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话匣子”

杨卫东

<p class="ql-block">  “话匣子”是收音机的俗称,在如今数码电子产品面前,很难找到爱好收音机的人们,只有在公园散步,可以看到岁数大的人握着收音机,痴迷的听戏,听评书。</p><p class="ql-block"> 我平时携带的袖珍收音机常被误认为什么高档数码产品,当知道是收音机时,常说:你咋喜欢听这个,只有出租车司机还在无聊的听……很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  可收音机是我的挚爱,延续着我始终不变的收听情缘,它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陪伴我走过许多寂寞的日子,是我开心的源泉,可现在我就是一个孤独的收音机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很小的时候,家里有台“话厘子”,它外形朴素,功能简单,左边是个带网孔的喇叭,右边是调台的大旋钮。那时感觉收音机很是神奇,小小的匣子,能说会唱,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  那时,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收音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收音机里精彩的节目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少年的心。</p><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我对这个“话匣子”非常感兴趣,喜欢听,喜欢玩,更喜欢打开后盖研究研究。</p><p class="ql-block"> 小学时,最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哒滴哒,哒滴哒”,小朋友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熟悉的声音和旋律,至今让我对这个节目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怀念,我的少年时光是听着小喇叭的故事成长的。</p> <p class="ql-block">  中学时,放学回来,12:30准时打开收音机,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她的声音铿锵有力,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让我听得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半个小时,惊堂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翘首期盼明天这个时候的到来,中学时更多的欢乐时光是听着刘兰芳的评书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入伍后,我买了台袖珍收音机,最喜欢音乐节目,每天下午流行音乐30分必听。那时流行港台歌曲,当收到邓丽君的歌曲时,会将音量开的很大,还跟着哼几句。</p><p class="ql-block"> 在两用人才培训中,我选择学习无线电维修,曾组装过简单的收音机,但收不到节目,只有“吱吱”的电磁声,请教老师也没有找到具体原因,至今想起很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每天早上按时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当时流行广播剧,剧情丰富,情节曲折,精彩故事让我沉浸其中,为之沉醉。冬天夜晚早早躲进被窝,暖融融的听着广播剧,睡意来了,酣然入梦。</p><p class="ql-block">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听收音机的兴趣也慢慢的转变。爱收听调频电台,我可以收听到临泉、新蔡、沈丘的调频电台。</p><p class="ql-block"> 调频电台音乐、新闻节目丰富,音质清晰,主持人轻松活泼,自然亲切,节目中与听众互动,时常有欢快的笑声,听得让人心悦。</p>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新巨变,现在手机能在线收听,也能下载聆听,电视机也成了装饰品,收音机时代早已过去。但我对收音机始终有着不舍的情怀,它曾伴我度过无数的夜晚与日间,也寄托了我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从孩提时代到如今,有它相伴我的岁月不单调,它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更似生命中的知音,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中,带来清静与快乐。</p> <p class="ql-block">  每次打开收音机,播音员柔美的声音与歌曲优美的旋律,如一缕清风,吹进我柔软的心底,那悠扬的旋律在我心中飞扬,温暖我不再年轻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作者:杨卫东,安徽临泉人,退役老兵,喜欢文学,已发表散文百余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