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仙人掌

<p class="ql-block">摄影:仙人掌</p><p class="ql-block">文:选自景区简介</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直到765年离开。草堂在杜甫离开后曾荒废,后经五代前蜀诗人韦庄重建,并在宋代形成祠宇。经过宋、元、明、清历代的修扩建,草堂逐渐演变成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在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是杜甫草堂新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过杜甫草堂的每一个角落,感受过每一份来自千年前的诗意与风华,我们不禁为杜甫那深邃的诗歌创作和崇高的精神品质所折服。他用自己的笔墨书写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用自己的诗歌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在今天被世人所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