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海迪,这位传奇的女人,虽身患多种绝症,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逆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精神上的巨人。</p> <p class="ql-block"> 公开简历显示,张海迪出生于1955年9月,山东文登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学位,德国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国际艺术家之家访问学者,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她曾任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残联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主席团主席。</p> <p class="ql-block"> 张海迪,于1955年9月16日出生在山东济南,刚出生时邻居因张海迪健康伶俐为其起名叫“玲玲”。张海迪父母家乡在山东临海的文登县,因此他们喜爱大海,且在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电影《白夜》和一首著名歌曲《尼罗河之声》。于是他们深情地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张海迪的名字由此而来。张海迪上幼儿园的时候,格外精神,两条腿可正常站直。但是在五岁那年,她患上了脊髓血管瘤。这场病使她严重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此后,张海迪再也站不起来了。张海迪的父母,为了救助自己女儿,付出非常多的努力。为了抚慰张海迪的心灵,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许多叔叔阿姨花钱给张海迪买玩具,尽管人们的关怀温暖着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张海迪带来的痛苦。看到同龄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她羡慕那些能够上学的人,她想要读书。为了读书,张海迪从七岁起,一直报名上学。前三次,老师因她双腿瘫痪而拒绝。在十岁那年,张海迪第四次报名,老师因其病情好转而同意入学。但在入学的第二天,张海迪的病再次复发,她的妈妈只能带她到北京治病。因病情逐渐加重,张海迪动了几次大手术,术后,她不能随意活动。因肌肉发力伴随着神经疼痛,她只能吞服止痛片来锻炼腿脚。张海迪在知道无法入学后,选择拜自己的妹妹为师以学习拼音。张海迪学习速度很快,她深有体会地说:“真正的学习,总是需要自己先动动脑筋,理解到一定程度,请别人验证一下,别人肯定了你的理解,学习的劲头就越来越高了。”张海迪以此方法,不依赖别人,独立思考,踏上了自学之路。1970年春天,张海迪跟随父母从济南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插队劳动。张海迪遇到一个生病的孩子去世了,这件事对张海迪的触动很大,使她决定当医生为人治病。她买来了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等。张海迪对照书本在自己身上练针灸,学习解剖学和神经系反射原理。几年的时间,张海迪读完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内科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三年后,张海迪在县城医院工作。这期间,张海迪因一位老同志找她翻译进口药的说明书,在此后学习了英语、日语、世界语和德语,翻译了《世界狗类百科全书》的资料。1976年张海迪学译英文版小说《月亮宝石》。1982年春天,她开始翻译英国作家希拉·道格拉斯所著的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同年十月翻译完成,并将译稿送到了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4月出版。1984年张海迪翻译出版了英国女作家安妮·迪格比的小说《丽贝卡在新学校》。张海迪从1985年开始投入创作《轮椅上的梦》,直到1990年在中国出版。1991年,张海迪的鼻部出现黑色素癌。在经历了第6次大手术后,张海迪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两年后,她成功获得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哲学硕士。1997年张海迪的散文集《生命的追问》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张海迪开始长篇小说《绝项》的创作,并于2001年12月在济南完稿,2002年出版。2003年7月张海迪和王佐良合作,翻译出版了英国作家亚当·菲利普斯的小说《达尔文的蚯蚓》。2007年5月,张海迪应邀到德国班贝格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张海迪在那里的一个国际艺术家之家学习和工作。回国后,张海迪将这一年中,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做的详细的记录进行整理,编写为《我的德国笔记》。2007年7月张海迪创作的长篇小说《天长地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张海迪,五岁那年的一场疾病便让她的未来蒙上了阴影。脊髓血管瘤,这个残酷的诊断,使她经历了三次大手术,最终高位截瘫。命运似乎对她开了一个玩笑,剥夺了她站立的权利,但却未能击垮她坚强的心。在那个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的农村,张海迪以家为校,用胳膊支撑着身体,一页页地翻阅着书籍,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甚至攻读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知识的光芒,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她心中的希望之火。</p> <p class="ql-block"> 张海迪的丈夫王佐良,是位上海人,在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培训中心当教授,妥妥的知识分子。他们俩的结合,堪称一段佳话。朋友介绍认识后,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坠入爱河。王佐良不顾父母反对,于1982年与张海迪喜结连理。婚后,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这对令人羡慕的伉俪,也有遗憾:他们没有孩子。张海迪曾问过王佐良,老了没孩子怎么办?王佐良的回答很干脆:咱俩一起去敬老院!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深情,令人动容。这爱情,就像老北京的炸酱面,看似简单,却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张海迪的事迹,是励志的典范。她不仅自学成才,还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创作了《轮椅上的梦》、《绝顶》等长篇小说,以及《生命的追问》等散文集,用文字传递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她的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残疾人和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灵。同时,她还自学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用爱心和知识抚平伤痛。在农村,她教孩子们唱歌,组织自学小组,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张海迪的故事,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也是一份深刻的启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即使命运多舛,只要心怀希望,勇于奋斗,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学习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保持一颗向上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张海迪,这位生命之舟的掌舵者,用她的坚韧与智慧,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她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勇敢追梦。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像张海迪一样,以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扬帆远航,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同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张海迪1983年获“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称号,1989年获中宣部授予的“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中国残联授予的“自强模范”称号,1993年获“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获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主席。此后于第五届中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中国残疾人展能节的开幕会上致开幕辞。2016年残奥委会,张海迪就任里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2016年10月27日张海迪履职新一届康复国际主席。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张海迪发表了演讲,宣讲中国在推动国际残疾人事务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成绩。2018的九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张海迪就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2021年8月17日,第16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时隔五年,张海迪再任团长。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中,张海迪为五名残疾人志愿者代表授旗。在2022年两会上,张海迪提交提案:建议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盲人的生活提供更好的帮助。2023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张海迪为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第4届亚残运会组委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 最新消息,2024年岁末,中国彪炳青史的传奇女性张海迪再一次喜庆晋升添得绚丽光环,被聘任“康复大学”名誉校长!其照片满满的青春洋溢,虽已年至七旬,依旧楚楚动人。张海迪的真实例子如海一样启迪世人,残疾绝症根本就不可怕,只要你用心对待,完全也可以青春焕发碾压健全人挺拔于世。所以说,一定要牢记:心态决定个人生命,一定要有最强大的心态!一个从小就被残疾和重症缠身折磨的人,尚能几十年如一日辉煌人生,我们健全人有什么理由不奋力追赶辉煌人生呢?记住:有志者事竟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