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印象

听雨(cxf)

<p class="ql-block">牛首山,也叫牛头山。我对牛头山早有耳闻,在《说岳全传》中,有一章专写岳飞大战牛头山,印象深刻。牛首山位于南京城南一隅,江宁区境内,牛首山上至今还保存岳家军与金人作战的故垒遗址。也有人说,牛首山是佛教名山,恕我寡闻,之前还真没有听说过。</p><p class="ql-block">走进一看,确实处处洋溢着佛教文化。山上有个佛顶寺,据说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为禅宗之前“牛头禅”发祥地,后几经毁弃、复建,香火已经中断百年,几乎被遗忘。</p><p class="ql-block">现有佛顶寺是二零一二年复建的,是在旧址上复原的新寺。此次拜谒牛首山,没有入佛顶寺,不知道具体位置,更不晓得规模、香火。没去原因,是我们为观光而来,而非拜佛。</p> <p class="ql-block">佛顶塔是一座内圆外方的九层方形塔,在很远的地方遥遥可见,受好奇心驱使,上塔想探个究竟,内壁全是彩绘,都是关于佛的故事,细看一遍,没有半天不行,浮光掠影,上下走一遍,只能有些碎片化印象,也没有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徙至二楼,凭栏眺望,旷野阡陌,黄绿相间,虎踞龙盘,六朝古都,焕发勃勃生机,感世事变迁,叹山河壮丽。初冬轻寒,受风的裹挟,越是往上越觉明显。最终我们还是打了退堂鼓,未再继续跻登,自二楼折返。</p> <p class="ql-block">转而去了佛顶宫。佛顶宫造型特别引人注注目,是一小穹顶与一大穹顶组合,银光熠熠,气势恢宏。小穹顶呈现出 “ 莲花托珍宝 ” 的神圣意象,整体造型是以巨型莲花宝座托起佛顶发髻的摩尼造型;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轻抚在小穹顶上,可见设计独特匠心。穹顶外是水景,方池中泛起涟漪,颇为灵动。</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是在一个废弃的矿坑中建起来,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走进佛顶上宫,外圈环廊富丽堂皇,一边是连续拱形门洞,一边是佛教主题壁画浮雕。环廊顶部是深铜色吊顶,全是菩萨图像,抬头见佛。</p><p class="ql-block">中央是白色的莲花灯,大柱与敦煌飞天雕刻融合,仙气飘飘。入内,檀香盈鼻,如沐惠风,清爽至极,穹顶上的光线朦胧,如云如雾,充满神秘色彩。大殿中央横卧的一尊汉白玉佛像,在水幕、喷泉、灯光交织烘托下,仙气缥缈,仿佛从凡间踏入神秘仙界。</p><p class="ql-block">进门,看到佛的背影,绕过一百八十度,才看到佛的尊容。不经意间,再次看佛像,佛又背对着我,心中纳闷,难道与佛无缘,不愿见我?仔细观察,原来卧佛躺在一个转盘上缓缓转动,粗心的人很难发觉端倪。</p> <p class="ql-block">继而从地上宫下至地宫。我不知道地宫有多深,记得转了六道长电梯,估计有百米之多。地宫也叫舍利宫,穹顶上是一片淡蓝色椭圆星空,星空之下有许多精舍,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琼楼玉宇了。苍穹下矗立一座鎏金舍利子塔,据说内有佛祖的头盖骨舍利子,这可不得了,仅此一座鎏金舍利塔,足以让牛首山俯视天下。在外面看不到舍利子,连一般僧侣都见不到,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凡胎俗子了。</p> <p class="ql-block">走遍佛顶宫,没有香火,上上下下却氤氲着檀香;没有大雄宝殿,却举目见佛;没有晨钟暮鼓,却梵音袅袅。我走访过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从未见过像佛顶宫这样别具一格。佛像比任何地方都要多,有绘画,有雕刻,有鎏金,大大小小,林林总总,除了规划设计者,估计没有任何人能说得清楚。</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开始下山回酒店,路人依然络绎不绝。我不知道,这些来来往往的人观光后有什么想法,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窃以为,佛顶宫不追求香火,只注重弘扬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佛顶宫集中展示了与佛教有关的名山古寺以及著名的石窟,比如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等等,有图片,有视频,清晰勾勒出佛教发展的脉络。</p><p class="ql-block">寻着这脉络,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佛教许许多多的知识,了解佛教起源,佛教流入,佛教融合,佛教发展,佛教影响以及佛教被统治者用来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和作用。佛顶宫不能仅仅看作是一座精美的宫殿,或是一处佛国圣地,更应该看作是一部涵盖佛教文化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到牛首山不能光顾游玩,应该用心去读,泛泛地浏览不行,要潜心地读,反复地读,带着思考去读,一句话,牛首山是一座值得熟读的佛教文化名山。我们排除严肃的信仰问题,应当把佛教当作一门学问,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文学的文化,努力学习,不断探讨,大力弘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