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糖厂,一代人的苦和甜

陈春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中洲糖厂,一代人的苦和甜</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北省国营中洲农场中洲糖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投入生产,九十年代末倒闭。是上个世纪末中洲的“骄傲和自豪”。中洲糖厂门楼,曾经是糖厂员工的凯旋门,是队里蔗农的鬼门关。</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十年代初,中洲农场刚刚实行包田到户,由一个机械化的国营农场,改成一户户原始劳动耕作的个体经营模式,由整块几百亩的大田,分成一家家窄长的责任田。中洲农场农工为响应农场党委的号召,满足中洲糖厂的生产需要,家家户户的责任田必须种植一半以上的甘蔗。甘蔗的生长周期长,从开春播种、锄草、施肥,一直长到冬季,甘蔗含糖最高,才符合榨糖的要求,几乎整整一年,农工们都在田间辛辛苦苦侍弄甘蔗。而收割甘蔗更是最苦的农活,严冬季节寒风刺骨,生产队农工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砍剥甘蔗,天黑才回家,一双手冻伤划伤全是裂口鲜血直流,就连脸上也被甘蔗叶划得伤痕累累;剥好的甘蔗一堆堆码在田头,如果不尽快卖到糖厂就要用甘蔗叶盖好,防止霜降冻坏,冻坏的甘蔗糖𠂆不收,就只能扔掉。为了能卖掉甘蔗换回种子化肥钱和交纳土地承包税,只能通霄达旦排长队卖甘蔗。糖厂收甘蔗的工人趾高气扬,不紧不慢,常常以场地堆满为由而拒收甘蔗,让卖甘蔗的人们彻夜等待,泥巴公路上运送甘蔗的拖拉机,东边排到了农科所后面的解放沟,西边排到了职工医院,北边排到曾湾队。每公斤甘蔗价格4至5分,糖厂收甘蔗分为若干个等级,每个等级相差一至二厘钱。为了不被压等级,卖甘蔗的农户都巴结糖厂职工,想其出面卖个高等级,不拉关系,没有后台,老实巴交的农户几乎都只能卖最低等级,亩产万斤甘蔗,辛辛苦苦一年,能保本就不错了,如果甘蔗产量低恐怕连土地承包费都交不上。为了维持糖厂的生产,农场强迫农工必须种甘蔗,而种了甘蔗没有好价格,销售又难,还被糖厂某些人百般刁难,更要看糖厂质检员的脸色.……回忆起来都是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大浪拍前浪,糖厂拍倒在沙滩上。昔日令人羡慕的糖厂工人成了下岗职工,与生产队农工成了难兄难弟,大家并肩战斗,为美好的生活奋斗了一辈子。如今夕阳无限好,只是到黄昏。互道珍重,珍惜眼前!糖厂留下的甜亦好苦也罢,都在历史的长河里消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北省国营中洲农场中洲糖厂作为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仅存的门楼现今被汉川政府列为历史建筑,成为我们这代人苦痛或甜美的追忆,留给后代人一个褒贬不一的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