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中全会”

江湖传说

<p class="ql-block">朋友在群里发了一则视频,视频列举出十条内容,声称只要有两条对上号的人就说明已经老了。好奇之下,我认真看了几遍,没想到竟全部中招。朋友调侃我是“十中全会”。</p><p class="ql-block"> 这十条是:一、生产队挣过工分;二、到粮站交过公粮;三、用过粮票布票;四、看过露天电影;五、骑过二八自行车;六、玩过弹弓铁环;七、穿过补丁衣服;八、听过有线广播;九、用算盘计算过;十、写过纸质书信。</p><p class="ql-block"> 这十条内容看似平常,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在生产队挣工分的日子,为生活拼搏的日日夜夜至今难忘。那时候吃“大锅饭”,即便拼命干活也难以改变现状,挣的工分甚至抵不过从生产队领的口粮和柴草钱,真可谓“一年做到头,只剩两个空拳头”。到粮站交公粮是力气活,这自然是我们“爷们”的任务。晚上,把一袋袋扬净晒干的稻谷从生产队仓库扛到水泥船上,到了粮库又一袋袋往上扛,常常干到半夜。有一次实在太累太困,刚干完活就在码头上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五零后”对各种票证印象深刻,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肥皂票、豆制品票、煤油票、香烟票、火柴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凭票供应。小时候穿打补丁的衣服,短了接一段,破了补一块,衣服上的补丁数都数不清。那时候能穿暖就已经很满足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真实的写照。务农时,当兵的发小送了一件军装,我视若珍宝,这件军装既成了干农活时的“工装”,也是出客时的“礼服”,直到1978年进城读书还穿在身上。</p><p class="ql-block">看露天电影、玩弹弓铁环、骑用白铁管自制的脚踏车……这些都是“五零后”们经历过、玩过的。特别是看露天电影,那是青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娱乐时光。记得露天电影在天星河小学操场放映,天还没黑,大家就搬着凳子去占位子,早早地抢在前头。电影放映时,荧幕前人头攒动,大家都沉浸在精彩的故事里。有时放到一半要停一歇,等跑片员把胶片从别的场子送过来。</p> <p class="ql-block">有线广播在农村是当时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小喇叭装在客堂间的角落头,田头场角有大喇叭。那些年里,公社和县广播站就那么几位播音员,从早到晚听着,那声音既熟悉又亲切。我最爱听“阿富根谈生产”,因为不到二十岁就当了生产队长,却对农业生产一知半解,听听广播能学些农业方面的“三脚猫”功夫。</p><p class="ql-block"> 从市商业学校毕业后,我在县供销社干过几年计划统计工作,一大堆报表数字都是用算盘“噼里啪啦”算出来的,那时的算盘水平练得还不错。至于纸质书信也写了一些,大多是写给心上人的。</p><p class="ql-block">这些记忆虽然不能完全囊括“五零后”们的生活经历,但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在农村生活的日子虽然只是我人生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可那些美好的回忆却常常在梦里重现,这是我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它见证了我成长的历程,也让我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视频里的十条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十中全会”的我,意味着已踏进老年的门槛。不过这并不奇怪,也不必发愁,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庆幸赶上了好时代,在老有所乐的同时,争取老有所为,让老年生活充满阳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