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跨学科,探究大单元

(๑• . •๑)

<p class="ql-block">  大单元教学,大开大阖展现语文教学大智慧;跨学科学习,跨文跨理推动课堂发展跨台阶。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能力,增强教师对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的理解,2025年1月3日,东区教研室开展了“单元整体跨学科学习课例展示暨解析”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以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展开了跨学科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伊始,赵蕾老师先对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进行了讲解梳理,赵蕾老师指出:大单元教学需设置大情景让学生代入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学习。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设置“制作环保手册,争当环保卫士”单元大情景,并设置“明确环保主题”“了解地球家园”等学习任务落实语文要素。设置“我为小树添绿叶”单元整体评价,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刘轶慧老师带来的单元导读课《制作环保手册,争当环保卫士》,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进入单元情景,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为后续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设置前置性学习任务,做环保调研,与道德法治、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明白污染带来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确定倡议主题。</p> <p class="ql-block">  第二、第三节课时是柴琳老师和郭晓雨带来的课例《只有一个地球》,柴琳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已步入高年级就忽视对生字词的讲解,而是根据学情,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梳理易错字词,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在完成“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这一学习目标时,柴老师还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画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合并相近意思的段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如何保护地球”这个话题,郭晓雨老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从更多材料中提取信息。郭晓雨老师让学生总结学生搜集到的宣传语有什么共同特点,旨在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与本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相契合。两节课两位老师也同样与地理、数学、科学等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开拓了孩子的视野,锻炼了孩子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  在“走进山水大地”这个学习任务中,李雨欣老师、尚倩老师、景浏妍老师分别带来了课例展示《古诗三首》《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与历史、地理、音乐、数学等学科相融合,使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和人们对土地深沉的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学会用实际行动去守护绿水青山。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也巧妙地融入到了课例当中,让单元形成一个整体,真正做到了大单元教学。</p> <p class="ql-block">  在《古诗三首》的课例展示中,李雨欣老师借助地图展示了黄河特点,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浪淘沙》(其一) 中所展现的黄河气势雄伟,波浪滔天,又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在《青山不老》课例展示中,尚倩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些数字,体会老人创造了不起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在《三黑和土地》课例展示中景浏妍老师把课后阅读链接放到初读感受中,培养了学生关联文本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学习任务是“表达环保倡议”,安排了习作:学写倡议书。赵红艳老师明确倡议书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依据自己的环保主题写一份倡议书,并根据评价标准,修改写作内容。</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是“会沟通能践行”,安排了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郝丽亭老师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反馈,了解学生都将倡议书发布在哪里,并做出评价,引出本节课的交际要点:意见不同怎么办,巧妙地将看似不相关的两节课融合起来。郝丽亭还引导学生搜集角色身份的资料了解角色的立场,站在自己要扮演的角色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做到将心比心,明白意见不同,需要通过换位思考、交流沟通,才能达成共识。这正是语文与道德法制共同育人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这一单元的跨学科课例展示,老师们将语文与多个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搜集资料,启发学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引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告诉我们老师教材只是文本的依托,我们要用教材,为学生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融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界限,勇于探索未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教育的未来。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撰稿:郭露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审核:张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