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其政闷闷[昏昏昧昧 宽厚的意思],其民淳淳[忠厚],其政察察[严酷],其民缺r缺[狡黠]。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面,与奇对应]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曰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生硬不自然]。廉[棱角],而不刿[划伤]。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过分明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治理天下以宽大为怀,百姓就会忠厚淳朴,治理天下过于严酷,百姓就会狡诈。灾祸呀,幸福就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呀,灾祸就暗藏在其中。这种得失祸福循环,谁能知道他们的究竟?他们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善忽然转变恶,世人看不透这个道理,迷惑的时间已经太久了,因此有道的人处事方正而不显得生硬。虽有棱角也不会伤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耀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读]这一章说明了无为而治的好处。国家政治宽大淳朴民风自然就会醇厚。然后又讲祸福,正奇,善恶的概念。在老子看来,祸福,正气及善恶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旦时空条件发生改变,那么他们往往也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张顺承上一章,讲述得道明君治理国家的方式~无为而治。</p><p class="ql-block">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中闷闷的意思就是宽厚仁大。淳淳的意思就是自然淳朴。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统治者能够实施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那么人民就会摒弃私念,而不妄为,回归到自然淳朴的状态之中。内心自然淳朴,人们就不会惹事生非,这样国家也就太平安定了,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施行苛刻的政令,人民不但不会摒弃私念,还会为了满足私欲而相互争夺,当他们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的时候,必然会发生逆乱。反抗的过程其实是心智的较量。如果人民的心智不足以应付统治者,那么他们就会陷入绝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老子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告诉我们,灾难和幸福是相依相随的,谁也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任何幸福的背后都潜伏着灾祸,但是灾祸并不是永远存在的,灾祸反面就是幸福,我们都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他讲的就是一个老者失马复得,人们纷纷前来道贺,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好事,后来他的儿子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人们纷纷才能安慰,但是他也不认为这是坏事,所以并不感到悲伤。几天后官府前来征兵,他的儿子因摔伤而没有被征走,这则故事很好的诠释了老子的观点由此可见,福祸或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祸福而快乐和悲伤是不明智的。所以对于灾难和幸福,我们要学会坦然地面对,要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所处的时代灾难频繁发生,人民在战乱之中苟且活命时刻都在担心灾祸的降临,老子把人民的不幸归结为社会的变迁。</p><p class="ql-block">古时百姓生活安定天下大治,后来人们产生了私有观念,社会出现了等级差别。便开始遭受压迫,正是这种压迫,开发了人们的心智,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奇器物,在上一章中。老子就否定了这些新奇趣味,老子认为这些古怪的事物滋长了人们的邪风,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古怪起来,行为方式是有思想决定的,所以在古怪思想的支配下就会作出偏离大道与大自然脱节的事情来,如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对动物的肆意捕杀。以及污染环境等等。做出这种狂妄的行为,其结果就是生活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杂,最终危害了人们自己,再结合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的私欲极度膨胀,不但热衷于名利的争夺,还直接占有他人的财物。人们占有的财物也时时面临着被人夺走的危险,所以这就决定了人们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对福祸的测定也就变得麻木和没有指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