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我家迁至菜市桥堂子弄,这里与商店林立的庆春街相邻。初来乍到,就感觉堂子弄是个宜居的所在。以我家为圆心,以二百米为半径画圆,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皆在范围之内。更令我欣喜的是,我钟爱的小书摊、可以蹭听大书的茶馆以及最令我着迷的电影院都在这个圈内。那人民电影院,宛如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童年的我,为我的童年生活添上一抹绚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电视与网络尚未出现,电影是人们唯一能享受视觉盛宴的途径。电影院里播放的大多是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在那里,我观看了《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红孩儿》《平原游击队》等诸多影片。看完电影后,那些英雄的形象会长时间地镌刻在我的心中,仿佛他们就在我身边,激励着我成长。而在所有电影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1963年的《小兵张嘎》。早在电影上映之前,我就从电影院门前的海报上看到影片简介与宣传,那一个个文字和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经周折,我终于得到了一张梦寐以求的电影票。拿到那张小小的纸片时,被我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等待开映的日子。一场下午两点的电影,我上午就已经坐立不安,吃过午饭后,就老老实实地守在家中座钟前,时不时地瞧瞧时针和分针,生怕错过时间,心中不停地抱怨时间过得太慢。怕座钟出了问题,我还会把耳朵贴近座钟,听到那“嘀嗒嘀嗒”的声音,心中才稍稍安定,仿佛那声音是通往电影世界的钥匙,每一声“滴答”都距离电影更近一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前四十分钟,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电影票出了门。从堂子弄在建国中路的出口左拐,在人行道上往北穿过十字路口,再前行一百多米,就能看见马路对面的人民电影院。我穿过马路,在大门前静静地等待。炽热的太阳高悬头顶,明明可以在家中待着,等时间到了再过来,我却甘愿自讨苦吃,看看周围等待的人群,像我这般心急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就像一群等待宝藏的孩子,电影院的大门便是通往宝藏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平台上等待前面那场电影结束,看着人群从电影院北侧出口涌出,前一场的观众基本散去后,那扇等待已久的电影院大门终于缓缓打开。我从已经摸了好几遍的口袋里取出电影票,检票入场,找到位置对号入座后才安下心。电影院没有空调,密闭的大厅里又闷又热,尽管头顶的吊扇“呼呼”地转动着,还是难以吹散前一场观众留下的汗臭味,赶走周边的炎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汗水挂满身体,头发梢里都在冒汗,手中的折扇“啪啪”摇动也无济于事。在焦急的等待中,电影院后墙高处的小窗口射出的光投到银幕上,同时音乐声响起,盼望已久的电影终于开映。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有电影中的声音在耳边回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发生在1943年,日本鬼子侵占了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区。在抗日烽火中,张嘎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伤员,惨遭日本鬼子杀害。怀着深仇大恨,张嘎投身革命队伍,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儿童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抗日小英雄。为了一把小木枪与胖墩打架,赌气塞住老乡家的烟囱,智斗胖翻译、勇救八路军侦察连长……这些细节将张嘎的勇敢好胜、聪明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的电影故事,让我忘却了炎热,沉浸在其中,记住了那些精彩的片段,嘎子成了我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电影结束了,银幕中的情节、人物却久久地在我的脑海里回想。在平日和小伙伴的游戏中、在梦境里,我常常会成为电影中的人物,置身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张嘎一同成长、战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坐在电影大厅里观看电影大片,欣赏逼真特技、绚丽多彩画面的同时,享受着空调的清凉。可是我还是怀念当年那家闷热的电影院和那些黑白电影。怀念当年的童真,那是一段无法忘怀的美好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