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注:图片均由本人拍摄,部分文字取自网络。</p> 2013年10月5日早晨,我们沐浴着温暖和煦金色晨光,在孔林大门前的小摊位简单用早餐。在与他们聊天中得知,他们是孔氏后代。<div><div>刚进入孔林大门,神道两侧台阶上坐着,三四位中年妇女,看到我们进门,立即起身,手里举起纪念品冲着我们兜售,她们自己也说,都是孔子的后代。</div><div>这可真是封妻荫子两千年,万代也会跟着沾光呀。</div></div> <p class="ql-block">每人来上一碗混沌, 再来上点喜欢简单糕点,急急吃过后,进入孔林,沾上点孔氏福禄寿喜气。</p> <p class="ql-block">孔林,占地面积约 3000 余亩或 3804 亩。牌坊标明正规称“至圣林”。是孔子长眠2400多年的地方,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底蕴与尊崇。</p><p class="ql-block">“孔林”,这的称呼。个人理解顾名思义,一是孔家的全园植满高大松柏树林,现已有树 10 万多株,其中古树名木 2.1 万余棵。那里面广袤的松柏树林郁郁葱葱,营造出庄严肃穆又宁静清幽的氛围,仿佛在静静守护着这片圣地。</p><p class="ql-block">二是孔氏家族先人长眠于此的人如林,内有坟冢 10 万余座,埋葬着从孔子到 1919 年去世的第 76 代衍圣公孔令贻之间的孔家子子孙孙,人数超过 10 万人。</p><p class="ql-block">孔林,充分彰显出孔氏家族绵延传承的长久历史,它如今更是人们缅怀先圣、感受儒家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呢。</p><p class="ql-block">孔子墓所在的孔林是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见证了孔子及其家族的繁衍变迁,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地位,也为研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家族传承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至圣林,通常指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与孔府、孔庙合称 “三孔”,为国家AAAAA 级景区 。</p><p class="ql-block">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 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那时还是 “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p><p class="ql-block">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 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 。南北朝高齐时,植树 600 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 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 1377 年)将孔林扩为 3000 亩的规模 。</p><p class="ql-block">雍正八年(1730 年),大修孔林耗帑银 25300 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 。</p><p class="ql-block">神道,孔林神道长达 1000 米,林道尽头为 “至圣林” 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 。</p><p class="ql-block">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 “观楼”,四周筑墙,林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 。</p><p class="ql-block">享殿,位于洙水桥北不远处,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 。</p><p class="ql-block">孔子墓,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巨碑篆刻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孔鲤墓,前为其孙孔伋墓,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 “携子抱孙” 。</p><p class="ql-block">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已有 2500 多年历史,见证了孔子及其家族的繁衍变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家族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p><p class="ql-block">孔林内有众多古建筑,如林门、享殿等,这些建筑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此外,还有历代石像、石仪 85 对,以及 5000 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p> 孔林前的河是洙水河,是一条东西横贯孔林的人工小河。在洙水河上建有三座桥,中间一桥为单孔石拱桥,即洙水桥,桥宽 6.6 米、长 25.24 米。桥的东西两侧立有记载修浚洙水事迹的石碑数通。洙水桥的南侧有 “洙水桥坊”,四柱三间,石质,明间额坊雕刻 “洙水桥” 三个正书大字。<br> 洙水河,原是周代为排洪护城兴修的人工小河,修建时间比孔子去世的时间早得多。<br>相传孔子选墓地时,子路提出此处风脉虽好,但前面缺条河。后来秦始皇征派徭役,在孔子墓地南面挑出了这条洙水河,没想到正应了孔子 “自有秦人来挑河” 的预言。<br>曲阜地势东高西低,造成了流经曲阜的泗河、沂河、洙河等大小河流皆由东向西流淌,形成了 “孔子坟前水倒流” 的景观。<br>由于它流经孔子墓前,相传与圣脉有关,故人们称誉它是 “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 的圣水,将其与泗水并称 “洙泗”,作为孔子思想发祥地的代称。 孔林内有众多著名碑刻,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br>汉魏碑刻 :<br>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刻于东汉永兴元年(153 年),记载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以掌管礼器庙祀之事,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其书法结体端庄,用笔方圆兼备,波磔分明,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br>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 年)刻立。此碑书法瘦劲刚健,笔画精细,变化多端,被公认为汉碑中的经典之作,其碑阳、碑阴及碑侧的文字各具特色,为历代书家所推崇 。<br><br>image<br>史晨碑:分为前后两碑,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分别刻于东汉建宁元年(168 年)和建宁二年(169 年)。其书法工整精细,端庄典雅,与《乙瑛碑》《礼器碑》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br><br>image<br>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刊刻于东汉延熹七年 (164 年) 七月,记叙了孔宙的生平事迹。其书风属方整秀润一路,结字中宫绵密,左右开张,横画甚长,波磔分明,用笔圆转遒丽,有篆书意味 。<br><br>image<br>唐宋碑刻 :<br>米芾孔圣手植桧赞碑:宋崇宁二年(1103 年)刻立。原在手植桧侧,后移入孔庙,1998 年移存汉魏碑刻陈列馆。碑圆首,正文四行,题、款各一行,由米芾书写赞文,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br>大乘寺碑:金大定八年(1168 年)立。碑首高浮雕云龙,碑文为正书,是研究当时佛教发展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br><br>image<br>明清碑刻 :<br>严嵩书孔闻韶墓碑:严嵩为明代权臣,其书法有一定造诣。此碑由他书写,为孔林内明代碑刻的代表之一,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书法水平和碑刻工艺 。<br>慈禧赐孔令贻 “寿” 字碑:体现了当时朝廷对孔氏家族的重视,也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br><br>image<br> 宋真宗驻陛亭孔林内孔子墓东侧高台上有三座亭子,其中最北面那座为宋真宗驻跸亭 。<div>宋真宗驻跸亭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r>文化与宗教方面<br>尊崇儒学:宋真宗到孔林祭拜孔子并在此驻跸,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高度尊崇,表明了北宋朝廷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视和推崇,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在北宋时期的正统地位,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br>树立文化典范:宋真宗的这一行为为后世皇帝树立了一个尊崇文化、尊重知识的典范,使得后世皇帝在文化建设和对儒家思想的传承方面有了可借鉴的榜样,对整个封建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br>政治方面<br>彰显统治合法性:在古代,儒家思想被视为正统思想,皇帝对孔子的尊崇和祭祀,被视为是对正统的继承和维护,宋真宗在孔林的驻跸和祭祀活动,是向天下臣民展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表明其政权是顺应天命、遵循儒家之道的,有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br>缓和社会矛盾:北宋初期,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宋真宗通过尊崇孔子和在孔林的驻跸活动,试图营造一种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氛围,转移社会矛盾,使民众更加关注文化和道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br>历史传承与地方影响方面<br>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宋真宗驻跸亭作为历史遗迹留存至今,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宋真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活动,为后人研究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曲阜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br>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如今,宋真宗驻跸亭作为历史文化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成为地方文化名片之一。<br></div> 子贡手植楷,孔林内没有子贡手植柏这一说法 。子贡手植楷是一棵黄连木,位于山东曲阜孔林,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 。<div>子贡手植楷相传已有 2400 多年历史,种植于孔子去世后的公元前 479 年左右。<br></div> 子贡手植楷,根据《阙里志》记载,孔子去世后,子贡为兹庐墓六年,并带 “乡土异种楷苗” 植于墓旁,日久天长,便长成参天大树,也就是现在的 “子贡手植楷” 遗迹。 泗水侯墓指的是孔子之子孔鲤的墓,位于山东省曲阜城北孔林内,孔子墓东稍偏南 5 米处 。<br>以下是关于泗水侯墓的详细介绍:<br>墓主生平:孔鲤(前 532 年 - 前 481 年),字伯鱼,因其出生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便以 “鲤” 为其名 。<br>封土规模:封土东西 18.00 米,南北 23.00 米,高 3.00 米,为大型坟冢 。<br>墓碑情况:墓前石碑 2 通。前碑正书 “泗水侯墓”,明代立石。后为一小碑,篆书 “二世祖墓”,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 年)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立。碑前有石供案,砖砌拜台 。 孔子及其后裔的墓葬主要有以下特点:<br>家族聚葬<br>集中于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从孔子开始,其子孙后代大多葬于此地,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墓葬群,历经两千多年,有坟冢 10 万余座,是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br>体现家族传承:这种聚葬方式体现了孔氏家族对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视,展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延续性,也便于后代对祖先的祭祀和缅怀。<br>布局规整<br>以孔子墓为中心:孔林以孔子墓为核心,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其他后裔的墓葬围绕孔子墓分布,呈现出一种向心式的布局,体现了对孔子的尊崇。<br>遵循长幼顺序:在孔子墓周围,其直系后裔的墓葬位置有一定的规律,如孔鲤墓位于孔子墓东稍偏南 5 米处,孔伋墓位于孔子墓南约 20 米处的高土台上,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族秩序。<br>“携子抱孙” 式:孔子、孔鲤、孔伋三代人的墓葬布局呈 “携子抱孙” 式,即孔鲤墓在孔子墓的左后侧,孔伋墓在孔子墓的前左侧,这种布局体现了对家族繁衍和传承的美好期望。<br>封土形制统一<br>马鬣封:孔子墓及部分后裔的墓封土呈偃斧形,也就是马鬣封,看上去像一个隆起的马背,这种封土形式较为独特,是古代墓葬封土的一种传统形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br>墓碑与石刻丰富<br>历代修缮立碑:从汉代开始,历代统治者对孔林及孔子墓进行重修、增修,并刻立了大量的石碑,如孔子墓前有明代正统八年所立的篆书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碑,还有元乃马真后三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的篆书 “宣圣墓” 碑等。<br>石仪众多:宋代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如石人、石马等,这些石仪不仅具有装饰和纪念意义,也是古代墓葬制度和石刻艺术的重要体现,还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风格和工艺水平。<br>体现儒家文化<br>选址重风水:孔林的选址符合古代风水理论,泗水从曲阜古城的西北流入,在北面环绕而行,流向西南与沂水汇流共同注入微山湖,形成小聚和 “金带环抱” 之势,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和风水的重视,也反映了儒家 “天人合一” 的思想。<br>体现等级与礼仪: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其墓前的石碑、石供案、下酒池、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都体现了其崇高的地位和身份,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丧葬礼仪。后代子孙的墓葬规格虽不及孔子墓,但也会根据各自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修建,体现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br>重视植树纪念:自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的树木逐渐增多,形成了万余株古树的规模。后代子孙也有在墓旁植树的传统,这些树木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成为了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和缅怀方式,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和对自然的尊重。<br> 你想问的可能是沂水述圣公墓,即位于曲阜孔林内的孔伋墓,孔伋被尊称为沂国述圣公 。<br>你想问的可能是曲阜的述圣公墓,其建筑特色如下:<br>墓冢规模较大:墓呈圆形,封土东西 18 米,南北 21 米,高 4 米,是大型坟冢 。<br>墓碑有明代立石:墓前石碑 2 通,前碑正书 “沂国述圣公墓”,为明代立石。后小碑篆书 “三世祖墓”,由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立 。<br>有石供案与石鼎:碑前有石供案、石鼎等物。石案为明代制作,石鼎为清雍正十年刻制 。<br>有宋代雕刻翁仲:拜台前有翁仲 1 对,为宋宣和年间雕刻,清雍正十年由孔子墓前移此 。 孔子及其后裔的墓葬主要有以下特点:<br>家族聚葬<br>集中于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从孔子开始,其子孙后代大多葬于此地,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墓葬群,历经两千多年,有坟冢 10 万余座,是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br>体现家族传承:这种聚葬方式体现了孔氏家族对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视,展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延续性,也便于后代对祖先的祭祀和缅怀。<br>布局规整<br>以孔子墓为中心:孔林以孔子墓为核心,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其他后裔的墓葬围绕孔子墓分布,呈现出一种向心式的布局,体现了对孔子的尊崇。<br>遵循长幼顺序:在孔子墓周围,其直系后裔的墓葬位置有一定的规律,如孔鲤墓位于孔子墓东稍偏南 5 米处,孔伋墓位于孔子墓南约 20 米处的高土台上,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族秩序。<br>“携子抱孙” 式:孔子、孔鲤、孔伋三代人的墓葬布局呈 “携子抱孙” 式,即孔鲤墓在孔子墓的左后侧,孔伋墓在孔子墓的前左侧,这种布局体现了对家族繁衍和传承的美好期望。<br>封土形制统一<br>马鬣封:孔子墓及部分后裔的墓封土呈偃斧形,也就是马鬣封,看上去像一个隆起的马背,这种封土形式较为独特,是古代墓葬封土的一种传统形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br>墓碑与石刻丰富<br>历代修缮立碑:从汉代开始,历代统治者对孔林及孔子墓进行重修、增修,并刻立了大量的石碑,如孔子墓前有明代正统八年所立的篆书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碑,还有元乃马真后三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的篆书 “宣圣墓” 碑等。<br>石仪众多:宋代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如石人、石马等,这些石仪不仅具有装饰和纪念意义,也是古代墓葬制度和石刻艺术的重要体现,还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风格和工艺水平。<br>体现儒家文化<br>选址重风水:孔林的选址符合古代风水理论,泗水从曲阜古城的西北流入,在北面环绕而行,流向西南与沂水汇流共同注入微山湖,形成小聚和 “金带环抱” 之势,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和风水的重视,也反映了儒家 “天人合一” 的思想。<br>体现等级与礼仪: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其墓前的石碑、石供案、下酒池、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都体现了其崇高的地位和身份,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丧葬礼仪。后代子孙的墓葬规格虽不及孔子墓,但也会根据各自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修建,体现了儒家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br>重视植树纪念:自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的树木逐渐增多,形成了万余株古树的规模。后代子孙也有在墓旁植树的传统,这些树木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成为了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和缅怀方式,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和对自然的尊重。<br> 大成至圣墓即孔子墓 。<br>地理位置<br>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林中部偏南地段 。<br>墓冢规制<br>封土东西 30 米,南北 28 米,高 5 米,似一隆起的马背,故称 “马鬣封” 。<br>墓碑情况<br>前碑:篆书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阴正书 “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书”,下款书 “大明正统八年岁次癸亥十月一日五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五十八代孙承事郎曲阜世职知县孔公堂等立石” 。<br>后碑:篆书 “宣圣墓” 三字,上款正书 “门生益津高 书”,下款书 “甲辰春二月既望五十一代孙元措立石” 。<br>墓前设施<br>碑前有石供案、石鼎、石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石案为明代雕刻,石鼎为清雍正十年(1732 年)制作 。<br>周边景观<br>享殿:墓南有享殿、甬道,殿前有石鼎、石仪 。<br>神道碑:神道旁有金章宗年间立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碑,宋真宗年间立 “辇路” 碑,明代立孔子神道碑等 。<br>子贡庐墓处:稍西约 10 米,有 “子贡庐墓处” 石碑 1 通 。<br> 孔子墓前明正统八年(1443 年)所立的大石碑,正面碑文为篆书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八字。碑阴刻有正书 “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拜书” 等内容。孔子墓前石碑上的篆书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是由黄养正书写的。<br> 子贡庐墓处,孔子殁后,其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三年,唯子贡思慕情深,三年之后复独居三年始归 。<br>建筑情况:明嘉靖二年(1523 年)御史陈凤梧建屋三间,并于此立 “子贡庐墓处” 石碑 。<br>孔子的弟子子贡简介<br>基于 4 个搜索来源<br><br><br><br>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古时也作子赣,是春秋末年卫国黎地(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出生于公元前 520 年,卒于公元前 456 年。以下是关于子贡的详细介绍:<br>家庭背景<br>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端木巨是一名商人,在卫国颇有声望,深受卫灵公的信任,其母蘧氏,生于仕宦之家,卫国贵族,外祖父蘧伯玉是卫国大夫,卫国的三朝元老。<br>求学经历<br>十八岁前往鲁国,拜在孔子门下。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贡在思想、德行、性格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逐渐领悟了儒家的精髓,对孔子产生了深厚的敬仰之情。<br>政治外交成就<br>辅佐孔子从政: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 498 年),子贡被聘为鲁大夫,辅佐孔子从政。<br>出使各国: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子贡重返鲁国,代表季康子出使吴国,使两国得以和睦共处。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 483 年),子贡成功游说齐、吴、越、晋四国,保全了鲁国,也让各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被任命为鲁国外相,后多次为鲁国在外交上赢得胜利。此外,他还曾成功解救卫出公。<br>商业成就<br>子贡在经商方面才能突出,擅长囤积居奇,看准时机立马转手货物,低买高卖,是孔子所有门生中最富有的弟子。他将儒学和经商融为一体,奉行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的儒商精神,被后世誉为 “儒商鼻祖”。<br>对儒学的贡献<br>孔子去世后,子贡守孝六年,在此期间一直弘扬孔学。他还组织编撰《论语》,将孔子生前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等进行整理和记录,为《论语》一书的整理和编撰做出了很大贡献。<br>历史地位与荣誉<br>唐开元八年(720 年)诏为 “十贤” 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被追封为 “黎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加封为 “黎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 年)改封 “黎公”,明嘉靖九年(1530 年)改称 “先贤端木子”。<br> 子贡庐墓处,孔子殁后,其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三年,唯子贡思慕情深,三年之后复独居三年始归 。明嘉靖二年(1523 年)御史陈凤梧建屋三间,并于此立 “子贡庐墓处” 石碑 。<div>孔子去世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三年期满相诀而去,唯有子贡在孔子墓旁结庐,又独自守丧三年,前后共守孝六年,远超一般弟子,体现了他对孔子深深的敬爱和不舍之情。<br>子贡从南方带回楷树树苗,将其种植在孔子墓旁,精心养护,最终长成大树,被后人称作 “子贡手植楷”。这不仅是对孔子的一种纪念,也成为了尊师重道的象征。如今,虽然原树已历经沧桑,但相关的传说和精神一直流传下来。<br>在守孝的三年中,子贡组织师兄弟们回忆与恩师朝夕相处时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对孔子生前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等进行整理和记录,为《论语》的编撰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孔子的思想得以更好地传承和流传后世。<br>子贡在守孝期间,取一段楷木,亲手雕刻成孔子夫妇像,日夜供奉在自己的书桌上,以此来表达对恩师和师母的怀念之情,仿佛恩师和师母依然在身边陪伴着他。<br></div> 我们乘坐景区游览车,按着固定的路线,用两个小时,游览完孔林,从南门出来,踏上北京返程路。在曲阜城边拍到的一组立体雕塑,看样子是孔子周游列国路程中,驱车扬鞭的动态景象。我们在飞驰的车内,回头凝视着消失雕塑,再见了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