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鸫食柿图

智者无忧

<p class="ql-block"> 柿子熟了,乌鸫来了。乌鸫虽然一身乌黑,但却不像乌鸦那样不招人喜欢。实际上,乌鸫是我最喜欢的鸟之一。它特别聪明,叫声响亮、悦耳,还能模仿多种不同鸟儿的叫声。</p> <p class="ql-block">  百度百科记载,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鸫科鸫属的鸟类,体重55-126克,体长210-296毫米。雄鸟上体包括两翼和尾等呈黑色,下体呈黑褐色,颏部缀以棕褐色羽缘,喉亦微有此色渲染。雌鸟上体包括两翼和尾黑褐色,背部较浅,颏和喉均呈浅栗褐色,缀以黑褐色纵纹,下体余部亦为黑褐色,但稍沾栗色;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褐色。</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包括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尤其喜欢栖息在林区的外围、林缘疏林、农田地旁的树林、果园以及村镇附近的小树丛中,这些栖息地可以覆盖从数百米的低海拔地区到高达4500米的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乌鸫主要为留鸟,在长江以北地区部分迁徙或游荡,随着气候变暖,分布区向北扩展的趋势明显。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地上觅食,繁殖期间常隐匿于高大乔木顶部枝叶丛中,不停的鸣叫。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营巢于村寨附近、房前屋后和田园中乔木主干分枝处;乌鸫4-7月繁殖,每窝产卵4-6枚。寿命为16年。</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中东、高加索、中亚和西南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西部、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乌鸫是瑞典国鸟。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 乌鸫雄鸟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乌褐色,有的沾锈色或灰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是黑色。下体黑褐,色稍淡,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纵纹。嘴黄,眼珠呈桔黄色,羽毛不易脱落,脚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黄色。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p><p class="ql-block"> 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均棕褐色,各羽具浅白色羽干纹。颏、喉中央棕白,缀以少许褐色斑,喉侧、胸和上腹等棕白微染栗色,各羽端缀以棕褐色矢状斑;两胁、下腹和覆腿羽均乌棕色,微缀以棕白色羽干纹;尾下覆羽暗褐色。</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迁徙</p><p class="ql-block"> 乌鸫是一种留鸟,但有些地方的亚种也会进行迁徙。每年3月乌鸫会大量出现在中国北方各类绿地中。至十一二月间,一些食物条件优越的区域,会吸引大量乌鸫短暂停留。一旦天气转冷,尤其是降雪之后,大部分乌鸫会开始南迁,以逃避严寒。在隆冬季节,仅剩下零星的乌鸫个体留守。</p><p class="ql-block">集群</p><p class="ql-block"> 乌鸫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会集结成小群。平时,乌鸫多栖息于乔木之上,而在繁殖期间,它们则常常隐匿于高大乔木的顶部枝叶丛中,并会不停地鸣叫。</p><p class="ql-block">交流</p><p class="ql-block"> 乌鸫鸣叫声清脆悦耳,叫声复杂多变,通过鸣叫进行交流。乌鸫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调整自己的音高和音量,在嘈杂的市区附近,其叫声的音高会更高。当乌鸫准备进行战斗时,它们会改变鸣唱的音调和模式,以此向对手传达自己的态度和意图。</p><p class="ql-block">食性</p><p class="ql-block"> 乌鸫食性广泛,多在地面上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如蝇蛆、蝼蛄、鲱蠊、金龟甲、蜻蜓、螳螂、毛虫、蚂蚁、蟋蟀、蚜虫、蝗虫、象甲、甲虫、叶虫等。这些昆虫涵盖了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鞘翅目等多个昆虫类群。除了昆虫,乌鸫还会捕食其他无脊椎动物,如马陆、蚯蚓、蠕虫、蜗牛和小螺等。乌鸫也会摄取小型脊椎动物,如蛙类。在秋冬季节,乌鸫会更多的摄取植物性食物,如樟、女贞、枸、野蔷薇、寒莓和胡颓子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