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 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 首博

伟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北京有三个希腊展,分别是国博《美的多元》、首博《希腊人 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和三山五园《邂逅爱琴海》。我已经看过前两个,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对希腊历史不了解,建议从首博的这个展看起,它是一个通史展,历史脉络清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提到古希腊,我们就会想到梭伦、菲迪亚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世界名人。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个成果璀璨的文明,支撑她的一定是一个渊源绵长、文化积淀丰厚、交流互动频繁、充满活力的社会。古希腊文明亦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图标设计的特别好,把重点词都放在里边了。从下到上分别是时期的先远后近</p> 序章  石器时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希腊这块土地上,自公元前7000年开始,先民就已经建立起持久稳定的聚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希腊的新石器时代从那时开始,一直到青铜时代开启而结束,这之间持续了3000多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石器文化遍及整个希腊地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希腊中部的居民点,最重要的两个是塞斯克洛和季米尼。此外,若干居民点也发现于马其顿地区。这些居民点规模不大,当时大约有100-300名居民在每个居民点生活。这些新石器文化的遗址为我们留下了器具、人像、金饰等物证,为我们了解远古的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人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雕像描绘了一名女子站立的形象,头部长着鸟喙形鼻子。雕像的细部原先施以彩绘,现在还可以通过放大镜找到一些痕迹。雕像便于携带,专家们推测它可以有多种用途,例如用在祈求丰收和生育的祭祀仪式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护身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护身符的外廓像一个蜷缩起来的人,或者子宫里的胎儿。专家推测,这件文物可能在使用过以后得到了二次利用,后来改成一个吊坠,可能与生命循环的象征意义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800-前53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平底球状罐的口沿外翻,体积不大,质量也不重,便于取放。据推测,这是一件饮食用器,适合在部落或家庭用餐时盛放一人份的食物。器物表面有双色刮擦纹饰。这种纹饰需要在器物尚未烘干时,用刮片刮掉外部的层次,然后再将器物烧制成红黄双色的外观。制作这类器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成熟的制作工艺。</p> 第一单元 爱琴文明 基克拉泽斯文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3000年前后,最早的希腊文明出现在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学界称之为基克拉泽斯文化。基克拉泽斯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是人物小雕像,其形态别具一格,是希腊远古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提琴形女人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臂女人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烤盘”形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克拉泽斯文化早期二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棕云母陶器含杂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件“煎锅”形器物,带有叉形手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案中央是很多副船桨的无桅杆大船,在船前进的右边方向还有一个鱼的象征图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煎锅”形器用途不明,专家们推测,它们可以用作盘子、食盐贸易的量器、天体观测仪、祭祀用品或镜子。</p> 米诺斯文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克拉泽斯文化之后,位于希腊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也出现了。米诺斯文明,也称克里特文明,是希腊爱琴海地区的早期青铜文明之一,时间跨度为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100年。留存至今的“米诺斯王宫”遗址见证了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根据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为这个文化命名,称为“米诺斯文明”。根据古典时期的希腊神话,国王米诺斯是海洋的统治者,岛上还有牛头人身怪“米诺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器上的图案表现了雅典英雄忒修斯杀死怪物“米诺牛”的神话故事。陶器正面描绘了忒修斯和米诺牛之间的搏斗。传说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强迫雅典人进贡男青年和少女送给米诺牛喂食,忒修斯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在克里特岛杀死了米诺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刃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测为米诺斯文化中期三期(约公元前170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文物为大型祭祀用斧,并带有雕刻装饰。虽然这把双刃斧由金属板制成,并非实用器,但它的圆形轴孔直径有大约25厘米,说明它可能是为了被安装在柄上而设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把双刃斧在20世纪初被发现于位于阿卡洛豪里的祭祀洞穴中,是众多文物中的一件。这些文物包括大约20公斤的青铜器碎片和许多金属文物,其中一些是在精心放置的物品堆积中被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米诺斯文明中期,大型的宫殿纷纷建立,成为政治和宗教权力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诺斯文明中期的柱子就是这种上粗下窄的,展览在布景上非常优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卡马雷西风格是米诺斯文明古王宫时期最典型的陶器风格,在爱琴海地区非常受欢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祭祀人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诺斯文明的一类特色文物就是各种陶制人像,专家们推测这类雕像是用于祭祀,其中很多描绘的是神的形象,如最具特色的“扬臂女神”形象,是晚期米诺斯时代标志性的宗教符号。</p> 迈锡尼文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迈锡尼文明,因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强邦迈锡尼城而得名,其年代为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迈锡尼人通过与爱琴海、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文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自身文明的发展。迈锡尼文明以其巨大的宫殿、城墙和贵族墓葬著称,留存下来的艺术品,如金器和陶器也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希腊青铜文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狮子门复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必须说说施里曼。19世纪后半叶,德国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受到“荷马史诗”所述内容的启发,在土耳其和希腊多地展开调查,发现了特洛伊遗址,对迈锡尼等地的遗址进行发掘,从此揭开了迈锡尼文明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迈锡尼的国王,就是《荷马史诗》中远征特洛伊的阿伽门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腊青铜文化晚期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25厘米,宽26厘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件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复制品收藏于迈锡尼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锤制而成的金面具描绘了一个带有胡须的男子。面具靠近耳部的区域有两个孔,用于将面具固定在逝者头部。在墓圈A中一共发现了5个面具,只有这个面具生动地反映出逝者的面庞。施里曼认为面具的主人为阿伽门农,因此称之为“阿伽门农金面具”。实际上,这个面具属于一位迈锡尼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复制品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由瑞士艺术家埃米尔·吉勒龙(Emile Gilliéron)制作。埃米尔·吉勒龙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宫廷御用画家,同时也为在迈锡尼发掘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施里曼</span>和在克诺索斯发掘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伊文思</span>工作。他与其子做了很多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的文物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6年11月,施里曼在位于迈锡尼的城堡遗址内发现了墓葬群,被称为“墓圈”,其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震惊了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代号A的墓圈由圆形石墙包围,内有许多小而浅的普通墓葬和6个大型竖坑墓,按发现顺序从1到6编号。施里曼和希腊文物专家先后清理的这6座大型墓葬均为家族墓葬,总计埋葬了至少19个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7人,除了一名婴儿以外,其他的人年龄都在25至40岁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5号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号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头盔出土自位于斯帕塔的迈锡尼时期墓葬,从同一个墓葬中,还出土了动物牙骨制成的戴这种野猪牙头盔的雕刻武士头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野猪獠牙被缝在了皮革帽子的外面,形成了三行,中间被水平的皮革带子隔开。头盔底下一层为14颗獠牙,中间一层为13颗獠牙,顶部一层为10颗獠牙,顶部的獠牙已经被削成了更小的三角形。卷轴形的石膏纽扣为现代复制品,放在头盔顶上,以恢复原貌。</p> 第二单元 城邦兴起 荷马时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迈锡尼文明崩溃以后,希腊历史进入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文字消失,考古遗址较少,因此被称为“黑暗时代”。相传盲诗人荷马的著作“荷马史诗”所描述的社会生活情境就是这个时代,所以也称“荷马时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荷马史诗”是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标志着西方文学的开端。虽然“荷马史诗”公认创作于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但是过去迈锡尼时代的那些英雄却出现在史诗的情节中,我们也能通过“荷马史诗”管窥迈锡尼时代和“荷马时代”的一些社会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荷马头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提卡黑绘陶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身图案描绘了《伊利亚特》中的一个场景:英雄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以后,用马车倒拖着赫克托耳的尸体,绕他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的墓跑了三圈,以示复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开是这个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身图案反映的是《奥德赛》中所记载的一个故事:路过海妖塞壬之地,任何人听到塞壬的歌声都会丧失心智地被吸引过去。奥德修斯为了听塞壬的歌声,命其他人都堵上耳朵,把他自己绑起来去听塞壬的歌声。两个恶魔(可能是塞壬)为人面鸟身的形象,站在奥德修斯两侧的岩石上,一个弹着七弦琴,一个吹着双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身图案反映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场景,也是当时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英雄阿喀琉斯年轻时被他的父亲佩琉斯送到半人半马的喀戎那里去接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瓶身图案描述了英雄埃阿斯背着死后的阿喀琉斯的场景,包括埃阿斯和阿喀琉斯,场景中一共描绘了5名全副武装的战士。这一情节来自与荷马史诗相关的特洛伊诗系(Trojan Cycle)。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弗提亚国王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全身除了脚后跟(一说是脚踝)之外,其他部位都是无法被伤害到的,他死于脚后跟的一个小伤口,留给了我们“阿喀琉斯之踵"的俗语,意思是某人的弱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何风格指的是在艺术上,古代希腊世界在公元前9世纪和8世纪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指陶器绘画风格。这些陶器上装饰着清晰且结构分明的水平饰带,由回文、十字、圆形等图案组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几何风格成熟时期,以公元前8世纪的雅典“迪皮隆”陶罐为代表,出现了对人的描绘,但是构图简单,具有强烈的几何风格。之后,几何风格被古风时代的艺术风格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陶器的图案描述的是葬礼时向死者遗体告别和送葬的场面。上部图案人物形象刚健,高而瘦,上半身呈三角形;棺木下方画有一只水鸟,同样的水鸟还出现在陶罐垂直的提手下方;提手上部有浮雕长蛇。蛇作为冥界的标志,表示这件陶罐是丧葬用品,很可能用于盛放逝者骨灰。下部图案描绘送葬队伍,包括全副武装的22名士兵。他们戴头盔,手持“8”字形盾牌和两只长矛并佩剑。此外还有连续的几何纹装饰图案等。</p> 古风时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荷马时代”之后的时代是“古风时代”(约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风时代是各个希腊城邦逐步形成发展的时代。在古风时代,希腊人不再局限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其活动范围到达了地中海周围和黑海周边地区,希腊人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城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风时期也是造型艺术的形成期。继几何风格流行以后,来自东方的文化艺术通过贸易交往对希腊艺术产生了影响,而希腊艺术又通过吸收东方艺术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人立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520-51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石高0.91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6年发现于伊瑞克提翁神庙以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卫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女人立像在衣服、脸部、头发和饰带上保留了许多彩色装饰的痕迹。其头部还残存着一个青铜构件,原来应为驱鸟之用。发绺的末端和伸出的右手(用来为女神提供祭品),是由单独的大理石制成并连接在雕像上。与其他一般的女人立像不同的是,这个立像穿着较短的长袍,长袍对称地覆盖住胸部,露出内衣的一小部分。衣服上的主要颜色是蓝色和红色,头发施以棕色。雕刻家专业地描绘了精致的面部特征和服装中丰富多样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专家研究,这个女人立像属于公元前6世纪末敬献给雅典娜祭坛的一组立像中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辛多斯贵族妇女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辛多斯墓葬群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塞萨洛尼基第二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被发现。其中辛多斯20号墓的年代为公元前510至500年,墓主人是一位女性,陪葬有50多件物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号墓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古风时代的马其顿地区提供了依据。墓葬出土的文物显示了妇女的重要社会地位,还揭示了当时马其顿在艺术上的特色,特别是金属器和珠宝工艺的特点。</p> 波提埃亚首领的青铜头盔和金覆口<div>公元前550年-公元前525年</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介绍到这,下期介绍第三、第四单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uwptnx" target="_blank">希腊人 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2 首博</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