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晓风

<p class="ql-block">《皇帝的新装》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已经几十年了,教了无数遍,每次教的时候,孩子们都很投入,课堂都很热闹。课堂的大致环节无外乎通过线索“新装”梳理故事情节,通过人物描写手法品析人物形象,通过表演课本剧来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好像大多数老师都是这么教的。教了这么多年,教了这么多遍,如果今年再这么教,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了,是不是应该找到一个新的切入口,在这个童话故事的背后,寻到不一样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我开始广泛涉猎。找了一些名家的案例,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亦或是在人家想到了的角度去寻找一些灵感,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荟萃各家的长处,也可以造成自己的风格吧,或奇或正,或瘦或肥,自己所特有的,怎么都可以说是“美”。</p> <p class="ql-block">在诸多名家案例中,我最喜欢肖培东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他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六大板块,一、认识童话,二、读出《皇帝的新装》最夸张处,三、是谁导演这场戏,四、探寻大人的内心世界,五、走进大人的“心”,六、你的结尾设计——拓深对童话的理解。肖老师的设计固然好,但对于成年人世界的解读,似乎又太过于深刻,七年级的孩子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社会阅历,硬生生地把他们拽入成年人的世界,似乎有一点强人所难,让他们过早地接触成年人的处世观,似乎也有一点残忍。再加上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我这凡夫俗子模仿不来的,果断的放弃吧,得另辟蹊径。</p> <p class="ql-block">初冬的午后,阳光暖暖的,斑驳的光影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洒落在语文书的扉页上。我定定地看着《皇帝的新装》,逐字逐词逐句地咀嚼,试图在文字里找到一些跳出常规的新想法。特别是三看新装的情节,我反反复复地看,想从这里找到一个适合学生来解读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大概看了十来遍,忽然间领悟到:《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尊重并创造性地使用反复叙事这一民间文学的叙事策略,使得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的言语、行为、心理,故事情节,故事的主题等,都在反复叙事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彰显,童话的意蕴更加丰富,篇性特点得到完美呈现。对,就从这里入手,从三段式反复叙事的结构入手,让孩子们在重复又有变化的叙事中品味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岂不美哉!真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p> <p class="ql-block">反复叙事符合童话的体式要求,安徒生非常巧妙地创造性使用了这一特点构建了这篇童话的独特篇性。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反复叙说,不同人物的每次叙述都有全新的内容和更加强调个体自我认知的夸张化表达,成为《皇帝的新装》的叙事独特之处。我不想把《皇帝的新装》教成小说,我要把它教成童话,适合孩子们来读的童话,让童话教学真正回归到童话的文体中来。</p> <p class="ql-block">反复中有变化和发展,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三复情节”。这节课,我就从这里推开童话教学的神秘之门。</p> <p class="ql-block">“磨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我们在名家的一招一式里寻找灵感,我们在文本里寻找契机,我们在学生的认知里寻找合适的路径……最终,我们寻找到的是自己的路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亦或者是自己的“不完美”,但它依然是“美”。当我们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寻到“衣带渐宽”的时候,“那人”一定会让我们欣喜若狂地说“无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