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坳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  小学课文《朱德的扁担》。</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教育是在家乡完成的。我的小学母校是四川省南川县隆化第一小学校,1957年9月至1963年7月,我在那里就读。随着重庆直辖,那所学校现在叫做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了,简称隆化一小。从报纸上看,现在已经发展到隆化七小了。隆化一小!她是南川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 在我念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即读五册的时候,我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它让我终身受益。</p> <p class="ql-block">小学语文第五册</p><p class="ql-block">1960年 第四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语文五册课本目录</p> <p class="ql-block">课文《朱德的扁担》</p> <p class="ql-block">《朱德的扁担》(续)</p> <p class="ql-block">  课文《朱德的扁担》有多个版本,它们分别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级小学语文课本的不同版次中。由于时代久远,寻找当年的小学课本不容易。经由网上觅得的以上几帧照片所展示的课文,与我们当年所学的课文,略有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p><p class="ql-block"> 其一,扁担上的字不同,不是 “朱德的” 这三个字,而是 “朱德记” 这三个字。为了不至于拿错东西,人们往往会在心爱的物件上用毛笔题字做记号。常见的做法是在自己的姓加上一个 “记” 字,比如:张记、李记、王记、赵记。如果同姓的人多,那么就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再加上一个 “记” 字。这种做法在我的家乡南川一直保持到1970年代。的,虚词,表示领属,其后需要有中心词。姓加 “的”,表达不完整,一般是不那么使用的。这种情况,正如英语中的 of,它不能用来收束一个片语。</p><p class="ql-block"> 其二,课文中还有有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朱德挑谷上坳,</p><p class="ql-block"> 粮食绝对可靠。</p><p class="ql-block"> 大家齐心协力,</p><p class="ql-block"> 粉碎敌人围剿。</p><p class="ql-block"> 这是红军战士们编的一首歌谣,它用朴素的语言,赞颂了朱军长的表率作用。这首歌谣,我一读就背得了,它让我终身受益。</p> <p class="ql-block">  在校学生的生产劳动。</p><p class="ql-block"> 1963年9月,我进入南川中学上初中。那时候,学校里劳动很多。每年都要大战红五月。学校放农忙假三周,我们到附近的公社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参加双抢 ,即抢收抢种。抢收——旱地里抢收小麦。抢种——稻田里赶紧插秧。除此之外,就是每周四下午到距离学校三公里半的校办农场参加劳动。校办农场位于北固乡三潮水村的黄泥冈。我们干得最多的劳动是挑粪肥去黄泥冈。我十三岁上初中,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五名学生之一。我的同学们大多比我大三四岁,也有大五六岁的,他们劳动起来轻松愉快。我劳动起来很吃力。劳动半天,浑身酸痛。刚刚好一点儿,劳动又来了。我初中就是这么度过的。尽管如此,我却乐意向同学们学习。我学会了挑担子。开始的时候,我只能挑七十斤,慢慢地我能挑一百斤了。我们的粪桶,其容量就是一百斤。我还学会了换肩。将一只手,掌心朝上,伸过肩头,抠住扁担,轻轻一拨,扁担就换到所欲承载的那一只肩头上了。</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我喜欢上劳动啦!每当劳动的时候,在我的心中,就有一颗红星在闪亮,朱德是最好的榜样!小学课文《朱德的扁担》让我终生受益无穷。</p> <p class="ql-block">  下乡知青的生产劳动。</p><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下乡到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今南平镇天马村四组,小地名盖石沟)当了一名知识青年。我的知青生涯整整五年,它持续到1973年末我因为考上中专而离开盖石沟。挑担子是经常性的劳动。二十里山路长途挑担子,我一般挑一百三十斤,每十斤记一个工分。每年九月份收割水稻的时候,我挑毛谷子一般挑一百五十多斤。最多的一次,过磅显示,我居然挑了一百六十八斤!盖石沟冬水田多,田坎窄而软,挑毛谷子去晒谷坝,必须一路小跑,否则脚就会陷进泥里。我挑担子的时候,喜欢用翘扁担。红亮亮的翘扁担,一闪一闪的翘扁担,合着小跑的节拍,金风送爽,那是多么惬意啊。在我的心中,似乎有一首歌谣在轻轻地唱:</p><p class="ql-block"> 朱德挑谷上坳,</p><p class="ql-block"> 粮食绝对可靠。</p><p class="ql-block"> 大家齐心协力,</p><p class="ql-block"> 粉碎敌人围剿。</p><p class="ql-block">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文《朱德的扁担》让我终生受益无穷。</p> <p class="ql-block">  数年劳动,终生均受益。</p><p class="ql-block"> 许多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大都描写如何如何艰苦,似乎苦不堪言。我的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则有所不同。不是我喜欢唱高调,而是我要秉笔直书。我的父亲从新中国成立起就是历届人民代表,尽管如此文革一开始他就被打成反革命了。当年,我的父亲被关进了牛棚。批斗会传出来的震耳欲聋的打倒某某某的吼声,我受不了。走在大街小巷时别人投送过来的异样的目光,我受不了。总而言之,城里我呆不下去。下乡当知青,于我来说,实在是一种解脱!当地村民对我很好。他们信任我。下乡后,我担任过大队民兵连的文书。1973年,我二十三岁,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我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它为我后来上大学,担任领导职务,均至为关键。这些都是事实。知青生涯,对我来说,的确是数年劳动终生受益。</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文,基本过坳了。</p><p class="ql-block"> 据家谱记载,我们南川小河坝的这一支张姓,系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丰里三甲杏花村迁徙而来。井冈山在江西。江西话中的许多词语,我感到亲切,能明白其深层含义。上坳,翻山上了坳。上坳,又叫过坳。在日常口语中,过坳这个词用得多一些。过坳,这个词语有两层意思。其一,挑担子翻过山坳。翻山坳,上坡路,很费力。翻过山坳,要么是平川,要么是下坡,就轻松了。其二,本领学到手,技术过了关,洞悉了一切过筋过脉之处,掌握了要领,这也叫过坳。学艺要精,本领要硬,就必须过坳。国家给了我那么高的待遇,我就必须过坳,才无愧于专家的名号,否则就是人人讨厌、众人鄙视、混吃混喝的 “砖家” 了。那多么不好啊!</p><p class="ql-block"> 我五十一年前离开盖石沟,结束了知青生涯。恢复高考后,我上了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念了硕士、博士,后来留学剑桥、哈佛,再后来 “海龟”报国。近十余年来,我的研究集中在东方外交史方面。具体说来,我于东南亚和南亚关注较多。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我的西班牙文可以说基本上过坳了。目前,我在抄录和翻译《西班牙史纲》。我终日乐此不疲,津津有味,且时有与原作者会心之处。</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能够用自己之所学服务国家大战略,这是一种幸福。我感到幸福!</p> <p class="ql-block">煌煌巨著 西班牙史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娟娟小楷 抄录和翻译</p><p class="ql-block">(练习用,故直译;如发表,再修改)</p> <p class="ql-block">2023年夏摄于厦门</p><p class="ql-block">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秋季学期,我上小学三年级。迄今,六十四年过去了。迄今,我仍然背得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课文《朱德的扁担》,它使我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