方,戚如稭把战友背着离开战场,躲藏在一桥洞下。看着桥上急行的部队车辆,部队规定战士不能随便拦截军车 ,他只得背着这名战士爬行十几里山路,送到后方。有次在树林中行军,一条毒蛇缠住了一名战士,戚如稭一个箭步上前,用木棍迅速挑开毒蛇,又用石头砸向毒蛇,使这名战士避免了毒蛇咬伤。</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战斗,攻下敌军占领的山头后 ,已是夜晚,战士们正在坑道里休息,突然一只上了刺刀的枪伸进了坑道,原来是一名落荒而逃的美国鬼子 ,听到坑道有志愿军 ,便要开枪射击。戚如稭恍惚中看到一亮光, 他立刻大喊一声:“有敌人……”!战士们立刻警觉起来。这名鬼子被大喊声吓的惊慌,便仓皇而逃。因黑夜,没有搜到这名美军。天刚蒙蒙亮,战士们在一山涧沟壑发现了卷缩一团的这个美国鬼子,乖乖的投降缴械。</p><p class="ql-block"> 戚如稭个字不高,军装都是挑小号的。但他身体强壮,特别机灵机智。部队战士都戏称他“小人、小马、小刀枪”。但从上述的战斗故事中,却是一名优秀的志愿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斗是残酷的,志愿军的生活也是同样 ,每次战斗结束,给养很难保障 ,大都是炒面充饥。口干的咽不下去,就用雪拌着炒面往下咽。有次连队改善生活 ,用罐头的肉当馅子饱水饺,战士们想想受伤和血肉模糊牺牲的战友,碗里热腾腾的水饺 也难以入口。</p><p class="ql-block"> 大的战斗,就是上甘岭战斗。戚如稭所在的部队也参加了,但他们连没有参加主峰战斗,而是在外围参加了阻击战,战斗同样激烈残酷。为了阻击敌人,确保上甘岭战斗胜利 ,连队牺牲了好多同志。回忆当时的战斗,战友们没一个退缩,都是气势勇猛,奋勇杀敌。一场场战斗都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他参加的最后战役,也是最大的战役,就是金城战役。据老人讲:那时我们志愿军部队占领金城,美李顽匪帮好不服气,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我们志愿军战士正斗志勇猛,坚守战斗15天,全歼美李顽敌军,最终大获全胜。当时,我们一人就押送敌军战俘70人,回想起来,可爽了……。</p><p class="ql-block"> 到朝鲜战争结束,戚如稭于1953年10月作为健康四团六连战士,进行休员,1954年2月,在山东军区训练二团八连学员,并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回乡待命生产,部队服役4年时间,转业回到自己的家乡淄川龙泉圈子村,不久作为入朝转业军人, 被分配到龙泉煤矿,继续从事他的挖煤之路。</p><p class="ql-block"> 刚回来时,组织在淄博团市委找他谈话,要他留在团市委工作 ,戚如稭一听就急了:“我没文化,一天学没上,肯定干不好,还是回家继续披四两麻拉碳吧”。一句话,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起来。四两麻就是井下拉炭时披的一块拉炭的“拌”。戚如稭的想法是,父母养育我多年,我兄妹6个,我排行老四 ,得在父母跟前尽孝尽养育之恩和兄妹之情。</p><p class="ql-block"> 戚如稭在朝鲜战场上,几经严寒战斗环境恶劣,得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两个膝盖动了手术,治愈后就去了龙泉煤矿下井挖煤了,一直到1984年55岁那年退休。戚如稭在龙泉煤矿,30年来一直在井下采煤,也多次评为先进生产者。在部队转业回乡建设的证明书上优点栏目,这样记载:“劳动积极, 打仗争先”的评价,可见戚如稭是参军 部队上战斗中的英雄,回乡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模范。这里有个小故事,部队转业到龙泉煤矿任党委书记的张作树,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关爱部队军人参加工作的矿工,得</span>知戚如稭是援朝老兵,便主动找到他,调他来井上地面工作,或到矿上机关做事,这在别人身上是求之不得的事,但在戚如稭眼里却不一样,被他拒绝了。这里还有个井下舍己救人的事。有两名新工人入矿 ,领导安排他带好这两名徒弟。有次,突然顶板有响动,徒儿们没经验还在捲炭,戚如稭一看不好,急忙上前把两个徒弟推出炭窝,自己却被顶板掉下来的石块砸伤。</p><p class="ql-block"> 戚如稭,有着对抗美援朝亲临的战斗经历,有着对战斗中牺牲战友的深厚感情,更知道新社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一次圈子村在河崖边“野场”放电影《上甘岭》 ,戚如稭知道后早早就叫女儿拿板凳去站捻。电影播放期间,他不时指着银幕说:“这就是我们打仗的地方,和敌人打仗就是这样……”。由此,戚如稭退休后的那几年,常在晚上就到村南头的树林里,坐在一个大瓮上,像说书一样,讲述他抗美援朝时的战斗故事,大家听的津津有味,也真切实意的感受到不忘过去 ,珍惜现实美好生活的教育意义。戚如稭2002年去世,那年他73岁。</p><p class="ql-block"> 听子女们讲述父亲戚如稭抗美援朝的故事,笔者写到这里,不由眼睛湿润了。戚如稭没有像黄继光朝鲜战场上,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事迹,也没有王进喜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可歌可泣的创业精神,但戚如稭断断续续的战斗故事和真挚情怀,他不是一位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吗……。</p> <p class="ql-block">戚如稭晚年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戚如稭的援朝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印有毛主席头像的“1951年10月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奖章</p> <p class="ql-block">印有和平鸽图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回乡待命”的奖章</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专业建设军人证明书</p> <p class="ql-block">革命军人家属证</p> <p class="ql-block">戚如稭的入朝志愿军证书</p> <p class="ql-block">回乡转业军人登记表</p> <p class="ql-block">戚如稭晚年图片</p> <p class="ql-block">戚如稭夫人</p> <p class="ql-block">戚如稭的子女们</p> <p class="ql-block">笔者采访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