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余莉 刘余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滕文公,战国中期滕国(今山东滕州市)国君。滕文公在做世子时,曾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恰好孟子当时在宋国,所以有机会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滕文公做国君后,采纳孟子的思想,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其为“贤君”,自愿来滕国定居的人络绎不绝。几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节选孟子谈“劳心者”与“劳力者”的职位分工不同,应各守本分,各行其事,做到各司其责,各尽全力,进而重点强调作为天子,为天下得人才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孟子曰:“治天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故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劳心者,君也。劳力者,民也。君施教以治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食其上,天下通义所常行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相见孟子”,陈相来见孟子。陈相,陈良的学生。陈良是楚国人,好周公、孔子之学。孟子批评陈相从师数十年,“师死而遂倍(背)之”。“道许行之言曰”,陈相把许行和他讲的话来与孟子讲。许行,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楚国人。《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为神农之言”,所以被归为农家。陈相与孟子转述的“许行之言”是什么?“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一个贤者应该“与民并耕而食”,“并耕”是一方面要治理国家,一方面也要耕作农田。“而食”,用自己的劳力耕种田地所收获的粮食,来供给自己所需的饮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子曰:治天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大人之事”指天子诸侯之事,“小人之事”指一般国民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劳心或劳力”,“劳心”,比如天子、诸侯,要把心思用在如何治国,这就是劳心。“劳力”,农人以及从事生产等各行各业的人,都是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心的人、用心思的人是办政治、治理人的。“劳力者治于人”,劳力的人像农夫、工匠等,不能办政治,需要国君、劳心的人来办政治,所以劳力的人受人家的治理。“治于人者食人”,“治于人者”是劳力的人,“食人”是拿粮食来供给劳心的人。办理政治的人,接受别人给的粮食供养。“天下之通义也”,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天下各国的君主以至于天子都是如此。夹注:“劳心者,君也。劳力者,民也。君施教以治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食其上,天下通义,所常行也。”所谓劳心者,指君王百官;劳力者,指民众。君王施行政教以治理天下,民众则尽好自己的本分,种好公田缴纳官粮来奉养君王百官,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做的。——摘自《群书治要·孟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