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友,周六早上好!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p><p class="ql-block"> 挥不去的是记忆,留不住的是年华,拎不起的是失落,放不下的是情感,输不起的是尊严。</p><p class="ql-block"> 天涯山风景区位于山西原平市,景区以天涯山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介子推的“忠诚纯孝”精神为主题,将生态观光旅游与现代文化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山西省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p><p class="ql-block"> 天涯山与天芽山是同一个山,天涯山又名天芽山,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巨岩突出形似石鼓,因此当地人通称其为“石鼓山”。这里风景壮美,重峦叠嶂,山势险要,奇峰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其山势之险峻,攀登之困难,山顶海拔1128米,登山之道崎岖险要,从这里爬山有些探险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天涯山飞檐四边亭耸立在陡峭的山顶上,仿佛是头戴一顶王冠,甚为飘逸。站在山顶上的四边亭内,目光所及,风光无限。前方的莲花山与远处的楼廓交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天涯山是国家级4A旅游景区,将军故乡,忠孝第一山,净土宗创始人慧远故里。有古寺、灵佛、奇山和异景。人文与自然完美交融的胜景之地,忠孝与天神齐聚一山的灵性之地。</p> <p class="ql-block"> 有人看了下图,说有点像“花生芽”,也有的说像一把“鼓槌”……</p> <p class="ql-block"> 天涯山名称由来已久,因山顶奇峰形似牙齿,故原名“天牙山”,后才演变为天涯山。</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有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介子推的故事在这里尤为著名。介子推因“割股奉君”和“背母隐居”而闻名,天涯山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人都称为“绵山”,真到北宋高宗皇帝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以后,有人又叫天涯山称为“介子山”。</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天涯山风景区得到了开发,成为山西省集休闲、登山、探险、朝拜、赏石于一体的度假休闲胜地。</p> <p class="ql-block"> 天涯山景区主要分为天涯神韵、石鼓祠、忠孝台、北国江南等区域。(下图1便是巨岩突出形以石鼓,背后山峰形似牙齿)天涯山全年都适合旅游,全年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6点,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风景,春天万物复苏,夏天气候凉爽,秋天树叶五彩斑斓,冬天雪后的天涯山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天涯山风景区是国家级4A旅游景区,总面积1000公顷。</p><p class="ql-block"> 对于天涯山的奇石形似石鼓,当地人便称本上为“石鼓山”,《崞县志》。记载:“天涯山有巨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诗人元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p><p class="ql-block"> 在天涯山攀上石峰,便可见那群石支架的天然石鼓形似巨勺倒扣,昂然翘首悍然向下。《崞县志》里曾记载“天涯岩际有石,形似鼓,风吹厂窃,如闻鼓声。”你仔细端祥,只见一块巨石,头大尾细各从岩出,斜跨20多米,中间形成一硕大空洞,致使现两端支撑点极小,凌虚而架,摇摇欲坠,给人留下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见下图2)</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正在天涯山听导游介绍天涯山风景区的各景点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据说五峰山与石鼓山险峻难登的绿故,故人称五峰山当“地角”,石鼓山为“天涯”,于是便把石鼓山称为“天涯山”。唐朝曾有诗人来石鼓山游玩,写下了“十年马足知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远处看其貌的确不扬,但到了山下,爬至山上,则感觉到迥然不同,其山势之险要,攀登之困难。山顶海拔高度1100米。</p><p class="ql-block"> 巨大的莲花山前,洁白的观音像静静地矗立在绿树丛中,前方围墙专门为之切成异型缺口,仿佛专门为展示此番胜景而设,真是一种巧妙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臣。</p><p class="ql-block"> 晋骊姬之乱后,公子重耳出逃到翟国,介子推同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等人追随一同逃亡19年。在19年的逃亡之中,介子推割股奉君,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过疗病充饥,展现了介子忠烈清纯的牺牲的情神,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至今。晋文公归国后,赏赐那些一同跟从流亡者,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索要俸禄,晋文公也没有给介子推赏赐俸禄。介子推向母亲说明情况后,就携母隐匿在山林之中。</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未果,最终将绵山封为介子推田,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庄子-盗跖》和《楚辞-九章-惜往日》是最早叙述这个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的文献。介子割股救主、抱木燔死以及同寒食节的关系均是传说和演绎。</p> <p class="ql-block"> 民间普遍认为古代的“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天涯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晋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嗓,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焔。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有情有义的义禽。</p> <p class="ql-block"> 下图这棵古树据考证已有1400多年的树龄了,相传在建石鼓寺时,民间香客出于对介公真神的尊敬,凡戴孝之人、身怀六甲之身、灵魂不全之孩童,都不宜在介公面前参拜许愿,故这些香客就在此树下诉其衷肠,然都能如愿。从此但凡不便拜介公之人就都在此古树下许愿,都有求必应,为香客排忧解难,于是都称此古树为“许愿树”。</p><p class="ql-block"> 此古树的四周被围栏围起,古树已被培土在石台上,前设香台供人许愿。</p> <p class="ql-block"> 石鼓神祠座背向有,呈长方形,共有各种建筑物20多间,皆为明清两代遗物。祠前百米处有一木牌坊,四往三檐。山门前旗杆两根,石狮一对,左右钟鼓二座楼。第一进院,南为过殿,北为戏台,左右禅房。第二进院,正殿三间,悬《精忠纯孝》匾,为该寺庙主体建筑。殿内塑介子推及老母像。东西配殿各四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石鼓神祠传统庙会,唱戏以贺,商贾云集,物质交流,赶会者超过万人。</p><p class="ql-block"> 石鼓神祠门前有木楹联:</p><p class="ql-block"> 天天天涯仰介公祈求天天天涯福址;</p><p class="ql-block"> 人人人间寄忠魂消除人人人间苦难。</p> <p class="ql-block"> 石鼓神祠内供奉介子推神像。</p> <p class="ql-block"> 石鼓神祠内供奉的介子推母亲神像。</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景区大门便都乘上了景区的观光车。我们这次在山西全境游时,凡有观光车的景区都愿不管贵贱自费坐观光车,为的是节省徒步走路的时间,好腾出时间游览下一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 忠孝广场的北端还有一个巨大的介子推背母雕塑,坐落于正前方汉白玉忠孝台之上,背后高耸的天涯山成为其天然背景,灵感来自介子推背母亲的故事。介子推,山西介休人,因“割股奉君”“背母隐居”成为中国历史上“忠孝两全”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站在忠孝台上向北眺望,苍翠树林环绕着裸露的石山,仿佛给黄玉配上了翡翠镶边,隐约可见小径和亭台。</p><p class="ql-block"> 忠孝广场一座先秦时期的古城门矗立在眼前(见下图2),台阶两侧用紫色小叶女贞组成了两个大字“忠”和“孝”,这就是景区的核心。门前两侧各有三根石柱,上有浮雕有忠孝故事。黑色金头的龙头灯柱也非常吸睛。</p> <p class="ql-block"> .天涯山景区修建了忠孝台,纪念介子推的忠孝两全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民俗中,民间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出现了“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二天,冬至以后一百零五天,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传说晋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p><p class="ql-block"> 相传晋文公十九年逃亡生涯结束后变成了晋文公,晋文公发现介子推不像那些逃亡随从主动请赏,就连逃亡途中偷重耳钱粮的五随从之一的“头须”为了贪图便宜也来请赏而介子推见到那些小人在君前争宠摆功很气愤便携母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居功自傲又不食君之禄的隐士。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此诗被邻居解张为介子推抱不平便在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在城门上。</p> <p class="ql-block"> 次日晋文公看到介子推的诗和解张的信后,深深后悔自己忘恩负义,亏欠了介子推,便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他早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亲自率众臣前往绵上寻访。谁料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身边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逼介子推逃出绵山,谁知连烧三天未见介子其影踪,晋文公又叫人在山前山后全放火,数日后火熄也未见介子推影子。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闻讯后便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晋文公悲伤万分,在介子推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一个柳树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履,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了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的尊称。又过了几年晋文公率众臣徒步素服来介子推坟地祭祀,行至坟墓前那棵烧焦了的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老柳树就像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走到坟前珍爱地掐了一柳枝编了一个圆儿戴在头上。.</p> <p class="ql-block"> 据传,介子推在晋文公成为一国之主之后,看到当年另外4个随从追随重耳逃亡19年后,在晋文公面前争宠请赏的丑恶嘴脸后,他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也没有对晋文公絲毫的怨恨,他始终认为自己忠君的行办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他对狐偃、壶叔、头须等追荣华富贵的鄙夷,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含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太子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p> <p class="ql-block"> 介神庙为介子推焚㑗后晋文公立庙奉祀之地,它建于介公岭一处巨型石窟洞内,后历代帝王对其进行增修扩建。金碧辉煌,庙宇宏伟。大殿正中供奉介子推神像,神态安详,古朴凝重,左右两侧供奉介子推母亲和介神庙第一代住持解张金妆塑像。石窟高18米,宽30米,深28米,由两根长半径4.5米,短半径3米的椭圆体大柱擎起。殿四壁有介子推生平事迹,两根石柱上是成仙后的灵验应化事迹浮雕,充分反映了介子推崇尚大道、惟诚惟信的光辉一生。介神庙有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 三晋仰忠贞立庙绵山重德泽;</p><p class="ql-block"> 举国作寒食缅怀介公勖后人。</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汉白王石栏的台阶,穿过一段溶洞,便看到红墙之外是威武雄壮绵延不绝的天涯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 南殿又名“过殿”,旧称问事厅,碑载“勘问祠”。与传统地府不同,审判之人为介子推大王,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介子推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信任和尊崇。介子推问事厅和殿前千年枣树、响石碑并称古庙三绝。传说这棵枣树为唐代的酸枣树,树之奇特,真会让你匪夷所思的,据寺庙中的老主持讲,这树估算年龄为1000多年,而他则认为在20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忠孝台广场两旁有十二生肖塑像和二十孝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 华夏五千年,一直是信奉“百德孝为首,百善孝为先”。每一组石雕就是两个孝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虞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其父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要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父亲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便把其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接班人。舜登天子之位后,去看其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其异母弟弟家为诸侯。</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药汤,他一定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p> <p class="ql-block"> 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分开装在两个篓内?”蔡顺回应“黑色的供老母食用,红色的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便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教意。</p><p class="ql-block"> 闵损,字子寡,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寡!”他生母早亡,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新棉袄,而用芦花替代棉花做假棉袄给闵损穿。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抖,将绳子掉落在地上,父亲发火并鞭打,芦花露了出来,方知闵损受到继母虐待。父亲要休妻,闵损恳求父亲留下后母,说“休了三个孩子的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听后十分感动。就依了闵损,继母听后悔狠不已,从此对待闵损视如己出。</p> <p class="ql-block">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离长江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爱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母亲吃。婆婆不愿吃独食,他们又请左邻右舍的老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太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劳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当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美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一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p><p class="ql-block"> 董永,东汉时期千乘人,从小生母早亡,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父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葬父。上工路上巧遇天仙女成家,后被玉皇大帝活活拆散,两人恩爱在老槐荫树下相遇,一年后天仙女又在老槐荫下交还儿子给董永。</p> <p class="ql-block">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性格直爽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况贫困,自己常常来野菜做饭吃,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宴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哪里能再得呢?”孔子赞扬道“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p><p class="ql-block"> 江革,东汉齐国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他背着母亲逃难,遇到匪徒,匪徒要杀死他,他哭泣说,老母年迈,无人奉养,匪徒见他孝顺不忍杀他。他迁居江苏下都做雇工供养母亲一直到死。</p> <p class="ql-block">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人,古代科学家。他六岁时,随父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嘲笑“陆郎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应“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便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p><p class="ql-block"> 王裒,魏晋营陵人,博学多才,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在山林中。每当风雨交加天气,听到雷声,他就马上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母亲不要怕,您的裒儿在这里。”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p> <p class="ql-block"> 吳猛,晋朝信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中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至夏天夜晚,他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旁,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被赶开后会去叮咬父亲。</p><p class="ql-block">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洗漱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儿媳之恩,但愿新儿媳子孙像她一样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今年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且子孙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 杨香,晋朝人。十四时随父到田里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虑,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其父,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p><p class="ql-block"> 郭巨,晋代河南林县人,原丰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全给了两个弟弟且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后来家里逐渐贫团,他对母亲极孝,他为了让母亲生活好一点,便与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养,但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且母亲年高体弱,有儿子在肯定会影响母亲的生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俩夫妇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后,更加孝顺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p> <p class="ql-block">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出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二日。医生嘱他“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粪,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p><p class="ql-block">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被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全无。宋神宗时,寿昌在做.官,曾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行四方寻找生母。当他得到有关信息后,决定辞官寻母,终于在陕西寻找到了生母并发誓不回朝做官,就在陕西奉养70岁的生母。</p> <p class="ql-block"> 老莱子,春秋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时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p><p class="ql-block"> 孟宗,三国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岁已高且多病,医生嘱用鲜竹竹笋做汤可治愈。时值冬季,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屋后竹林里,扶竹大哭。少刻,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支嫩笋。孟宗大喜,大声喊道,我妈有救了。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十多天后果然病愈。后来孟宗官至司空。</p> <p class="ql-block"> 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子。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太守。魏郡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官赋》、《天子冠颂》等书。</p><p class="ql-block"> 曾参,字子兴,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还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p> <p class="ql-block">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逝,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去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气寒冷,水面结冰,他解井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居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多年,后从温县县令做起,做到大司衣、司空、太尉。</p><p class="ql-block"> 丁兰,东汉时期河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如遇家中有事都和木雕双亲商议,每日三餐均先敬过双亲后,才自己开始用餐,出门前也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要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用针刺木雕像的手指,而木雕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滴,丁兰回家后见木雕像眼中垂泪,便问妻,知实情,遂把妻子休弃。</p> <p class="ql-block">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供养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开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诉了猎人,免除了误杀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江西修水人,他虽身居高位,但侍奉母亲却竭忠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 当地导游对远处一寺庙对我们讲: 这就是创建于元代延佑年间的天涯山的“石鼓寺”。然后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了“石鼓寺”的情况。石鼓寺始建于元代,据《崞县志》载,元代介休张显之夫人延氏乐善好施,在莲花山下修建舍药院,为当地百姓消灾除病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即石鼓寺神祠的前身。现存元代大元国延佑四年皇帝御书《石鼓殿》大牌匾见证。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重修。殿内塑起了介子推和其母的巨像,壁上绘就32幅介公生平行藏,现存石鼓神殿、东西配殿、过殿(即南殿)钟鼓楼、石狮、旗杆、戏台、木牌楼。于是,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石鼓神祠”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据传“石鼓神祠”前有一处“捞儿泉”,是一处神泉,当地人传说,只要求子的女子用手在泉水里捞出些什么,然后揣在怀里,就能怀上男孩。</p> <p class="ql-block"> 天涯山巍峨的忠孝台广场的门楼。</p><p class="ql-block"> 天涯山有“天芽八景”即《天涯晓雪》《石鼓咏风》《富春山居》《梦里江南》《芙蓉水濯》《古意万安》《双亭挂月》《丹魂凌云》</p> <p class="ql-block"> 忠孝广场的忠孝台记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 介子推,介休人,晋文公重耳出亡五贤之一。因“割股奉君”、“背母隐居”,成为中国历史上“忠孝两全”第一人,民间素以“寒食节”怀念,元延佑年间,介休女子延治胡嫁于同州人张显为妻,为祭祀之便,将其天涯山下舍药院改建为《介公神祠》。其后历代修茸,香火绵延至今。又传,晋文公火烧绵山,介公背其母一股青烟幻化此处,奇秀天涯更添神异色彩,适逢盛世,为彰显介公“精忠纯孝”精神,市委政府筑高台、铸铜像、引水系、造园林,遂成胜景。</p> <p class="ql-block"> 天涯山是一座环形山脉,在山的怀抱中有一突出的部分,不知晓叫什么名,但像一只裸露的玉脚,其形态真似人的五个脚趾,五趾光秃秃的,好像天造地设一般没有一点杂质,在阳光照射下明亮亮的。</p> <p class="ql-block"> 天涯山风景区,亿万年自然造化,千百年历史浸染,天涯山以其奇秀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享誉华夏。天涯山是原平人民的圣山,石鼓祠是原平人民的灵祠神庙,精忠纯孝,崇文尚武,一脉绵延,世代传承,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和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2011年原平市投入巨资对原景区进行扩(修)建,在天涯山山脚下新建圣坛、广场、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 介子推被后人当神一样供奉,宋代皇帝封他“洁惠侯”,.于是在天涯山便有了“介神庙”、“洁惠侯祠”……洁惠侯祠,这是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与家风传承的圣地,这里,你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精神的传承,更能在弘扬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正义。其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公之毁誉。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当今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禄行为正是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古代名人黄庭坚笑叹介子推“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p> <p class="ql-block"> 难怪天涯山原名“天芽山”,这个头大尾细的巨石岂不是天地生的“芽”吗?似乎又像是一把天生的“大石槌”;又仿佛一块巨大的鼓槌的巨石担在另一块巨石之上,仿佛是在击鼓,这也就是“石鼓”词名的由来,石鼓为华夏罕见奇景,神槌凌空,石鼓中空,风荡石窍,如闻鼓声。鼓非革生,发清虚之雅奏;音从石出,超尘埃以和鸣。清代诗人天峰道人赞曰“朝观天涯晓雪,暮听石鼓咏风”,视听之娱,尽在其中。山体也是光秃秃的,在山顶上建有一个小亭,</p> <p class="ql-block"> “丹溪凌云”石碑是根据清乾隆《崞县志》:“考碑记,介子推之魂来栖于此,俨若青形,因建庙焉”元延估年间迄今,历代修茸,神祠犹存,新建介子背母铜像、忠孝台,峨峨然秀出丹崖,精忠纯孝之魂直薄云天。</p> <p class="ql-block"> 眼前出现的便是宏伟的“五方财神殿”,一座威武壮观的新建宫殿坐落在高大的由白汉玉栏杆围起的石台上。其左手便是石鼓奇观,其后面巨石上,一座座飞檐亭阁俏丽地矗立其上,一股仙气袭面而来。另侧的石山形若芙蓉,那就是莲花山,造型逼真,百化奇石,应是神工。其无雨光洁,不染风尘;有水清秀,抱羞含情。清代王锡九有诗赞“天涯钟脉秀莲台,不染淤泥拔地开。”</p> <p class="ql-block">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洸光光给你,能把一切高费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消遗的方式很多,阅读是其中最不费力,又最有收获的一种。</p><p class="ql-block"> 谢谢读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