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游 ‍客家博物馆 ‍2024.12.21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任淑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大道2号的客家博物馆,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的地方。它系统地收藏、整理、研究、展示着客家历史文物与民俗文物,宛如一座客家文化的宝库,静静地坐落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当我站在那座具有斜顶设计的建筑物前时,那刻着“客家博物馆”字样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客家文化的悠久历史。它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见证着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博物馆,准备开启一段关于客家文化的奇妙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盼》雕塑,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廖慧兰教授的作品。那群雕为纯铜铸造,长13.8米、高3.08米、厚1.52米,由19位“走向世界”和“回归家乡”的典型客家人物组成。群相中间由五个铜圈组成的“圆拱门”,象征着客家人分布五大洲。拱门前放置的一尊铸铜老奶奶像,她似在送客,又像在期盼亲人归来。这组群雕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爱国爱乡的人文情怀,让我感受到了客家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一个雕塑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客家人漂泊海外的艰辛,也有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与期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客家母亲》雕塑是谢伯齐教授的作品,它为纯铜铸造,高4.8米。这尊雕塑描述了春耕时节,一名孩童熟睡在年轻的客家母亲的背上,母亲以人代牛,倾力前行的苦耕形象。它是客家妇女“四头四尾”(家头教尾、灶头镬尾、针头线尾、田头地尾)的艺术写照,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2014年,这尊雕塑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站在雕塑前,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客家母亲辛勤劳动的身影,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也撑起了客家文化的传承。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同雕塑一般,永远屹立不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将军馆,纯厚楼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砖木结构二进二层杠楼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楼内设有《梅州籍将军事迹》陈列,主要介绍和展示从辛亥革命以来梅州籍将军的风采和历史功绩,共展出478位将军,其中上将10人,中将101人,少将367人。那座白色的两层小楼,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外墙被岁月侵蚀得斑驳陆离,却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将军馆没开放)但我可以想象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梅州籍将军们英勇无畏的身影。他们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梅州人。</span></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的心灵家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地标围屋展厅内,有一座乾隆十九年间(1755年)的客家祠堂抬梁式梁架,呈品字型,通体呈暗褐色,梁上有贴金雕花图案,重达数千斤。据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其结构与清朝皇家建筑主梁架基本相同。那座梁架静静地躺在展厅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它承载着客家人的信仰与希望,也见证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那精美的雕花图案,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也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客家人十分重视对祖先的纪念与崇拜。逢年过节,他们齐聚祠堂,祭祀祖先,祈求平安。那幅展示传统中国家庭祭祖场景的照片,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传统的客家家庭中。我看到了客家人对祖先的敬重,也看到了他们对家族传承的重视。这种对祖先的纪念与崇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人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它让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span></p> <p class="ql-block">客家私塾</p> <p class="ql-block">黄遵宪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远归桥是一座拱形仿古石桥,连接着中国客家博物馆景区东区和西区。桥名取意于爱国诗人黄遵宪的《远归》诗:“海外名山都看遍,杖藜还看故乡山”,寓意客家人胸怀天下的开阔视野,以及情系故土的浓郁乡情。站在桥上,我仿佛看到了客家人远渡重洋,在外拼搏奋斗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连接着客家人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让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span></p>